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紅 黃登良
大學生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效果評價——以福建省高校為例
徐秀紅 黃登良
[福建農林大學管理學院,福建農林大學藝術學院、園林學院(合署)]
本文對福建省高校123名大學生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的結果進行跟蹤調查。運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對于大學生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對其自身未來創業行為及收入水平的影響作出評價。結果表明,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對大學畢業生未來創業行為及其收入水平均有較為明顯的正向影響;作為團隊主要負責人的學生其在畢業之后進行自主創業的概率也將更大;大學生所參加的賽事級別的高低對其畢業后是否進行創業的影響并不顯著,但對大學畢業生收入水平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大學生;創業大賽;多元回歸分析
2019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到834萬,畢業生數量持續增加,大學生就業競爭壓力也逐年遞增。在供大于求的就業形勢下,自主創業不僅逐漸成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還能夠創造出一部分就業崗位,解決部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因此,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顯得具有意義。“創青春”創業大賽從1998年即在全國高校中開展,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大學生最關注的全國性競賽之一。有目的的引導大學生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意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對畢業生的自主求職和創業具有指導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對福建省大學生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的結果的綜合評價,跟蹤調查參賽大學生畢業之后的職業選擇以及發展,分析“創青春”創業大賽對這些學生職業生涯的影響,并對完善福建省高校創業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參考性建議。
針對高校創業教育效果評價,不少學者從構建創業教育的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李新生從定性層面分析我國當前高校創業教育取得的效果,并據此構建出一套效果評價體系[1]。也有學者以“創青春”創業競賽活動為研究對象,分析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取得的成效及提升路徑。例如,朱丹和李瑋基于全國挑戰杯作品的調查分析,重點討論了對于大學生創新成果保護上的產權歸屬與收益分配的問題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2]。張磊采用半結構訪談法分析了參加“挑戰杯”競賽成員的創新創業能力變化程度,重點討論了“結構維度異質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影響[3]。于曉威、付巍以藝術類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基于對“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的研究,分析了藝術類大學生增強創新創業能力的可行性路徑[4]。商應美等則對“挑戰杯”創業大賽的特點、存在的問題、改進建議等方面進行較為詳細的闡述[5]。上述學者或是提出了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評價體系,或是重點分析了某一因素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影響。然而,通過跟蹤創新創業競賽對增強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等方面的研究還較少。本研究運用實證分析方法進一步廓清“創青春”創業大賽與大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潛在聯系,以期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借鑒。

我們分析了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與否對大學畢業生的創業行為以及收入的影響,并建立了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對大學畢業生創業行為及收入水平影響模型,也建立了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的賽事級別、學生承擔的角色等因素對大學畢業生創業行為及收入水平的影響模型。
1.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對大學生創業行為影響模型
(1)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與否對大學畢業生創業的影響模型

(2)賽事級別、參賽學生擔任職務等因素對大學畢業生創業行為影響模型
在分析大學生是否參賽對其未來創業與否的影響之外,我們進一步分析有參賽經歷的大學生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參賽項目獲獎的級別以及參賽項目應用情況等因素對其未來創業的影響,建立模型如下:

2.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對大學畢業生收入影響模型
(1)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與否對大學畢業生收入影響模型
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水平的高低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一個體現,一般而言,能力越強,工資水平越高。我們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估計大學生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與否對大學生畢業五年內平均工資水平的影響,具體模型如下:

(2)賽事級別、參賽學生擔任職務等因素對大學畢業生收入水平影響模型
我們進一步分析了大學生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參賽項目獲獎的級別以及參賽項目的應用情況等因素對大學畢業生收入水平的影響,建立模型如下:

我們將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對大學畢業生的影響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分析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與否對大學生畢業之后進行“自主創業”是否有影響,二是分析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與否對大學生畢業之后的收入水平是否有影響,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與否對大學生創業行為及收入水平影響的回歸結果
注:***表示在1%水平下顯著,**表示在5%水平下顯著,*表示在10%水平下顯著。
從創業方面考慮。從表1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影響因素的前提下,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對畢業之后進行自主創業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大學生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將從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動機等方面進行一次洗禮,部分參賽學生會因此產生更強烈的創業動機,進而促使其在畢業之后進行創業活動。分析控制變量對大學畢業生創業的影響,可以發現大學生的風險偏好是影響其畢業之后是否進行自主創業的一個因素,風險偏好程度越高其畢業后自主創業的概率就越大。此外,大學生在校期間擔任學生干部對其畢業后自主創業也有一定正向影響。而大學生的綜合測評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參與其他創業類比賽等因素與大學生畢業之后是否進行創業的關聯性不大。
從大學畢業生收入水平方面進行考慮。從表1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影響因素的前提下,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創青春”創業大賽對畢業之后的收入水平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參加過“創青春”創業大賽的學生,因為有經歷賽事整個過程的訓練,其綜合能力會得到提高,在就業方面更有優勢,其收入水平將會更高。風險偏好、綜測水平、家庭收入情況等都對大學畢業生的收入有較為明顯的影響,其中風險偏好和家庭收入水平對大學畢業生的收入產生正向影響,綜測水平對大學畢業生的收入水平產生負向影響。而大學生擔任學生干部與是否參與其他類型創業類比賽對大學畢業生的收入水平的影響不明顯。
進一步分析大學生在“創青春”創業大賽中的擔任的職務、參賽的級別,參賽作品是否被應用等三個因素對大學生創業行為與收入水平的影響,其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賽事級別、參賽學生擔任職務等因素對大學生創業行為與收入水平影響的回歸結果
注:***表示在1%水平下顯著,**表示在5%水平下顯著,*表示在10%水平下顯著。
從創業方面考慮。表2中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參加過“創青春”創業大賽并在團隊中擔任隊長的大學生,其在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的概率更大。通常情況下,隊長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能力和對市場的洞察力,擁有較強烈的創業動機,在畢業之后繼續自主創業的可能性相對較高。參賽的級別等對大學生畢業之后是否創業的影響不明顯,原因可能是調研數據有限,尤其是與獲得國家級獎項的隊伍較少有關。參賽作品是否被應用對大學生畢業之后是否創業的影響也不明顯,這可能是由于現階段大學生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的目的性較為功利,較少從長遠角度考慮參賽的意義,因此很多參賽作品在賽事結束后也就石沉大海了。
從大學畢業生收入水平方面進行考慮。表2中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參加過“創青春”創業大賽的大學生在團隊中擔任隊長的,其在畢業之后獲得的更高收入水平的概率較大。與上文分析類似,作為“創青春”創業大賽參賽隊伍的隊長,其綜合素質相對較高,因此在畢業之后將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收入水平。大學生參賽的級別對大學畢業生收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說明參賽的賽事級別越高的隊伍,其對參賽隊伍的要求就越高,隊伍也因此獲得更多的鍛煉,在就業中就更有優勢,獲得更高的收入水平也理所當然。而大學生參賽作品是否被應用對畢業之后收入水平的影響不明顯。
從實證分析結果來看,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對大學畢業生創業行為及其收入水平均有明顯的正向影響;在團隊中作為主要負責人的學生,其在畢業之后進行自主創業的概率也將更大;大學生所參加的賽事級別的高低對其畢業后是否進行創業的影響并不突出,但對收入水平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參賽作品是否被應用對大學畢業生是否創業及收入水平的影響不明顯,這說明在獲獎作品的轉化率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就此提出以下建議:
應及時轉變思路,在頂層設計上調整賽事的風向標,鼓勵大學生選擇更加接地氣的項目參賽。
高校應在創業教育中,幫助大學生端正參加“創青春”創業大賽的目的,培育大學生參加創業大賽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高校和主辦方應調整獎勵機制,重點獎勵實踐性較強、有可能轉化為實際創業項目的參賽作品。
政府應支持高校建立和不斷完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為大學生的創業項目落地且實際運行搭建橋梁,以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
[1]李新生.眾創時代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效果評價體系構建[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9,10(02):94-98.
[2]朱丹,李瑋.大學生創新成果的產權歸屬與收益分配——基于全國挑戰杯作品的調查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2018(06):37-40.
[3]張磊.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實效性研究——基于98位參賽者的問卷調查與半結構化訪談[J].中國青年研究,2017(08):105-109.
[4]于曉威,付巍.藝術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基于對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的分析[J].當代教研論叢,2017(04):109.
[5]商應美,周冰,劉馨璐,王麗莉.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典型載體研究——以“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6(05):34-38.
(責任編輯:楊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