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麗娜
新華社內蒙古分社
疫情期間,一些創傷不重的地區,報道空間受限,怎樣在有限空間里同樣做出優質的報道?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另辟蹊徑,鼓勵記者撰寫評論,以骨干記者帶動年輕記者的方式,彌補報道空間的不足。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形成評論小氣候,培養了一批擅長采寫評論的人才。記者的評論被新華每日電訊“每日快評”、半月談評論、新華時評、辛識平、新華微評、記者來信等欄目采用了20多條,有的稿件及時跟進熱點并有效引導了輿論,有的稿件成為獨家作品推動了問題的解決。
疫情持續差不多一個月的時候,微博、微信群里不停地傳播發生在社區的肉搏戰、擒拿術,管理者與群眾的對立越來越明顯。盡管內蒙古不是疫情嚴重的地區,但防控手段也同樣與“一級狀態”匹配,記者每天出入小區,經??吹缴鐓^干部和群眾對峙的場面,在呼和浩特還有不服管的人被采取強制措施。
對于這一現象,有人痛罵少數不守規矩者“心太大”“缺德”;也有批評聲音說“有些人開始膨脹了”。僅憑網絡視頻,很難簡單判斷到底誰對誰錯,我決定多跟一些人聊聊,多聽聽身處一線的雙方都是怎么看的。越交流越發現,隨著封閉隔離時間加長,“情緒對立”的苗頭非常值得警惕。
我采訪了直接戰斗在防控一線的縣委書記、社區干部、小區居民、防控指揮部工作人員,隨著信息量不斷增多,寫作思路也發散開來。當湖北孝昌縣一家三口在家里圍桌打麻將被工作人員打耳光的極端事件發生后,我第一時間拿出已經基本完成的稿件《緊繃之下,警惕抗疫中的“情緒對立”苗頭》,2月18日刊登在《新華每日電訊》上。由于稿件建立在大量的采訪之上,基調站在雙方的位置上談論疫情防控中的問題,沒有聲嘶力竭地辯論誰對誰錯,而是推心置腹地講道理,力求在“度”上拿捏到位。

新華社微信公眾號推介了《新華每日電訊》的這篇評論,并重新制作標題《好心好意,好言好勸,好事辦好》,瞬間達到10萬+的傳播效果,不少媒體圍繞“情緒對立”跟進評論。湖北孝昌地方干部給當事人登門道歉,并向外界發表了致歉信,信中直接引用了新華社微信公號的標題。
《新華每日電訊》“每日一評”編輯易艷剛說,記者寫評論有很大的優勢,能夠敏銳地發現問題,不會空發議論,分寸感處理得好,能夠結合日常調研中的所思所想,有理有據有節地分析,更有說服力。
有些新聞看起來很美,但評論區卻慘不忍睹。原因多在看問題的視角,能不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若是做到了,就會形成共識和合力。
疫情剛開始沒多久,我與新華社國內部新華時評室孫聞溝通了一個有關疫情下看社會治理的題目,怎么也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他聽我在談到有的地方及早部署,沖在疫情防控前面。他當即說:干部在不在狀態,是不是防疫戰線上獨當一面的一把手,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趕緊做一條《一級響應要有一級狀態》,我結合采訪中抓到的一些活魚展開議論,提出實現一級響應預期,必須以一級的擔當、一級的作風、一級的措施、一級的績效,保證工作始終處于一級狀態,稿件得到近200家媒體采用。孫聞認為,對新聞評論而言,記者的優勢在于更了解新聞事件及其背景。
全國疫情艱難之時,我注意到一個不太正常的現象:在一個不是疫區的小縣城,有的部門竟表彰20多名先進個人;在一個全市只有不足10個病例的城市,僅一個行業就獎勵了幾十人;在一個跟防疫不緊密的行業,也硬往抗“疫”上靠,開始琢磨提拔干部了;更有地方把名額平分給了各家,并要求“明天馬上報”……
按理說,火線表彰,不但應該,而且必須!然而,有一些地方唯恐“落后”,亂用了“火線”,出現了跟風表彰、應景表彰、突擊表彰甚至是“大鍋飯式”表彰現象,使得表彰效果大打折扣,為群眾所詬病,我覺得特別有必要及時通過評論來預警這一現象。
這篇題為《立功受獎很神圣,評選不能亂方寸》發出后,引發熱議。安徽省一位干部給我發微信說:你們敢于敏銳地提出這個問題,太及時了。他們正想著也要跟風做一批表彰,甚至連推薦、公示的必要程序都準備省了??墒强吹侥銈兲岢龅呐u,也在反思,這樣的表彰結果,看來恐怕難以服眾,鬧不好還會引發負面輿論。
半月談編輯孫愛東認為,記者采寫評論的優勢就在于能夠及早地感知新問題、新現象,抓得到典型案例。而且,很多不好調查的問題,也可以用評論的形式進行報道,督促地方公布真相,加以整改。
新華社內蒙古分社記者劉懿德很好地把一個批評報道線索做成了評論。他一直跟蹤采訪的患者葛蕾,在內蒙古確診治愈出院,并解除隔離。她計劃回海南家中休息,內蒙古有關部門為她提供了治愈出院證明等10份證明健康狀態的文件。然而,航空公司工作人員僅因她的健康碼是紅色而拒絕其登機返回???。10份證明文件抵不過1個健康碼,這件事暴露的問題值得重視。劉懿德抓住了這條獨家的新聞線索,迅速撰寫評論,稿件調查深入,說理透徹,把握得當,發出后沒多久,海口有關方面回應表示看到了報道內容,正積極解決,葛蕾的健康碼得以轉綠,她可以安全回家了。
這次疫情中,有關境外的輿論也不少,其中有個特別正面的內容,得到了國人的點贊。蒙古國總統巴特圖勒嘎表示,蒙方愿在已向中方提供捐款的基礎上,再向中方贈送3萬只羊。隨即,幾段羊群列隊前進的視頻在網絡熱傳,不少人大呼“神速”。
羊到底來沒來,怎么來?作為身在內蒙古的記者做這個跟進報道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我首先聯系邊檢站,是否有蒙古羊入境,隨后又聯系駐烏蘭巴托分社記者阿斯剛,他說了大量最新情況:中蒙雙方還在研究具體交付細節。但我們沒有批評網絡上的假視頻,而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這些視頻被網民熱贊,說明我們對蒙古國的真誠和善舉充滿感激。
記者在評論中加入了最新采訪到的素材,尚不富裕的蒙古國,在疫情發生后,政府通過各種媒介呼吁民眾幫助中國,還專門發起“永久鄰邦、暖心支持”行動,設立統一賬號,不少人都捐出了自己一天的工資。有兩個蒙古國小學生捐了1萬多個圖格里克,在推特上留言說“中國小朋友買吃的,你們不要怕,我們和你在一起”。
中蒙關系的維護需要良好的溝通橋梁。記者又趕緊采訪中蒙關系專家,在此基礎上,把蒙古國的真情實意做了充分的評述。中國倡導并致力于真誠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鄰居更是命運共同體。就像網民說的,兩個鄰國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沒什么困難過不去。
稿件不僅在國內受到了大量轉發,在蒙古國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播,不少網民評論說“這是最暖的辟謠”,很多網民為患難見真情的中蒙關系點贊。這次嘗試讓記者發現,積極地消化正面題材,巧用評論方式,能讓新聞產生溫度,達到溫暖人,慰藉人,團結人的效果。
新華社總編室評論部詹勇認為,嚴格來說記者也是評論員,記者寫評論在接地氣、問題感知、特色表達等方面,更有優勢。他說,評論的廣闊原野,是分社記者思想綻放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