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意
6年前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赴河南視察指導,提出了縣域治理“三起來”的要求,即“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河南工作的具體化,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縣域治理工作規律的深入思考和經驗總結。縣域經濟作為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結合體,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關鍵性、戰略性和基礎性作用,事關河南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
地處黃河沖積帶的延津縣,立足自身特質立志把最傳統的小麥打造成“中國第一麥”。從1998年發展優質強筋小麥至今20多年來,延津堅持以產業化理念大力發展小麥經濟,通過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走出了一條糧食主產區依托小麥主導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道路,引領小麥產業發展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和發展產業化”,實現了以訂單種植為載體的“專種、專收、專儲、專用”,構建了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取得了多項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突破,獲得了多項國家級榮譽和認定,延津模式享譽全國,延津小麥被媒體譽為“中國第一麥”。克明面業、魯花集團、豫糧集團、京糧集團、中原糧食集團等收儲、加工重磅龍頭企業入駐延津,國酒茅臺在延津合作聯建有機和綠色原料基地,使延津“中國第一麥”的區域品牌價值得到了體現和拓展。2019年6月,延津又被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批準創建全國唯一的優質小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此舉將推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據悉,“延津強筋小麥”區域品牌價值早在2015年就被國家權威部門評估為19.55億元,并且45萬畝綠色小麥和2.1萬畝國酒茅臺有機小麥通過權威認證。但是,延津縣還沒有通過發展小麥產業,實現財政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迫切需要實現產業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和諧統一。
根據創建目標,創建期結束后,要求優質小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內比園外農民增收高出30%以上,對于附加值相對較低的小麥產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如何建立經營主體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二產、三產收益,既是硬指標,也是軟實力,更需要建立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
眼下,延津小麥從品牌價值到經濟價值的轉化還沒有得到有效提升。同是全國知名的農產品區域品牌,同是大宗糧食作物,精品包裝的“五常大米”一斤能賣到80元,而有機的延津小麥最多也就賣到2.45元,差距很大。如何將區域品牌價值轉化為產品的經濟價值,考驗著延津的智慧。
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9、2020年度國內小麥消費總體情況是:食用消費將減幅0.2%,飼料消費減幅13.3%,工業消費減幅23.3%,國內小麥需求相對單一,小麥進入飼用及工業消費困難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越來越關注食物的營養健康品質,小麥作為我國人民生活的口糧和主要食材來源,其營養健康成分的遺傳改良,河南省尚屬空白。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市場對優質品種的需求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但目前還遠遠得不到滿足。河南省小麥加工總體上以初級加工為主,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不合理,低附加值的普通粉占主導地位,高附加值的專用粉僅占11%左右,專用預混合粉和營養強化粉比例不足1%。我們看到,優質小麥專用品種尚不能完全滿足生產和市場需要。我國面食產品遠不如中國菜知名,面食產品中面條類以意大利面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面包產品中法國品牌影響巨大。所以,河南的面制品需要生產出世界知名的拳頭產品,進而帶動整個優質小麥產業鏈的發展。
令人欣慰的是,延津縣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進行戰略合作,院縣共建優質小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進一步加快優質小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對接、合作,深化在產、學、研、用等方面的溝通、融合,引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深化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小麥產業促進鄉村振興。
2016年以來,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以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四優”)作為河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以“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四化”)為主要措施,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和具體行動方案,使河南省優質小麥的產業化在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發展。據統計,2019年河南省小麥播種面積8559.97萬畝,較上年減少0.6%,平均畝產437.1公斤,比上年增長4.5%,比全國平均增幅高1.0個百分點。在小麥總面積下降的同時,河南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1203.9萬畝,較上年增加363.9萬畝,增幅達43%。2020年優質小麥的種植面積已達到1500萬畝,同時在“四化”的落實上也取得了較大進展,尤其是在優質小麥的規模化種植方面進展顯著,糧食和加工企業對優質糧源的需求得到一定滿足,一些農戶特別是種糧大戶和合作社的種糧效益有所提高。延津縣乘勢而為,強力爭取到區域面積498平方公里的國家級優質小麥現代農業產業園。
延津這片創新的土壤,在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能把最傳統的小麥產業做到全國聞名,里面蘊含了延津人生生不息的創新基因和創業故事。創建優質小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包括硬件工程的建設,更包括適應新時代產業發展體制機制的構建和完善,很多問題還需要在探索中尋求破解途徑。
鄉村振興是“三農”建設工作的抓手,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抓手,而品牌建設不僅是產業興旺的抓手,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比如:橫縣茉莉花,一二三產業綜合產值105億元,是世界上最大的茉莉花產業基地,種植面積10.8萬畝,年產鮮花9萬噸,茉莉花茶7萬噸;壽光蔬菜,年經濟總產值210億元,農民收入70%以上來自蔬菜,存款余額長期在山東省各縣市區排名第一。
目前,延津小麥尚屬于行業品牌、區域品牌,還不是全國性品牌、消費者心智品牌,還沒有達到五常大米、信陽毛尖、盱眙龍蝦的認知度和影響力,還不足以讓茅臺、達利園拿“延津小麥”說事。這也說明其產品附加值有待提高,急需通過“品牌”這個牛鼻子,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含金量,牽引一二三產業的升級融合發展,實現“一產做特、二產做大、三產做強”,提升產業附加值,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要做到三產融合發展,必須是政府主導、企業主營的雙輪驅動。沒有政府主導,產業像一盤散沙;沒有企業主營,政府主導落不到實處。通過“延津小麥”區域公用品牌的打造,“小麥全產業鏈科技”的高質量發展,“延津小麥”的創新動能就會體現出來。
讓中國小麥看河南,優質小麥看新鄉,強筋小麥看延津,深入人心。當“五常米、延津面”成為消費共識,延津小麥成為全國知名品牌,通過品牌價值與形象體系的打造和推廣,最終打響“延津小麥”區域公用品牌,為小麥產業鏈相關加工企業進行品牌賦能,但也要做好區域公用品牌授權管理規范,維護好品牌形象,不是誰都可用,避免出現“過路米、洗澡蟹、套牌果”等品牌公地現象。
由此,誰說產糧大縣就應該是經濟弱縣?讓區域公用品牌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發光發熱,路在腳下,就看我們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