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闡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季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2019年11月7日,中國記協第九屆全國理事會第五次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以下簡稱《準則》),并于12月15日向社會全文公布。《準則》最早是1991年1月頒布的,后歷經三次修訂。新修訂的《準則》共7條31款,相比2009年版的7條28款,內容更加豐富、具體、細化,為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畫定了新標尺。
1981年,中宣部新聞局和中央新聞單位共同制定并頒布了《記者守則(試行草案)》;1987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下文簡稱中國記協)公布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草案)》;1991年1月,中國記協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頒布《準則》。此后,歷經1994年4月、1997年1月、2009年11月三次修訂,《準則》在提升新聞工作者職業素養、促進新聞事業發展進步、加強新聞工作隊伍建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自2009年11月第三次修訂《準則》的10年來,新聞業的業態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部署,為做好新形勢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定位新要求新任務,新聞隊伍的結構和實際情況發生很大變化,為《準則》再次修訂規劃了時代背景和主線。為適應新時代我國新聞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定位新要求,突出指導性,強調實踐性,凸顯新境界,更好發揮《準則》在引領新聞工作者堅定正確政治方向、正確輿論導向、正確新聞志向、正確工作取向方面的作用,對《準則》進行與時俱進的第四次修訂便順理成章。
2019年8月,中國記協啟動了《準則》修訂工作。在內部修訂階段,中國記協先后提出修改意見50余處,經中國記協書記處審定,形成《準則》征求意見稿。之后,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經中國記協集中討論多次修改,大部分意見和建議被吸收采納,在修訂工作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體現。2019年11月7日,《準則》修訂稿提交中國記協第九屆全國理事會第五次常務理事會審議討論并通過。
據中國記協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次對《準則》作出新修訂,主要突出了指導性、實踐性、時代性三項原則。這既是《準則》的修訂原則,也體現了《準則》修訂的時代特征,即順應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新形勢新定位新使命,順應媒體融合和新興媒體的新挑戰新發展,順應新聞隊伍發展的新結構新變化,從而更好地服務于黨和國家的發展大局。
當前,社會變革、經濟轉型、對外開放不斷加速,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疊加呈現,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國際形勢波譎云詭,國際話語權競爭激烈,西方某些媒體習慣于對抗解讀不斷挑戰我國意識形態。而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推動媒體格局、輿論生態深刻變革,互聯網成為輿論斗爭主戰場,傳統媒體和主流聲音引導社會輿論的難度越來越大,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繁重,如何順應新聞輿論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新責任,探索新聞輿論工作的新規律、新方向、新話語、新理念、新方法,創新傳播手段,提高新聞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成為重大課題。
新《準則》修訂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指導新聞工作者順應全新的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和傳播技術,科學把握、沉著應對新聞輿論工作新形勢。通過修訂,更好地指導新聞工作者順應新聞輿論工作發展大勢,提升綜合素質能力,擔負起凝聚國家力量、塑造國家形象的責任。對內“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1]“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2];對外“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3]“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4]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積極傳播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5]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新聞輿論工作的創新變革,承擔起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使命。
在傳播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媒體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這一趨勢要求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全面融合發展,新聞業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同時,要創新改進宣傳工作,創新傳播手段,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設擁有強大實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6]
新《準則》的修訂目標之二就是順應互聯網和新興媒體發展的大勢,指導新聞工作者提升職業道德水準,順應新形勢提出的新要求。通過修訂《準則》促進新聞工作者深刻認識互聯網傳播分眾化、差異化、移動化的特點優勢,積極推進新聞輿論工作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的全方位創新。[7]強化互聯網思維,提高素質能力,提升專業素養,用活新興媒體,以高度的職業道德規范和敬業精神追求順應媒體融合和新興媒體的新挑戰新發展。
當前,信息技術推動互聯網新聞業蓬勃發展,新聞業的媒體生態、生產方式和傳播格局正發生著深刻變化。特別是新興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崛起,自媒體、眾包新聞等社會化UGC新聞生產方式,既對專業化新聞生產帶來沖擊,也互為補充。全國持證的新聞記者約有23萬多人[8],如果加上新興媒體中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從業者(包括各種聘用人員),有估算規模已超過百萬。一批傳統媒體中經驗豐富的新聞從業人員不斷轉行、轉型和離職,加入門戶網站、廣告公關、新媒體和文化創意、自媒體等不同互聯網媒體領域,模糊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從業界限和人才差距,新媒體等互聯網環境對新聞從業者的新聞觀念、職業意識和生產方式產生了極大影響,新聞隊伍的行業生態、崗位分工、生產模式等職業生態正經歷巨大升級變革,原有的專業能力要求和職業道德訴求也受到極大沖擊。
新《準則》的修訂目的之三就是順應新聞隊伍升級發展的新結構新變化,指導解決新業態新崗位對新聞職業道德提出的新問題。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媒體融合深入推進,新聞傳播流程各環節發生前所未有變化,新聞隊伍的素質要求不斷提升、崗位類型不斷衍生、總體數量不斷增加。新聞工作者不但需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而且需要熟練掌握使用各種媒介表達手段,還需要精通新聞業務與理論、掌握多領域知識和多方面技能,不僅能處理文字、圖片,還能處理音視頻、分析數據,準確研判與穩妥應對復雜輿情,成為全媒型、復合型、專家型人才。與此同時,社會化傳播者、商業化自媒體人、視頻平臺運營者、微博微信編輯的新聞發布行為不斷對職業規范提出新情況新問題,新《準則》要直面這些情況,提出新的規范解決方案,從而有效應對新聞隊伍升級發展的新結構新變化,以及對職業道德規范提出的新要求。
在堅持2009年《準則》基本框架原則的基礎上,新《準則》按照指導性、實踐性、時代性原則進行了創新性修訂。
新《準則》最重要的修訂是在指導思想部分,特別增寫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思想,在第一條中增寫“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指導思想中增寫新聞工作者的政治要求: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新聞志向、工作取向,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做政治堅定、引領時代、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等內容。
這些修訂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新聞輿論工作中的體現,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新聞輿論工作所作一系列新思想新定位新要求的體現,是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重要內容,明晰了對新聞工作者的學習貫徹落實要努力做到“四做四向”、增強“四力”等具體實踐要求,使中國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有了明確政治方向和標桿指針。

新《準則》開宗明義,在指明我國新聞事業性質定位時,特別突出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新聞事業的領導,強調新聞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反映了對新聞輿論工作的新定位新認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9]
這一修訂集中體現了新聞輿論工作的黨性原則,這一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髓。“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10]“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11]而堅持黨管媒體是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和正確政治方向的重要體現,是確保黨對媒體的主導權、管理權的重要保證,是加強和改善黨對新聞輿論工作領導的必然要求。新《準則》體現了黨對新聞輿論工作意識形態重要屬性的科學判斷、重要定位和高度重視,對做好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新《準則》重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準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落實到新聞輿論工作,就是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12]“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13]這些新論述新要求為新聞工作者的道德修養提供了基準點出發點,科學解決了黨性和人民性關系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發展。
為更好落實這一原則,新《準則》第一條第2款增寫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第3款增寫了“保持人民情懷”“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和期待,暢通人民群眾表達意見的渠道”。新《準則》全文23次使用“人民”一詞,比2009年《準則》增加了10次,在第四條中還增加了“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的表述。這些修訂反映了新聞工作者在解決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社會主要矛盾中的作用任務,是對新聞工作者在新時代踐行“以人民為中心”原則的基本職業要求。
新《準則》對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部分作了較多修訂。正確輿論導向是新聞輿論工作生命線。新聞輿論工作“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14],就必須在“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輿論導向”[15]。而且,各類媒體、各類新聞報道都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循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基本方針,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同時,“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16]
基于以上認識,新《準則》第一條將原來的“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修訂為“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突出了“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性;第二條將原來的“唱響主旋律”修訂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第一款增寫“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貫徹新發展理念,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大正能量”;第二款將“塑造美好心靈”改為“滋養美好心靈”,明確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內容;在第三款關于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的要求中增寫了“激濁揚清、針砭時弊,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的表述,并將“準確監督,科學監督”,調整為“科學監督,準確監督”,并在第一條中特別明確地把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正確開展”輿論監督統一起來。新《準則》的修訂使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目標、要求和內涵更加清晰,更便于把握。
堅持真實性原則歷來是《準則》的重點,這次修訂對其做了更深入的解釋和更明確的要求。真實性一直被視為新聞的生命。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已成為新聞工作者報道新聞必須始終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普遍原則。具體來說,就是新聞報道必須堅持事實第一性、新聞第二性,新聞報道應以事實為基礎,依據事實進行報道。“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17]。報道事實的要素、描述、引述、概括必須準確無誤,報道事實必須全面客觀公正,努力做到真實、忠實地報道事實,實事求是地反映情況,絕不能弄虛作假,堅決不報道虛假新聞。
新《準則》第三條增寫了“努力到一線、到現場采訪核實”的要求,在第二款中特別增寫“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在第三款對摘轉其他媒體的報道增加了要把好“導向關”要求,增加了不刊播違背“倫理道德”內容的要求,增加了第五款“堅持網上網下‘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條底線’,統一導向要求、管理要求。”這就使真實性原則的職業要求更具體、全面、明確。
新《準則》對發揚優良作風部分作了調整補充。在我國的新聞職業建設過程中,優良作風一直作為新聞隊伍建設的優良傳統,有著豐富的職業修養和職業精神內涵,是新聞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主要包括:敬業愛業、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嚴謹細致、勇于創新等,這也是履行“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的基本要求,通過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打造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工作隊伍。[18]
新《準則》在第四條中增寫“保持一身正氣”的要求,在第一款強化學習意識中增寫了“提高業務水平,掌握融合技能”的要求,在專家型的基礎上增加了成為“全媒型”新聞工作者的目標,在第二款中將“三貼近”改寫為“堅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練就過硬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其他如反對抵制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行為、新聞報道與經營活動“兩分開”的要求基本保持不變。
新《準則》突出了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改進創新”的原則。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一門科學,要按照規律辦事。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互聯網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19]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媒體融合成為大勢所趨,需要強化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20]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21]重點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22]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23][24]
新《準則》的修訂重點突出了改進創新理念。第五條在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增加了尊重“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在創新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之外,增加了創新“理念”“業態”等。第一款增寫了“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不斷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要求。增加了第二款,明確提出“強化互聯網思維,順應全媒體發展要求,積極探索網絡信息生產和傳播的特點規律,深刻把握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善于運用網絡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提高網上正面宣傳和網絡輿論引導水平”。第三款在原第二款的基礎上,增寫了“保持思維的敏銳性和開放度,認識新事物、把握新規律,敢于打破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從而“采寫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佳作”。這一系列修訂,從“改革”到“改進”,將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和改進創新新聞輿論工作密切結合,對新聞工作者用好用活新媒體,轉變思維慣性,創新傳播方式,增強新聞作品的品質提出了具體的職業道德要求。
新《準則》特別突出調整了“遵守法律紀律”的要求。加強新聞法治,實現新聞工作依法依紀運作,是保障新聞出版合法權益、規范新聞傳播活動、提高新聞工作者職業水準的重要舉措。我國的新聞法律紀律體系主要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立法、行政規章、司法解釋、宣傳紀律等,這也是新《準則》修訂的重要依據。新《準則》還針對新聞工作者隊伍構成的擴大作了相應的修訂。
新《準則》將第六條第一款“嚴格遵守和正確宣傳國家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和社會穩定”改為“嚴格遵守和正確宣傳國家各項政治制度和政策,切實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社會穩定”,明確了需要遵守的制度政策;第三款將合法權益保護中的“未成年人”改為“兒童”;第四款案件報道增寫了“不渲染兇殺、暴力、色情等”內容;增加了第六款“尊重和保護新聞媒體作品版權,反對抄襲、剽竊,抵制嚴重歪曲文章原意、斷章取義等不當摘轉行為”以及第七款“嚴格遵守新聞采訪規范,除確有必要的特殊拍攝采訪外,新聞采訪要出示合法有效的新聞記者證”;第二條第二款增加“嚴守道德倫理底線”的要求;第三條第三款作了修訂改進,要求“不刊播違背科學精神、倫理道德、生活常識的內容”。此外,還對原《準則》中有關規定作了調整,如將原第三條第一款“新聞采訪要出示有效的新聞記者證”調整至第六條第七款中,并增加了“合法”兩字。這些修訂針對違反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的問題,對新聞工作者提升職業道德素養提出了更具體的規范標準,體現了對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現實觀照和新聞行業的道德引領。
新《準則》特別就加強國際傳播增訂了相應內容。隨著綜合國力增強與國際地位提升,中國已走近世界舞臺中心。在國際傳播中,新聞工作者既需要對外展示良好形象,也要在對外傳播中展現良好國家形象,這也是國際傳播能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體現。特別是要掌握對外話語體系,“用好國際化傳播平臺,客觀、真實、生動報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傳播中國文化”[25],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外國受眾更多更好了解中國,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從而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文化共識。
新《準則》將第七條原主題“促進國際新聞同行的交流與合作”,改為“對外展示良好形象”,并增寫“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使本條主題更為準確;增加第二款“生動詮釋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著重講好中國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中國人民的故事,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原第四款內容調整為第五款,將“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多做工作”修改為“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多做工作”。修訂適應了我國國際地位提升對國際傳播提出的新形勢新任務,對我國新聞工作者在國際傳播中遵守職業道德提出了新要求。
修訂《準則》的目標,除對一些內容和提法進行與時俱進的修訂之外,主要是為了提高《準則》的指導性、實踐性、時代性,以便指導新聞業和新聞工作者有效地貫徹執行,提升全行業的職業道德水平和從業者的道德素養,做好新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貫徹落實好新《準則》,需要在學習推廣、制定細則、科學評估、監督執行上下功夫。
新《準則》能否得到有效貫徹執行,首先要讓全部新聞工作者知悉理解,更重要的是得到全行業的認同,使《準則》入腦入心。這需要通過各種有效形式加強學習推廣力度,讓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認知認可認同。在2012年就2009年《準則》貫徹情況對新聞工作者所作的問卷調查中(2012年4月25日-5月22日,在中國記協的協調下,課題組通過網絡實施了問卷調查。問卷樣本來自于中國記協188家會員單位中選取的分布于全國14個省市的90家媒體,包括報紙、電視臺、電臺、通訊社、網站五種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參與了調查,共回收1874份問卷,有效問卷1705份),盡管《準則》已實施三年,但被調查者對其了解程度較低,“僅知道修訂了,但不清楚新版的內容”占40.41%,“不知道,沒關注”的占32.85%,“了解具體條款”的占26.74%。這說明,當時媒體對《準則》的宣講、學習和落實都不理想。而且,各類媒體都有約三成人員完全不知道《準則》,其中了解最少的是網站,“不知道,沒關注”的人數占45.59%。同時,調查顯示,被調查者對2009年《準則》的認可度超過1997年,而認可度稍低的學習活動次數也較少。這說明,了解程度、學習頻度越高,就越傾向于給予正向評價。因而,新《準則》發布后,要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在全行業的宣傳推廣學習。

《準則》作為全行業自律公約、守則,是指導新聞業自律管理的全國性規范文本。《準則》特別要求“中國記協會員要結合實際制定相應實施細則,認真組織落實”,就是說它的實施還要根據行業的具體情況,根據媒體類型、崗位職責、部門分工、個人專業制定不同層次的更有操作性的自律性實施細則、手冊或規范,具體規范媒體和記者編輯等的職業行為。
目前,國內大部分傳統媒體都制定了相關規范制度,但文本質量良莠不齊。筆者曾選取國內30家媒體管理制度進行指標內容分析,根據統計分析,盡管全部10個道德自律指標內容都有體現,但沒有任何一家的制度文本能全面涵蓋十個基本的指標(如下圖)。對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嚴守新聞宣傳紀律強調比較充分;對消息源保護、平衡性報道等問題體現較好;對新聞業務實際操作缺乏明確規定和衡量標準,尤其是專業報道表述問題,對受眾權益保護、利益訴求等問題缺乏認識。因此,應該要求新聞行業組織、專業團體、新聞單位根據《準則》要求,結合媒體類型、崗位職責、專業倫理等特點,改進修訂本行業、團體、單位的自律文件或制度等實施細則,為新聞從業人員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行業規范。
新《準則》在實施過程中要開展科學評估,不斷改進相關工作。特別應在工作實踐中檢驗評估以下問題:是否適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建設現狀?是否適應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還存在哪些短板不足?以期進一步作出相應修訂。
要鼓勵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就新《準則》執行情況開展科學研究。在2009年前的各版《準則》執行過程中就有不少學者曾進行過評價研究。有學者認為,《準則》主要“是黨建語言,缺少新聞職業的特征,沒有可操作性”[26],還有的認為,“政治語言和職業語言相混淆導致其有效性不足……消解了道德號召力”[27],還有學者認為,文本“相當寬泛、抽象和缺乏可操作性”[28]等等,有學者針對這些評價對歷年《準則》進行了詞頻和語匯分析,認為《準則》正朝著職業話語的方向轉變,但單調不變的語言風格、政治話語多于職業話語、缺少可操作內容限制了《準則》規范功能和社會效果的實現。[29]這些對以往《準則》的評估成果值得認真借鑒,務實科學地對新《準則》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和改進。
新《準則》要求全國新聞工作者執行,包括新媒體從業人員都要自覺執行,這就擴大了“新聞工作者”的范圍。如何在超百萬的職業群體中取得實效,需要強化監督舉措,建立懲處糾錯機制,這是《準則》落實的重要保證。
《準則》的性質是自律性道德規范,目前的規定設計缺少對違反行為監督和懲處。如果沒有監督,違反《準則》的行為得不到譴責、懲處,那《準則》實施執行將很難取得效果。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行為更多通過各新聞媒體內部處罰制度約束,或新聞從業者根據道德準則和行業規范作出自律決定,因為缺少監督處置的動力,往往執行效果不佳。盡管我國已建立針對一系列媒體規制的法規,可以對違法違規行為作出處罰,但屬于他律性強制措施,主要由新聞主管機構執行,并不適用于規制自律性質的職業道德問題。新聞行業協會缺乏對行業內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處罰措施,新聞媒體內部的糾錯機制有待完善。
建立針對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社會監督機制是一種有益嘗試。目前,新聞宣傳管理部門、新聞行業協會、新聞單位多采用公布舉報電話、網上舉報、聘請監督員等形式,接受社會舉報監督、聽取群眾意見建議。但是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如:監督舉報電話無人應答;社會監督員缺乏社會代表性;社會監督組織缺乏獨立性;社會監督落實力度有限;等等。這都需要在新《準則》實施過程中不斷探索改進。
【注釋】
[1]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154頁,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2]《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第1版。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44頁,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4]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第107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
[5]黃坤明.《牢記使命勇于擔當譜寫新時代黨的新聞事業新篇章》《新聞戰線》2017年第12期。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42頁,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7]《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 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第1版。
[8]據中國記協發布的《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2017年)》,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231564人持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放的具有采訪資質的新聞記者證。http://www.zgjx.cn/2018-06/19/c_137959217.htm
[9]《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 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第1版。
[10]《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第1版。
[11]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154頁,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12]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154頁,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13]《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第1版。
[14]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153頁,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15]《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第1版。
[16]《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 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1版。
[17]《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 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1版。
[18]《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讓強調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人民日報》2018年8月23日1版。
[19]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第107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85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20]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第118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
[21]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84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22]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第106-107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84-85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23]《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 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第1版。
[2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42頁,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5]《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 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1版。
[26]陳力丹、蒲媛:《重塑報格的前提:編輯部與經營部分離》《青年記者》2010年4期。
[27]劉必華:《論新聞職業道德規范的有效性——從〈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的新修訂談起》《當代傳播》2010年2期。
[28]閻紅:《新聞職業道德評價體系亟待完善——兼談〈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的操作性問題》《記者搖籃》2002年5期。
[29]周俊、毛湛文:《規范的失范:基于歷年〈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的實證研究》《國際新聞界》201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