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昊
四川師范大學
建水縣是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正在創建建水古城國家5A級旅游景區。雙龍橋片區位于建水縣瀘江煙柳片區,介于瀘江河與臨安古城交界處。項目核心區距離古城約3km,古城內有“滇南大觀園”一朱家花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建水文廟;距離紫陶文化館一臨窯陶文化藝術中心約5km;距離客運站約6km,火車站約12km;距離世界紀念性建筑遺產-團山民居約9km;距離建水文筆塔約5km,中國唯一運行最慢的小火車米軌小火車橫穿場地內部。雙龍橋片區屬于建水縣六大重點旅游區的瀘江煙柳鄉村文化體驗區,瀘江煙柳的策劃目標是鄉村振興示范區、生態農業示范區、文化傳承小鎮、生活旅居目的地,其形象定位是樂農、漫游、宜居的生活之境。雙龍橋片區策劃的定位是煙江漁歌、耕讀傳家。濕地公園的總規劃面積5348.3畝,首期規劃面積2201.52畝,基本農田總面積2178.34畝。場地內部水、田、橋、村莊、小火車分布其中,基地條件良好,適宜建設濕地公園。雙龍橋旁的濕地內部遍布大小不一的水道,瀘江河穿流而過。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是濕地保護與利用和諧發展典范。該項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部,總面積約11.5平方公里。景觀分區有東部濕地生態保護培育區域、中部濕地生態旅游休閑區河西部濕地生態景觀封育區。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城市濕地是指位于城市之中河城市近郊區的濕地,包括人工濕地、自然與人工復合體的濕地、自然濕地三大類。農耕濕地就是可以用作農耕的濕地,在景觀層面上增加了景觀類型和給游客提供特色的觀景體驗,在功能層面上豐富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以及增強其穩定性。場內有河道、池塘、湖蕩、大小魚塘等,水網交錯。人類千百年來在這里進行農業漁業開發,長期與自然博弈與合作,形成人類開發與濕地生態系統和諧共處的格局,這一點與雙龍橋片區的濕地相似。在進行景觀規劃時可借鑒西溪濕地公園的水主題旅游開發、文化創意、休閑農業與濕地保護相結合的成功經驗。
將雙龍橋片區景觀規劃設計定位為打造功能業態完善、富有文化底蘊的濕地風光。主題構思為古橋煙柳河、漁牧耕讀鄉。
雙龍橋片區將分期建設打造,一期是鏡海水鄉,二期是清溪濕地,三期是歸園田居,四期是阡陌耕疇。如下圖梳理水域,形成各類水體形態,增加景觀特色,人車分流體系,每個分區形成完整的環游園路。

圖1 水系規劃與交通規劃圖(來源:自繪)
依托瀘江打造自然風光帶,依托雙龍橋打造文化記憶之脊,形成一帶一脊的景觀骨架。圍繞骨架和中心湖區布置功能和特色各異的景觀節點,并融入建水歷史文化和生活元素,打造文化底蘊深厚、充滿活力和趣味的水上生活之境。重新梳理瀘江河河道景觀,增加必要的游人停留空間以及停車場地,并利用瀘江河串聯三座古橋以形成景觀序列,增加沿線的歷史氛圍。同時挖掘相關瀘江河與雙龍橋的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并再現其中。最終再現今日的瀘江煙柳盛景。延續雙龍橋形成文化記憶脊,與古橋煙柳帶交匯與雙龍橋片區,且串聯公園入口、雙龍橋、長堤臥波、書院、農耕廣場以及南部的花果山,形成集文化、功能、游賞一體的重要脊帶。提升現有雙龍橋周邊環境。新增停車場,含停車位460個。提升入口廣場的品質感:改造驛站前停車場地,替換為親水觀景空間。改造為疏林草地與親水平臺,形成觀賞雙龍橋的親水休閑空間,提升環境品質。
絲路步頭規劃:唐宋時期,建水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水陸換乘交通要道。以此為原型設置觀演碼頭,取名為絲路步頭,從而形成一條軸線關系,即從雙龍橋開始,經過碼頭(步頭)消逝在遠方的巴甸大山,將歷史時間長河展現在同一空間之中。同時,延續雙龍橋的文脈,設置長堤臥波,一直延續到湖對岸的鄉村田園。再現當年繁忙的碼頭(步頭)場景融入觀演、集散、休閑、游船碼頭等各種功能,作為各類文化表演。步頭東區布置花林草坡,結合游步道,營造浪漫幽靜的氛圍。
市井臨安規劃:古城水井是建水的一大特色。利用水井意向在這里演化出大小層疊、水天一色的水苑。形成高低錯落、虛實變化的空靈夢幻的水上花園。引水入商業街,串聯各個街區,局部布置水元素景致,使其看似獨立各具特色,又統一融合。布置精品酒店,提供住宿娛樂餐飲一體化服務。

圖2 總體規劃圖與效果圖(來源:自繪)
設計的原則是特色性、景觀性、生態性。適地適樹,種植特色植物,營造建水印象。賞、落比例為7:3,呼應主題,季相分明。推動濕地生態、植物群落的可持續發展。在古橋柳江帶以柳樹為基調樹,局部點綴櫻花、木棉、桃花等開花喬木恢復瀘江煙柳昔日的盛景。文化記憶脊區,橋頭兩側列植櫻花,橋、湖、櫻花一起構成浪漫唯美的畫卷;小島片植鳳凰木(葉如飛凰之羽,花若丹鳳之冠),地被以繡球花(紫陽花)、草坪為主,形成鳳凰花島與雙龍橋連接呼應農耕廣場以農田肌理為基礎,片植多年生草花,形成大面積浪漫花田。鏡海印象(展示區),以大面積疏林草地為主,節點處片植花林、花被,形成空間有收有放的節點廣場。屯營禮讀文創區),以楓樹竹林、荷塘、農作物為主,體現“以農創美,以花引客”,與農耕勞作,稻香美食,稻田觀景融為一體,深入體驗傳統耕讀文化,找回田間地頭的無限愉悅。原鄉農稼(體驗區),湖岸以多年生草花和水杉勾勒出美麗繽紛的湖岸風光。湖心片植睡蓮形成花湖。
設置科普中心、科普長廊、低碳慢性系統(生態游步道、自行車驛站、生態騎游道、自行車租賃,解說宣教標識系統可以結合公園導覽系統一設計。造型符合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科普的風格以及功能,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用材環保美觀,在滿足公園服務功能的同時,也展現了濕地公園的特色文化。濕地內的智慧系統利用環保設備進行全面檢測,更加安全、準確、便捷跟蹤監測園內生態情況,使檢測指標能在任何時間、空間尺度上都能夠測得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結構和組成變化,能夠第一時間了解生態異常情況,提高濕地生態保護力度與濕地修復工作的科學性。
在整體的設計中主要采用自然景觀與鄉土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在營造自然鄉土氣息的同時,再配合現代時尚的元素進行必要點綴,以展現當地別樣的生態與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