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王黎明 胡俊平 鐘琦
內容提要 本文基于問題視角,分析本次疫情防控應急科普中的不足之處,嘗試探索問題的成因,并對未來應急科普綜合機制的完善提出思考和建議,為應急科普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發揮作用提供支持。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是對我國應急科普能力的一次實戰檢驗。本文基于問題導向的視角,觀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應急科普表現,分析這次應急科普的不足之處,并嘗試探索其成因,并對未來應急科普綜合機制的完善提出建議與思考。
1.部署視野偏窄,實施抓手靠后
從這次疫情科普整體來看,官方科普部門參與疫情防治的著眼點偏窄,絕大部分工作集中在制作和推送科普內容,局限于促進公眾對有關科學問題的理解。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述做法過于被動,實施抓手單薄而后置,發揮作用相對有限。官方科普機構的應急科普沒有融入疫情防控的總決策和總行動過程,比如從源頭介入各類防控政策、指南、通知的制定以及延伸到具體的社區和公民行動。
2.工作平臺分散,主渠道效應不彰
在疫情防控行動中,有關科普部門直接從抗疫一線和疫情相關發布會上獲得一手信息的能力有限,多數傳播內容是轉載其他媒體信息或者針對媒體報道涉及的科學問題進行分析解讀,這種傳播模式的時效性不夠理想。疫情期間有國家衛健委、中國科協等官方抗疫信息傳播平臺,以及字節跳動、騰訊、丁香醫生等社會化平臺。中國科普研究所還聯合抖音短視頻、西瓜短視頻、中國科普作協探索嘗試了“公眾生產內容VS官方科學認證”的新型應急科普模式,推出了“DOU知計劃——抗疫科普資源包”專題,資源包以短視頻為主,內容包括科學防護、科學辟謠、權威發布、心理疏導、抗疫必勝等5大主題,這些內容成為疫情權威科普信息的有力補充。但從國家科普體系來看,缺少一個具有高度凝聚力和醒目標識、能夠發揮牽頭帶動效應并有序引導其他媒介的官方科普主渠道。
3.科普內容略顯被動零散,資源儲備欠缺前瞻
在這次疫情防控的應急科普中,配合疾病防治需要,科普領域能夠緊緊跟著“病毒潛伏期”“傳播途徑”“臨床表現”“預防措施”等關鍵點做了大量普及宣傳。然而,這些科普內容主要呈現出一種臨時、被動和零散的響應狀態,缺少對于疫情發展全局、全程、全貌的各關鍵節點的科學前瞻。鑒于新冠肺炎屬于突發和新生的事物,醫療專業領域對它的認知有漸進性和不確定性,權威機構對于疾病防護相關知識的發布也是跟隨疾病一線防治工作的進展而開展的,這是科普工作面對陌生突發事物時呈現出來的一種特殊性。但從長遠來看,如果遇到其他常態性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時,比如地震、火災、泥石流等,應急科普應該盡可能從事件發展的全過程出發,預先做好具有前瞻性的科普內容與傳播規劃。
1.媒體報道出現“反轉”現象,導致信息混亂
在這次疫情傳播工作中,主流權威媒體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在個別媒體的部分報道中出現與官方表述不一致的現象,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由于新冠肺炎是新事物,專家對它的認知存在不確定性、漸進性和反復性,不同專家之間的觀點有時也存在差異,這使得在疫情信息傳播中出現了同一信源有時呈現前后矛盾、多重信源之間呈現觀點矛盾、媒體報道信息出現前后“反轉”的現象。比如,關于“氣溶膠傳播”是否為新冠病毒傳播途徑的信息發布,就曾出現傳播不一致的情況。
2.一些自媒體傳播有不實或者夸大現象,增大辟謠難度
在本次疫情傳播中,自媒體傳播平臺充分發揮了自身發布內容快捷、用戶黏度高、信息觸達直接等優勢,在應急科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自媒體缺乏專業媒體嚴格的內容“把關人”機制,內容管理和發布流程相對自由和隨意。一些自媒體出于各種原因,傳播的內容出現了失真或者片面夸大的現象。如“室內用紫外線消毒不能滅活新型冠狀病毒?”“雞尾藤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足不出戶卻感染肺炎”等。自媒體轉發機制的通暢更進一步擴大了這些失真信息的影響,增加了后期科普辟謠工作的難度和成本。
1.部分傳播內容從公眾視角考慮不足
應急科普信息的傳播效果最終要落實到公眾日常行動中,這次應急科普的部分內容從公眾視角考慮不足,不足以對公眾行為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一些信息從相關專家獲取后缺少預處理,或是不適合當下的傳播語境,或是專業術語偏多,并沒有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特征發布相應版本的應急信息。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向公眾普及關于新冠病毒有效消毒液的內容,提到了大量的化學物質名稱,比如次氯酸鈉、二氯異氰尿酸鈉等,還提到了氯己定對新冠病毒無效等。網友們戲稱,這是要把大家都培養成化學家的節奏。還有不少公眾把“氯己定”中的“己”看成了“已”,鬧了笑話。這類信息非常不利于公眾將已獲信息轉化為可操作的行動,發揮出應有的行為引導作用。
2.應急科普對公眾心理干預的重視程度不夠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媒體報道多集中在疫情嚴重性、防護工作的必要性等相對有恐嚇性的信息方面,對公眾的恐慌心理進行共情思考和干預疏導做得不夠。從口罩搶購脫銷到雙黃連藥品的脫銷,這些社會現象都集中反映了公眾在特殊時期“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狀態和社會行為表現。這些特殊時期的公眾心理如果不能及時得到科學信息的有效疏導,勢必會引發一些過激行為,讓社會陷入無序化,影響疫情防控工作部署。
制作科普內容、擴大傳播網絡、觸及目標受眾是常規科普實踐工作的一般思路。但是,應急科普有所不同。科普應急是應危急之需和事件處置之需,首要目的不是傳播知識,而是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嵌入國家治理,讓科學傳播及時有效地支撐起科學決策及社會行動。由于缺乏這種基于科學傳播的科普行動觀念,導致應急科普工作視野狹窄、抓手單薄且后置。
我國雖然在《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等政策話語中隱含科普應急的理念,并在《“十三五”國家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規劃》中大致劃定了應急科普能力建設范疇,但是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突發公共事件時,國家科普應急系統缺少明確的觸發、響應介入機制和路徑。例如,官方科普機構在本次疫情防控中沒有被明確納入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工作指導組中,無法在足夠的高度和縱深上制定戰略和部署工作,進而深層次介入公共衛生政策傳播和社會行動引導。
在應急科普工作中,由于不是應急領域的專業人員,媒體記者有時會對稿件內容的科學性真偽判斷力不夠,對科學術語的專業表達詞匯理解力不足;在媒體追求報道時效時,有時會為了快速發稿,犧牲對新聞真實性的進一步求證和對新聞科學性的進一步深入解讀。在專業領域很強的科學傳播中,媒體對權威專家作為信源的依賴性非常強,在權威機構、權威專家發布信息和觀點時,一般會全盤接收。這些都導致了一旦權威信源傳播的事實有誤或者專業術語表達不夠明確,媒體報道就會犯錯或者誤導公眾的情況。比如媒體對“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報道內容,原本媒體報道只是常規客觀呈現權威信源提供的信息,但由于對“抑制”一詞未作更深入的科學性解讀,公眾由于極度心理恐慌又對報道里的“抑制”一詞進行了過分解讀,從而造成了“搶購”等不良社會影響。

此外,作為應急科普傳播的龐大軍團,自媒體渠道的信息失真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對主流權威媒體發布的不準確信息進行二次轉發時,造成“追隨傳播”時的無意識失真現象;第二是有些自媒體為了追逐流量,對相關信息進行斷章取義、移花接木、主觀片面解讀后再加工,并用一些不夠準確的噱頭式、刺激性、驚悚式標題進行傳播,造成信息失真現象;第三是由于自媒體在創作科普內容時,由于缺乏專業科學把關人形成的錯誤科普內容傳播現象;第四是部分自媒體利用公眾恐慌心理,憑空捏造一些虛假信息,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流傳的“對市區主干道噴灑消毒水進行消毒”等謠言的傳播等。

現實生活中,公眾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經常出現不了解事件、不清楚危害、不知道如何處理等問題。應急科普信息發布者往往因為沒有綜合考慮信息接受對象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致使許多應急信息無法被公眾完全理解或正確識別,導致應急信息傳播效果不佳。

在應急突發事件中,公眾的風險感知度與實際風險之間有時會有差距。如果開展科學傳播的同時,對事件風險界限的傳播沒有給予充分重視,忽視了無條件回避風險與現實條件下容納有限風險之間的平衡,便會導致公眾過度焦慮和恐慌。應急科普應審時度勢、對突發事件中的風險界限進行相應的告知,從而引導公眾正確認識事件中存在的客觀風險,既能做好自身防護,又能消除恐慌情緒,避免過激反應,保持社會穩定。

提升應急科普在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中的功能定位,建議由國家出臺政策,明確將應急科普工作納入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平臺,在事件應急處理的源頭嵌入應急科普行動,實現科學傳播與事件處理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實施。

具體落實為,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指揮部里,專門設置一個以突發事件領域的科學家為核心,匯聚科學傳播、科學教育、風險傳播、基層科普等各領域優秀人才的高級別應急科普專家團隊。當重大公共事件突然發生時,這個科普團隊服務于事件處理應急指揮部,在應急類信息面向大眾公開發布前,科普專家團隊參與其中的內容把關,并從科普角度預先提出建議。對于公眾不易理解的知識點提前做好科普準備,供信息發布者在信息公開發布時同步進行解讀,做到“前置”科普,減少公眾誤解的可能。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應建立健全科普介入機制,構建政府、媒體、科學共同體和公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應急科普介入模式。[2]在突發事件背景下,應從科普內容需求與供給角度出發,統籌各方建立國家應急科普“上下貫通”的機制,確保基層公眾的需求能有及時的反饋機制順暢到達頂層信息供給方,頂層信息供給方根據公眾的科普需求組織相關內容生產與供給。
此外,可以通過社會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抓取技術分析公眾對信息的關注點、痛點和需求,還可以通過中國科協下沉到基層的各級科協組織網絡收集和把握公眾的具體需求,在“上下貫通”的機制中確保基層公眾需求向上傳導。再從最高層打通突發事件中從上往下的科學傳播通道,聯合科普中國、健康中國等現有官方科普品牌組建國家級應急科普平臺,獲權承接自上而下的科學線報和信息,將權威的科學共識第一時間轉化為適用于政策宣導和公眾傳播的有效信息,并將信息及時下發至基層部門、社區和公眾,同時加強對重大科學研判信息的有序引導和擴散。
發生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時,在相關事件信息及防護辦法不透明、不公開、不確定的情況下,公眾會產生一定的恐慌心理,引起輿論風波。此時,應運用大數據技術充分了解公眾關注的重點、熱點、難點、模糊點及相應輿情走向,抓取公眾需求、組織內容生產、保障內容供給,通過各類媒介平臺和各種傳播手段開展正面輿情引導和負面輿情消釋。
1.發揮科學共同體作用,組織好權威科學家發聲
在突發公共事件輿情引導中,應充分發揮最權威科學家的輿情“穩定閥”和“定心針”功能。就公眾關心的重點議題和期待公眾注意的重點方面,進行精心組織安排,通過最權威并且在公眾中有強大公信力和影響力的科學家發聲,傳播科學知識,消解公眾疑惑。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鐘南山院士作為權威科學家的代表、張文宏醫生作為“男神”級硬核專家,都充分運用自己扎實的專業功底和極強的公眾影響力為公眾釋疑解惑,為公眾吃“定心丸”。
遇到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時,科學家多從正面發聲,可以增加正面科普信息的內容存量,增大正面科普信息的疊加效果,消解負面信息或者謠言類的不良影響。中國科協在疫情期間也充分運用自身聯系科技工作者的天然優勢和各類專家資源的儲備,組織專家做應急科普,傳播科學知識、澄清謠言,發揮了輿情“穩定劑”的作用。
2.特殊時期,媒體審稿流程可增加一個“科學把關人”環節,確保發布信息的準確性
應急科普關系重大,必須認真對待,要少一些想當然,多一些科學精神。[3]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面前,媒體可以考慮建立“突發事件傳播應對機制”,組織一個科普專家團,在傳統內容審核流程之外,增加一道“科學把關人”的審稿環節,除了最大程度確保內容的準確性,還可以幫助記者做好科學知識的解讀。記者在應急報道稿件撰寫時,可將政府發布的信息與專家科學解讀的內容結合起來,便于公眾在接收政府所發布信息的同時也接收到相關科學知識。此外,媒體在報道應急信息時,應注意“剛柔相濟”,盡量避免用太多“絕對化”“驚悚式”的剛性報道引起公眾過分恐慌和社會管控措施過度。
3.嘗試訂立“自媒體科普內容誠信公約”,引導自媒體制作和傳播正確的科普內容
自媒體平臺數量龐大,交互影響力強,當重大公共事件突然發生時,要做好自媒體的引導工作,避免自媒體對科普信息的誤讀、誤制和誤達。可以嘗試通過訂立“自媒體科普內容誠信公約”的方式,倡議、邀請和組織高影響力的自媒體加入該公約,讓科學精神成為自媒體組織生產科普內容時的內在要求,增強自媒體平臺自我把關的責任感,營造“科普內容要科學”的媒介生態氛圍,從而最大可能確保自媒體傳播信息的科學性和真實性。
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為契機,將應急科普能力培訓常態化,培訓成員包括應急管理部成員、科學家團隊、媒體從業者等。培訓主要內容包括應急事件中的危機預見與處理、科學家在應急科普時的話術、媒體在應急科普時的“非常規”審稿流程等。培訓時將曾經遇到和可能遇到的突發公共事件進行梳理和演練,將經驗性的內容進行總結。比如,通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媒體傳播,可以發現,在不熟悉的新生事物或者突發公共事件面前,專家有時掌握到的信息也是階段性的,具有不確定性,這時專家在發布信息時措辭要更加嚴謹,語言表述應該適當留有余地,以免后面被動。通過這些日常培訓,讓參與應急科普的各相關領域人員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心理上有防備,應對知識上有儲備,應對機制上有準備,從而讓應急科普工作更有效。
【注釋】
[1]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 [OL],人民網,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0/0224/c117092-31600872.html,[2020-02-23].
[2]王英儉,陳套,賀曉航.我國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影響因素與對策實證研究[J].科普研究,2019,(14)4:5-13,49.
[3]徐占品.應急科普要多一些科學精神[N].中國應急管理報,2019.11.16,第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