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北宋時期,我國的交通運輸進入鼎盛時期。不管是陸路運輸還是航運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尤其是水上交通更是發達,助推了北宋的經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當時,北宋東京(今開封)的汴河、廣濟河、惠民河、金水河連接了黃河、運河和長江,內河運輸十分發達。
北宋在重商政策的指導下,開拓市場、發展商業的社會氛圍比較濃厚,再加上經濟重心南移趨于完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進而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內河商貨運輸的空前繁榮。
北宋時的首都東京,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而且是開放式的經濟城市,科學技術成果一一展現了出來,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宋太宗時,東京開封的人口號稱百萬,“比漢、唐京邑繁庶,十倍其人”。那時,歐洲最大的城市人口也不過10萬,大食的巴格達30萬,日本東京20萬。與此同時,開封市內的印刷、火藥、造紙等官私手工業十分先進,也是當時的世界之最。由于商業資本“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聽聞”。順應時代需要,自然而然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二月,宋政府正式發行了鈔票——“交子”,后改稱“錢引”。至于外國使節更是“曾無虛歲”,按貢估值,允以“私相貿易”,可以“收買貨色”的貢賜貿易大為發展。僅在北宋的160多年中,來自海外的使節就有高麗、日本、交趾、占城、三佛齊、大食、蒲端、阇婆、丹流眉、渤泥等。他們所帶來的禮品有象牙、犀角、香料等250多種。開封被稱為“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是冠絕一時的大都會。宋代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只勾畫了開封東郊虹橋的一角,即可見其繁盛之斑,但見活動著的各類人物810多個,牲畜94頭,船24艘,樹170多株。至于馬行街一帶,“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處,通曉不絕”。州橋的夜市較之他處“又盛百倍”,行人簡直無下腳處。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也對北宋首都開封的繁華情況作了詳細描述。
開封如此發達的都市經濟,需要水運業來支撐,因此,水是開封的命脈。北宋年年清理溝通江淮南方的汴河,確保漕運暢通。宋太宗時,汴河來往就有漕船6000只,每年額定從江淮運糧600萬石,最高時曾達800萬石。而惠民河和五丈河年運糧也各為60萬石左右。這三條河被譽為“三帶”。尤其是汴河所運竟為“半天下之財賦”,并且“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儼然是大宋王朝的一條生命線。當時的征糧與“和糴”為數很大,最高有300萬石。但是,汴河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冬季水淺不能通漕,為此,北宋政府特在真、揚、泗、楚四州建倉儲存待運。到了運糧季節就用“轉般”分段運輸、“直達”兩種方式運抵京城。有時雇民船來運,但以官運“漕綱”為主。北宋初年到至道末年,官方專用漕船3237艘,一般年份維持在2500艘左右。可見當時開封的主要運輸河道汴河、惠民河與五丈河有多么繁忙。
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已經趨于完成。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內河商貨運輸的空前繁榮。長江流域糧食高產,又是全國手工業集中區域,食鹽、茶葉、瓷器、絲綢、紙張、銅鐵器皿等物資絕大部分被政府收購專賣,或由商賈販運。由于北宋政府適應“貨暢其流”的客觀需求,逐步推行較為寬松的稅收和予以扶持的“和買”政策,在沿江沿河的重點市鎮設立“榷場”和“榷貨務”以控制販運貿易,并提供了銷售貨物的場所。宋初,南北船稅不一,壓制了北船南渡。元豐三年(1080年),改量船收稅為量貨收稅。崇寧元年(1102年),頒令“用官船般載客貨,收納貨利錢”;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又詔令“商賈販貨物上京,特與免沿路稅錢、力勝”。于是,長江貨船齊涌于汴河,僅青陽一鎮月內竟放行商船3000余艘。商業性貨運又得以進一步發展。
那時,長江流域流通貨物主要有茶、鹽、糧、瓷器。實行的“榷茶”制度歷經變遷。最初,實行官運專賣制,由茶商包銷,但茶戶不堪重負,多賣給私販。嘉祐四年(1059年)廢除茶葉專賣制,使茶葉生產與流通趨于正常。長江干流與江南運河年銷茶葉竟有2000多萬斤。同時,宋政府還曾詔令,茶商舟船循汴河上京,可免船稅。于是,舟船販運茶葉日趨繁盛。鹽也是宋政府巨額財政收入之一,一直實行官運官銷制,慶歷八年(1048年)改為“鈔鹽制”,開始實行商運商銷;后又改為“許客用私船運致”,并允鹽舶行船時可超越官綱,阻者坐罪。商運糧食為宋朝漕運的補充,運者獲利豐厚。商運糧食可以調劑余缺,因而受到政府保護。每遇水旱災害,以救災荒州郡。瓷器尤以景德鎮青白瓷為最,北宋時也是通過水運大批運往東京。
由于北宋政府靈活多樣的水運管理方法,出現了既有官運也有民營的局面,使內河運輸繁榮發達,既保證了東京的社會需求,也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繁榮發展。

北宋內河運輸業的繁榮也帶動了造船業的發展。為了適應內河水運的需求,那時的造船技術不斷革新并且發展迅速,出現了比較先進的內河客貨運輸船只。尤其是在內河使用的船型不斷增多。北宋宮廷畫師張擇端在其《清明上河圖》上繪有客、貨船只24艘,其中客船11艘、貨船13艘。客、貨船只的設計制造各具特色。客船尾部有假尾(虛梢),用以增加甲板和艙室的使用面積;貨船則無,但有拱形頂棚以代替甲板,如此既能多裝貨物,又便于裝卸。畫上各船無帆,所用之人字桅,顯系作為逆水拉纖之用,而且過橋時還可以放倒。特別是畫上各船已有平衡舵,因其舵葉的部分面積在舵桿(舵之轉軸)之前可證。此舵可以自由升降。“舵葉在結構上是用豎向板拼接,縱向用木桁材加固,這與近代舵葉結構無甚區別。”平衡舵的推廣使用使人們在操作時更加輕便,同時又提高了它對航向的控制力。迄今所知,這種平衡舵圖形出現在我國北宋畫家之手,比歐洲要早100多年。
宋代的內河貨船制造技術日趨完善。這些船只線型光順,船底平,吃水淺;中部寬,艙容大,裝貨多;首尾狹,阻力小。宋張舜民在其《畫墁集》中對此類大貨船描述道:“丙戌迎萬石船,船形制圓短,如三間大屋,戶出其背,中甚華飾。登降以梯級,非甚大風不行,錢載二十萬貫,米載一萬二千石。”一石是120斤,算來已有700多噸了。而內河客船則線型窄而長,“高及丈余,四壁施窗戶,如房屋之制,上施欄楯,采繪華煥,而用簾幕增飾”。《江天樓閣圖》上,客船分兩層。甲板上之一層,船首雖無客艙,但有涼棚可供下碇和絞纜用。兩舷為橐,用以拒浪,也可用作吃水線用。船舶推進用篙,桅為可眠式,桅顛系繩以拉纖。尾部裝有平衡舵,舵工在頂棚上操舵,船尾有圓輥用以升降舵。這些無不體現了當時造船技術的發達。
由于內河航道深淺寬窄不一,北宋出現了多種型制與性能的船舶。根據多種史料記載綜合來看,按水域來分計有:江船、黃河船、江海船和海洋船。僅長江水系就有:楚州船、淮船、合肥船、吳船、越船、松江船、浙江船、湖船、徽船、溫州船、明州船、入峽船、蜀船等。以上船系顯示了內河交通的分工。此外,客貨船另有各自不同的名稱。因此,宋代在船型、船體構造、船舶屬具和造船工藝等方面的技術已臻于成熟。
所有這一切都推動了北宋水運業的大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只有這種良性互動才能促使社會快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