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不斷發展,村鎮景觀也日新月異。為了提高村鎮發展質量,改善村鎮居民生活環境,緊跟時代發展,在村鎮地區開展新型村鎮景觀建設。立足于實踐,通過對國內外發展現實情況的研究,深入探索新型村鎮景觀設計。本文深入研究地域性色彩在村鎮景觀規劃中的作用,在理論與實踐中運用馬克思文藝理論觀。馬克思文藝理論的核心是人民性,堅持人民性與個體性相統一是當代藝術設計的價值取向。村鎮景觀建設必須以當地居民的需求為主要創作導向,借用藝術設計來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提升小鎮審美高度,用地域色彩來延續村鎮文化內涵,不斷優化村鎮居民的生活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體現村鎮地域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中,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本土文化特色發揮出來,展現小鎮文化內涵,擴大小鎮文化的影響,體現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表現當地人民的精神風貌。在實證研究部分,本文以江蘇省邳州市八義集鎮為例,初步探討村鎮景觀規劃,首先對八義集鎮的基本情況進行全面的介紹和SWOT分析,接著根據參與項目經驗和調研結果,結合相關理論,提出規劃定位和建設思路,通過地域性色彩的表達突顯小鎮文化特色,使當地居民更加堅定自己的文化特色內涵。
關鍵詞:地域色彩;村鎮景觀改造;地域文化特色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2-00-04
1 發展現狀及問題
馬克思文藝觀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景觀改造的過程中不僅要運用好前人的設計理論,還要和村鎮發展現狀相結合,找出問題并找到解決的方法。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們要認清本國的國情。村鎮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所在,村鎮景觀是延續我國傳統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線。從新型村鎮建設的發展現狀來看,如何留住鄉愁、記住鄉愁,不僅僅是景觀改造的問題,也是文化發展的方向問題。村鎮景觀規劃設計的水平決定當地人居環境的未來發展方向,本文通過對村鎮景觀改造建設發展現狀的深入調研和典型村鎮景觀規劃設計,探索村鎮建設景觀設計的發展模式,總結出適合山邳州市八義集鎮發展的模式,為今后村鎮景觀改造建設提供清晰明確的發展方向、定位和適合當地文化傳承的規劃設計實踐方案。
1.1 規劃形式單一,城市化跡象明顯
在現有的景觀改造項目中,不少村鎮進行了景觀規劃改造,但布局形式大多相似,缺乏創新,不關注村鎮現有的景觀環境特點,一味套用城市改造的手法,不符合實際環境特征,忽略了村鎮本身獨特的自然環境、地域特點。這樣不僅無法延續村鎮原本的自然景觀風貌,產生更多景觀問題,還會造成原有資源浪費,無法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1]。
1.2 忽視本土文化,缺乏地域特色
馬克思和恩格斯主張文藝的現實主義原則,文藝作品要忠于客觀現實,真實地描寫現實社會關系,揭示生活的規律。在村鎮景觀改造過程中,商業化和城市化越來越明顯。景觀布局沒有聯系原有的景觀自然風貌和當地居民的精神需求。地域特色正隨著村鎮的改造建設逐漸消失。沒有根據原有小鎮文化進行設計,整體設計與原有環境格格不入。
2 國外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景觀建設起步較晚,沒有國外發展的速度快。西方許多國家面對土地開發過度、資源逐漸流失、原有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意識到了村鎮景觀的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開始重視景觀改造,較早就進行了景觀規劃研究,為世界各地的村鎮發展和村鎮景觀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經驗。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亞洲許多國家也相繼出現了村鎮城市化的問題,韓國、日本等國家也開始研究景觀改造[2]。
德國現在把景觀規劃研究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土地整理,第二階段是景觀規劃設計,第三階段是村鎮更新計劃。德國的村鎮景觀改造建立在土地整理法等立法基礎之上。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基礎上,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在理論研究方面,德國率先把景觀規劃重新分成5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土地利用分類,第二部分是空間格局的劃分,第三部分是敏感程度分析,第四部分是空間的相互聯系,第五部分是景觀要素分析,形成了重視地方自然環境保護、延續地方特色的景觀原則。
3 實證研究——邳州市八義集鎮景觀改造
本文以江蘇省邳州市八義集鎮景觀改造為例,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地域性色彩中表現地方文化內涵,展現新型村鎮景觀改造的手法,解決小鎮原有問題,增加滿足當地居民需求的功能。
3.1 八義集鎮區位概況
八義集鎮位于江蘇省邳州市西部,距市區35千米。八義文化廣場位于禮儀路與忠信路的交叉路口的東南角,占地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居八義集鎮區中心位置,具有獨特的交通、人流聚集優勢,人口密集,經濟發展迅速。
3.2 八義集鎮廣場發展現狀和問題
分析八義集鎮八義文化廣場現狀,整個廣場沒有體現出八義集鎮的文化傳統內涵;廣場沒有足夠的休憩設施,也沒有明確的活動空間;觀察樹木在廣場中的分布,只有幾顆銀杏樹布置于廣場周圍,中部沒有植被,遮陽效果差;僅有功能性建筑,無景觀建筑,空間內沒有任何環境美化;廣場的出入口沒有明確的標識能夠滿足需求。
3.3 八義集鎮廣場設計理念
當下我們越來越注重人民群眾的文藝生活,普通民眾成為了文藝舞臺的主角,文藝創作取材于民眾的生活。八義文化廣場景觀規劃在設計理念上考慮到不同人群對廣場的不同功能需求,主張實用性為主,開辟了健身器材區、廣場舞區、游玩休憩區等,以不同的鋪裝材料來表示廣場的不同使用功能。地面鋪裝以青色石板磚為主,紅磚作為結構線,突出八義的“義”字。集鎮節點立面提取八義文化元素符號,選定典型符號作為通用形式,重復使用,形成序列。
首先根據原有場地文化傳統元素,從廣場景觀到周邊建筑立面,展示八義鎮“八字”的文化傳統內涵。分隔的兩個廣場的景觀元素具有較為密切的聯系:結構、形式、肌理等。考慮不同人群對廣場的不同功能需求,如青少年喜愛滑板、小朋友喜歡游玩、成年人要健身鍛煉和跳廣場舞等;考慮太陽的遠動軌跡對廣場的影響,如廣場的朝向、對座椅的設定具有影響、地面的鋪裝是否會反光等;考慮微氣候的改善,多設置喬木,通過樹蔭影響調節廣場的微氣候,提高使用效率。
其次充分考慮廣場的消防通道,一般寬度不小于4米,轉彎半徑不小于9米;廣場應注重實用性和堅固性,各出入口設計應有明確的導示,照明設施應當滿足正常的照明需求,后期維護應便捷、低廉;休息設施的確定應考慮私密性、安全性、遮陰效果、是否全時段都可以使用;用不同的鋪裝材料來表示廣場空間的不同使用功能[3]。
3.4 八義集鎮廣場設計文化特色
景觀規劃設計理念為依托邳州地域,傳承八義文化,注重功能復合,呈現景觀豐富。八義集鎮提取八義,即“禮義廉恥,孝悌忠信”元素符號,打造小鎮的特色景觀。八義集鎮多銀杏樹,銀杏是邳州的代表,是邳州文化的重要元素,在設計中保留小鎮的銀杏特色。提取八義集鎮的八義顏色,主要為復古紅色,廣場立面本身的白色,銀杏的黃色作為設計中的主要色調。在建筑物的下面以及暗面,在設計中以灰色為主,突出建筑物的亮面。
在功能與空間布局上,廣場功能定位為八義文化展示和市民休閑。廣場空間布局以展示八義文化為主,分為前入口廣場和內中心廣場,以“義”字串聯起兩個廣場。廣場中心為林蔭樹陣休閑空間,廣場的常用功能區均分布于其周邊,如八義文化長廊、樹陣主景、兒童游戲園、健身康樂園、櫸蔭文化廊道、八義文化主景石、杏蔭桂香園、市政步行磚廊、集貿商業步行道、清式垂花廊架等。在八義文化與空間意境營造上,強調環境的融合和肌理的延續,以確立村鎮振興背景下的城鎮廣場景觀形象營造理念,充分展現出八義文化的城鎮廣場風貌。在總體空間形式上,以極簡的空間形態容納眾多的復合型功能,以結合排水的“義”鋪裝、櫸蔭廊道與中心主廣場的林蔭樹陣巧妙地加強了兩大廣場之間的結構聯系。在八義文化廣場主入口處,以極具鄉土特色的紅色地磚為鋪裝,延續城鎮步行空間,并以紅磚砌筑的綠化設施界定、區分市政步行空間和廣場主入口空間。
在八義特產的奇石上雕刻廣場名稱——八義集文化廣場,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成為主入口廣場的點睛之筆。主入口廣場和中心廣場有結合了排水功能的“義”字鋪裝與櫸蔭文化廊道,既聯系了分隔的廣場,又詮釋了八義集鎮的文化。廣場內部設有八義文化長廊、八義文化展示墻,展示八義歷史文化與當今文化風采,加以文化長廊的滕陰空間,既體現了寧靜、休閑,又營造了鮮活的八義文化氛圍。在廣場的兩個入口處設計清式廊架,暗示八義集鎮繁榮鼎盛于清代并因此得名八義集,激勵當今八義人民奮發向上。圍合廣場的建筑立面色彩源于邳州銀杏的黃色,建筑立面底部紅磚墻飾面、八義文化的格柵空調機位與店幡等立體展示著八義集鎮文化。建筑立面設計、中心廣場的紅磚鋪裝、銅錢造型的排水麻石板、紅磚砌筑的設施與八義集賦景墻、仿木的合金制八義文化長廊與藤蔓植物綜合呈現了區別于城市廣場的八義集地域特色廣場景觀。如圖1為八義集鎮廣場入口效果圖。
3.5 八義集鎮建筑立面設計原則
提取八義文化元素符號,規劃選定典型形態或符號作為建筑改造的通用符號,在基本形式的基礎上衍生出多樣的符號并重復使用、形成序列。在原有墻面上進行清理,重新粉飾顏色,使原來雜亂無章的墻面融入街道色彩環境,整體呈現八義集鎮的文化氛圍。特殊構筑物可用特殊石材飾面。更換破舊門窗,增加特色窗框、屋檐線、窗楣線、遮陽棚、空調外機罩。空調機位主要為鐵質仿木構件,形成橫向格柵線條,與屋檐橫向店招一致,形成豐富的統一元素,展示八義文化[4]。
在節點色彩設計理念上,以建筑元本色白色為主,融合街道的色彩。建筑物與栽種的銀杏樹有所呼應,街口或十字路口選用亮眼的黃色。在建筑物的立面上還要結合耐臟的灰色。在建筑物輪廓造型較為獨特的地方可用灰色強調建筑物的造型。較長序列的白色建筑物,可用灰色進行裝飾,整個街道的立面看起來有變化且有節奏感。
4 結語
要深入研究地域性色彩在景觀改造中的應用,通過色彩體現地方文化特色。在景觀改造中,顏色占有很大面積。合理利用顏色來融合當地文化是改造村鎮景觀的重要手段。在表現當地文化的背景下,了解當地植被生長情況。將植物顏色與文化象征性顏色相結合,使整個小鎮渾然一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問題,通過實地勘測、民意調查等,了解到當地實際情況。根據小鎮實際經濟文化狀況進行景觀改造設計,在村鎮景觀中我們更要基于本土文化,利用原有的文化去傳承小鎮特色。
地域性色彩的選擇不僅決定了設計的基調,更渲染了小鎮原有的文化氛圍。在村鎮景觀設計中,可以先遵從原場地本色,再融入環境的顏色,在景觀節點中可以加入村鎮文化象征的顏色。顏色不僅要能夠裝飾街道,還要能夠體現小鎮的文化內涵。在設計中主張功能與形式相結合,實用性為主,在建筑物底部還要選擇耐臟的顏色,滿足使用功能。對于健身器材區、廣場舞區、游玩休憩區等,以不同的鋪裝材料來表示廣場的不同使用功能。地面鋪裝以青色石板磚為主,紅磚作為結構線,突出八義的“義”字,是設計中的點睛之筆。
參考文獻:
[1] 王峽.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表達的鄉村景觀設計[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2):2-4.
[2] 田韞智.美麗村鎮建設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9):2-3.
[3] 龔斌.中國新農村建設景觀規劃設計方案[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4-5.
[4] 商建宏.新農村建設中的村莊景觀規劃設計——以淳安縣下姜村為例[J].信息化建設,2016(06):5-7.
作者簡介:戴婷(1997—),女,江蘇宿遷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