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琴
維護高校安全穩定的多元協同治理邏輯與推進路徑
趙 琴
[西南政法大學]
高校安全穩定是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形勢下高校安全穩定治理面臨著繁雜的不確定因素,需要通過校內外多元主體的協同推進,以滿足高校安全穩定治理系統性特征和治理資源統籌運轉的需要。高校安全穩定多元協同治理的整體架構由內部和外部兩個治理系統構成,內部治理系統包括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大主體,外部治理系統包括政府、社會和家庭三大主體,兩大治理系統在高校安全穩定治理過程中互幫互助、相互促進,形成校內外治理合力。可以通過完善多元協同治理機制、加強整合校內外多方資源、培育主體間共治共享文化三條路徑推進高校安全穩定多元協同治理系統的有效運轉。
高校;安全穩定;協同治理;推進路徑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保障已經基本滿足,對于生活環境安全穩定的需要日益凸顯。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并將每年4月15日確定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說明黨和國家在現階段更加的重視安全問題。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要陣地,其安全穩定素有社會穩定的“晴雨表”之稱[1][2],高校安全穩定不僅關乎辦學使命的實現,還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長久治安,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戰略。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校安全穩定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需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論述,把握新形勢下高校安全穩定治理工作的迫切性,切實抓好高校安全穩定治理工作,這對于維護師生合法權益、創建和諧校園環境、促進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為順應新時代互幫互助、互聯互通的發展潮流,結合當前高校安全穩定治理工作的形勢,應從多元協同治理的視角搭建高校安全穩定治理的協同聯動體系,將學校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維穩資源統籌起來,形成高校安全穩定治理多元協調范式。
在新時代、新形勢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要求下需要維系國家與社會的穩定,而高校安全穩定與社會穩定息息相關。高校要改革安全穩定的傳統治理理念,引入多樣化的力量參與高校安全穩定治理,創新治理模式,進而形成高校安全穩定多元協同治理局面以促進治理效果的提升。
高校安全穩定治理應是一項系統化的治理工作,治理過程中會涉及到多個不同類型的主體,不僅直接關系到在校師生的切身利益,還關系到學校的長治久安,關系到千萬個家庭與社會的穩定。基于學生層面,當代大學生多為成長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變化的“95 后”、“00后”,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基本上都活躍在互聯網上,大學生群體相對缺乏思想政治的穩定性,思辨能力較弱,安全防范意識不強,容易受互聯網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一些極端的、惡俗的負面內容影響,身心受到傷害。獨特的社會背景和家庭生活環境使得當代大學生思維的活躍程度、個體的獨立性和個性的張揚度都較以往更加明顯和強烈。而且,在大學生群體現實生活里會面臨的家庭經濟負擔問題、畢業就業問題等,也會對其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壓力。基于學校層面,近年來,校園網貸、校園暴力、食品衛生、非法組織介入等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這些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安全穩定事件,都時刻警醒著高校應當加強和改進學校安全穩定工作。基于社會層面,當前,全球化發展下國際國內形勢瞬息萬變,再加上處于互聯網信息時代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下,社會大環境必然會對大學生群體造成影響。因此,大學生群體的穩定狀況不單是社會和諧穩定的“晴雨表”,社會動態也會在高校有所映射,高校與社會的安全穩定狀況相互交融、彼此影響。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多維性和系統性決定了高校安全穩定治理對多元協同的需要,要求高校安全穩定治理必須向縱、橫兩個方向拓展深化,以達成多主體協同聯動。
受校內外各部門利益的影響,部門間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和工作協同,在校園安全穩定的日常管理和突發事故的應急處理中出現了信息傳達不及時、應對措施滯后的現象。由于缺乏協同工作機制,各主體難以統一行動,各部門所具備的資源也難以綜合運用,就會存在重復作為、浪費資源的現象,各部門間“ 踢皮球”的推諉扯皮事件也時有發生。這種“碎片化”的工作體系難以應對新時期日益復雜的高校安全穩定工作。[3]為此,高校應當圍繞安全穩定的治理目標對校內外所處環境進行深入分析,聯合各級各類高校安全穩定治理資源,統籌校內和校外相關部門,持續推進安全穩定治理改革,創新治理模式,促成高校安全穩定多元協同的治理局面。同時,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號召下,地方各級政府部門關于安全治理的相關政策也會一應而出,但這些部門政策的立足點零散而不成系統,難以互相配合。通過高校安全穩定多元協同治理機制的構建可以聯動相關主體,將這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充分發揮各方優勢,使得各種資源融匯于高校安全穩定治理之中,能有效解決當前高校人財物缺乏等問題,進而優化治理條件,更好地維護高校安全穩定。
高校安全穩定多元協同治理可具體分為校內和校外治理兩大板塊。首先是以學校、教師和學生為主的校內治理系統。學校方面以保衛處為主要責任單位,其他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等二級單位負責配合相關工作,由相關分管領導部門統一協調指揮,充分發揮各部門、學院的能動性,建立相互之間的協同聯動機制。教師方面,應當積極樹立安全穩定的責任理念,除了課堂教學還應當持續關注學生生活方面的情況,傳導安全意識,教輔崗位人員更應該擔負起維護學生安全穩定的工作責任,通過培訓、講座等培養學生安全知識,及時了解學生群體穩定狀況。學生方面,高校應該充分發揮各大學生組織的“基層”力量,例如學生社團、校內各級黨或團支部,利用與學生的密切關系,擔當起學生群體安全穩定狀況的信息收集者、健康安全知識的宣傳者、維護安全穩定的志愿者,筑牢學生“基層”力量。
外部治理系統主要由政府、社會、家庭三大主體構成。僅靠高校內部的治理系統的資源和力量難以應對社會發展和科技水平進步帶來的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新挑戰。高校作為國家和政府主導創設的機構,在直接參與社會發展的同時,無法避免地要接受來自政府、社會的控制和影響。[4]政府主要是作為一個決策主體以及監督主體,負責高校安全穩定治理方面的大政方針的決策以及校園安全建設的監督檢查。社會方面主要包括新聞媒體、社會組織、社區等,主要是對高校的安全穩定起監督作用以及一定的資源支持。家庭方面主要是指家庭氛圍和家長的日常教育與關心,高校應當極其注意家庭有特殊情況的學生,與其家長保持一定頻率的聯系,關注學生日常行為。通過內部、外部治理系統在高校安全穩定的日常管理和危機預警與應對過程中互幫互助、相互促進,形成校內外合力。校園安全穩定多元協同治理內外部系統如圖1所示。

圖1 校園安全穩定多元協同治理
推進高校安全穩定多元協同治理的關鍵是搭建好以高校為主陣地的協同機制,發揮其上下聯動、內外協同的作用,推動建立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長效機制。首先,以政府引導、高校主導、社會倡導為原則,建立起校內外協同治理系統的組織架構、決策管理、監督建議等運行制度,促進主體間明確職責分工,均衡利益分配,以制度保障各方主體的聯動。其次,構建協同治理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要保障多元協同治理系統的有效運行,需要從激勵與約束兩方面提供動力機制。政府方面應當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利用其資金與政策優勢,制定政府、社會、高校合力治理安全穩定的激勵政策,給予合理的資金支持,暢通高校與校外主體合作治理的渠道。高校內部在安全穩定工作明確職責范圍的基礎上,制定跨部門、跨學院的協同聯動工作制度,以經費配置和問責考核制度刺激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實現內部協同。
高校安全穩定治理系統的良好運轉需要校內外的資源整合調配,充分發揮各方資源的效用。高校安全穩定治理工作所需要的資源除了最基本的人、財、物等“硬”資源以外,還涉及到信息、技術、制度等“軟”資源。各治理主體所掌握的各種資源在重復配置與“碎片化”的使用狀況下存在效率不高與浪費現象,需要加強跨部門、跨學校的資源配置和調動機制,將具有相關性的資源通過整合和共享的方式實現資源互補、價值共創,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資源利用率的提高。
高校安全穩定治理是一項涉及多個主體的復雜工作,需要良好的共治共享文化氛圍做支撐,凝聚人心,激發各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在社會層面上,要營造一種關注高校、關愛大學生的文化氛圍,鼓勵社區、社會組織、家庭參與校園安全穩定治理,整合社會資源。在高校層面上,要實現安全穩定治理工作的公開透明化,以保障廣大師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建議權,形成良好的共治氛圍,激發起師生們的參與熱情。另外在日常工作中要積極教育引導全校師生遵紀守法,遵守校紀校規,形成符合主流的價值觀和共同規范。在校內外協同層面上,向各主體傳導共治共享的文化理念,高校應該秉持服務社會、承擔社會責任、共享開放的辦學理念,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這樣才利于建立高校與政府、社會間的良好協同關系,容易爭取到社會各界對高校安全穩定治理工作的支持。
[1]黃存金.新時代加強高校安全穩定工作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01):100-103.
[2]毛欣娟,楊亮.論高校穩定預警機制的構建[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126-131.
[3]王洛忠.高校構建協同型安全穩定工作體系的設想[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4,(02):80-83.
[4]陽征,王紅悅,王婷婷.社會管理視角下的高校穩定預警機制建設[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03):57-61.
重慶市高校維護穩定研究咨政中心開放基金資助課題,維護高校安全穩定的多元協同治理邏輯與推進路徑研究(項目號:CQGXWWZZZX2019-2-Yjs2)
(責任編輯:趙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