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華社攝影部 魯鵬

4月9日,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梁孟香在家里上網課。梁孟香目前就讀于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梁孟香受聘為“雙語助脫貧”課外輔導員,為媽媽這一輩的婦女們培訓普通話。(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這張影調明暗對比突出、畫面氣氛清新寧靜的照片,定格了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一戶普通苗家木樓的一角。就讀于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的梁孟香,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延長假期居家上網課。看似簡單的場景,其實背后還聯結著一個脫貧攻堅的故事:黨鳩村是地處偏遠的深度貧困村,語言障礙曾經是造成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受益于教育惠民政策,梁孟香和身邊的不少小伙伴考上大學。寒假伊始,村里舉辦“雙語雙向”普通話培訓班,聘請返鄉的大中學生為輔導員,為部分留守婦女提供普通話培訓。梁孟香也報名參與,成為“雙語助脫貧”課外輔導員。疫情防控、網上復課、脫貧攻堅等多個當下的新聞熱點融于一圖,畫面看似尋常,背后寓意豐富。
一千個觀眾的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新聞攝影不是對新聞事件和人物的簡單復制和粘貼,而是拍攝者在活動現場調動自身的感官系統,目盡所及、心盡所想,而后利用相機進行有選擇記錄與表達的創造性勞動。所攝照片不僅作為新聞事件和人物的載體,更成為拍者和讀者溝通的媒介與橋梁。照片當中,透進光亮的窗口猶如一塊電子大屏。梁孟香眼前使用的手機、電腦,直至春色滿園的“窗屏”依次將讀者的視線移向遠方、引向明媚,那里峰巒疊翠、草木青蔥。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引領讀者從“波瀾不驚”的室內瞬間,鋪展出視野廣闊的宏大敘事,從而嘗試走進一個不同尋常的時代故事。
新聞照片只是日常場景的時空切片,在二維化的空間里試圖呈現出多維化的現實生活。讀者通過畫面里的視覺形象與光影選擇,從自己個性化的觀察視角和審美偏好出發,接收由攝影者發起的信息傳遞與情感表達,從而實現圖片本身的敘事和傳情,也完成被攝對象在現場與場外的聯結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