商夢然
【摘要】我國正在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求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提升農田基礎設施,改善土壤質量,提高糧食產能。然而就目前農田現狀以及改革困境而言,高標準農田建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投融資問題。本文通過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融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有針對性的提出若干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 投融資 資金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融資的緊迫性
以前,農田建設都是由各個政府部門根據自身的職能需求分散投資高標準農田建設,2018年機構改革后,將原發改委、財政、農業、水利、自然資源等五個部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統一集中到農業農村部門,實現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五個統一”。雖然高標準農田建設走上了統一之路,但資金籌集問題仍很突出,僅2020年就要建設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00萬畝,進一步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按照每畝投資1500元計算,需要投資1200億。考慮綜合物價指數、建設標準提高、安排工程管護經費等因素影響,預計到2030年資金需求約在2萬億左右。由于資金需求規模巨大,緊靠政府投資是遠遠不夠的,急需要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的介入,共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融資中存在問題
(1)自籌資金籌集困難。雖然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立項過程中,都征求了村民意見建議,由于村民急切希望項目可以落地實施,所以很容易征得村民同意。但是在項目實施后,村民卻沒有積極性去投工投勞。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農村沒有集體經濟,沒有收入來源,也就沒有投入能力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二是現在農村的年輕人都去城里打工,留守農村的大部分是老人,老人根本沒有能力進行投工投勞。三是很多村的土地進行了流轉經營,承包給了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而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由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標準高、收益較小等原因,不情愿拿出資金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這就導致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自籌資金困難,影響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進度。
(2)資金籌集渠道單一。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在主要采用“國家引導、地方配套、民辦公助”投入機制,建設所需要的全部由政府財政解決,這說明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財政資金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根本無法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另外,現在經濟形勢下滑,地方財政緊張,支出缺口大,地方配套難以落實。特別是在未來的10年,需要投入2萬億的資金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如果緊靠財政支持,根本無法滿足資金需求,難以完成建設任務。
(3)投融資制度不健全。國家一直在倡導要利用外來資本,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但是這種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必然涉及到了各個投資主體的風險承擔、利潤分配以及后期運行等方面,需要有關土地、金融、財政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支持。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這些政策有的在實踐中操作性差,有的適用性效果不佳,甚至有的政策不明確無法執行,很難保障農民權益,更不能保障投資主體的利益。投資主體一般具有很強的趨利性,這種情況下實現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是不可能的。
三、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融資的主要建議
(1)加強信息宣傳。通過信息宣傳手段,讓農民及社會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充分意識到建設高標準農田密切關系糧食安全,是國家實施的一項戰略計劃,應該積極參與,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另外,國家要豐富宣傳形式,可以利用現有網絡媒體(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平臺等),也可以印刷一些小冊子發給農民、新型經營主體、企業,并且派出專人進行社會宣講,增強宣傳的廣度與深度,從而激發農民及社會建設高標準農田的熱情。
(2)擴寬投融資渠道。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擴展財政投融資方式,利用財政貸款貼息、財政先建后補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充分利用銀行信貸,由于發放農業貸款的利潤偏低,銀行就會減少農業貸款比例。面對這種情況,政府可以建立補貼機制,降低銀行貸款利率,通過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等農業融資機構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開設綠色通道;引進外資進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根據地域和自然資源的差異,制定有利于本地區的融資政策,使外資在農田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利用證券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引進證券資本進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利用證券市場的特點,不斷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進行;建立農民自籌模式,對于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一些準予經營的工程可以由村民自籌完成,規定村民使用年限,當達到一定使用年限后由政府收回。
(3)完善投融資制度政策。要解決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融資問題,首先必須建立完善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融資制度政策。在制定土地方面制度政策時,要充分考慮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新增耕地指標、增減掛鉤指標、耕地占補平衡指標間的關系,同時也要考慮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與當地產業規劃、土地流轉經營的對接情況;在制定金融方面的制度政策時,對新型經營主體制定較寬松的擔保政策,積極試點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在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政策時,給予地方自主權,根據當地自然環境、現有農業基礎設施情況,可以提高或者降低投資標準,不能緊緊局限于每畝投資1500元。總之,政府要盡可能制定、完善有利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融資的制度政策,增強這些制度政策的清晰度,使之具有實踐性與實用性,給予投資主體利益保障,打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增加對各類機構的吸引力,為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解決后顧之憂。
四、結束語
高標準農田建設其效益產生周期長,資金利用優勢不明顯,然而為了保證國家糧食安全,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產能,增加農民收入,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投入更多的資金,爭取通過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差異化的資金引導、完善化的制度環境,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董青青.農業綜合開發中投融資問題研究[J].創業與經濟發展,2016,(9).
[2]尹夢鴿.農業綜合開發中融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19,(6).
[3]馬曉研,鄖文聚,陶澤良.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融資模式與路徑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8,(1).
[4]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關于創新高標準農田融資模式的思考[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19,(4).
作者簡介:本人本科畢業于山東財政學院會計專業,研究生畢業于新疆大學公共管理專業,會計師、經濟師,主要從事農業方面的工作,對東營市農業產業化發展、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具有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