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鳳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看似簡單的教學方式,卻需要教師對文章有著充分的把握,也更需要教師掌握科學的教學方式,以適應小學生的學習特征。教學中啟迪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不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在積累中不斷進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初探
中圖分類號:G628,A,G623.2,G252.17,C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0-0200-01
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小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且也是他們的欣賞者,要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真正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閱讀的世界中去博覽群書、去翻閱工具書、去探索、去思考、去討論、去爭辯、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培養學生認知能力
感性認識能力。即對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讀過一篇文章,能弄懂詞、句所表述的意思,知道文章是什么體裁、寫的是什么,能對所寫的內容進行復述。這種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滿足于此,是讀不好書的。內在關系的理解能力,是指精讀文章后,能理清文章內容和結構上的各種關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求和把握語言的深層含意,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間隱含的“言外之意”,知道文章為什么這樣寫。閱讀如果不具備這種深層意義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往往不能全面理解文章的中心,不能準確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沒有真正讀懂文章。
理解能力,即評判能力。能對文章進行認真的評析,能考察其真實性,能判定其是非曲直。就是說不盲目讀書、不迷信書本。閱讀時,能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對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內容與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斷與評價,不使看書的頭腦成為作者思想任意馳聘的跑馬場。能品味作者的優劣:看到佳處,能道出其中的高妙;發現缺陷,不為其錯誤迷惑。即能鑒賞,又能批判,從而真正在閱讀中增長學識。
二、培養學生創造力
讀過的東西經過思維的過濾,融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并能因此生出新意。從閱讀中生出新意,就是能活讀書,跳出書本的范圍,從書中走出來。對作品的理解能同現實生活相聯系,把書本知識同自己已掌握的知識相溝通,善于觸發聯想。如讀這篇作品能聯想到以往讀過的其他作品;見到這種技巧能想到另外的方法;學這種知識,能聯系到別的知識;由此種文體延及到多種文體;從書本上講的情景聯想到自己感受到的某些情景等等。這樣就能將死書本化為活材料,由舊知識生成新思想,不至于成為作者思想任意馳聘的跑馬場。
這些能力的培養其實就是對所讀的內容由淺入深的感知過程,而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起始階段,對以后的學習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必須從低年級開始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加強朗讀指導
朗讀是閱讀的最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腦并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不僅要根據“實踐第一”原則要求學生反復練習,更要注意因文而異,適時、適度地在重音、停頓、語調、語速等朗讀技巧上給予指導。從而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重音是體現文句意思的重要手段,一個句子中的重音位置不同,它的意思也不相同。同樣一句話,重音處理不一樣,就體現出不同的意思。重音應該怎么朗讀呢?最常用的方法是氣息強些,音量大些,聲勢足些,但由于語言的復雜性,內涵的豐富性,因此,重音朗讀的方法也呈多樣性,有的可以加強音量,適當拖長音節,一字一頓,有的也可以采用重音輕讀的方法達到目的。
朗讀時語調是表達句意和情感的調子,它是由聲音的高低、強弱、快慢來決定的。語速和表達思想感情也有密切的關系。它應根據課文的內容來決定,文章不同,語速也不同,即使同一篇文章,因內容不同速度也有快慢之分。加強閱讀方法指導,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師應找準培養語感的著力點,結合教材和學生特點,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提高語言感悟的能力。
四、注重詞語理解
理解詞語技能的訓練:“詞是句中最小的、能獨立使用的、有意義的語言單位”,它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詞語的理解不僅是識字和句子教學之間的橋梁,而且可以擴大和豐富學生的詞匯。對于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均有重要作用。例如詞意、詞性等的理解以及它們的用法,在詞意理解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變換句式、同桌或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方法準確理解詞語;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詞語理解的方法,進行理解詞語的練習。
總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作文教學的基礎。當今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為重點,使學生在能夠正確分析文章情感基調的基礎上積累語言詞匯,并能夠適當地將其應用于以后的學習生活之中。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閱讀的快樂,再創語文教學的新境界。
參考文獻:
[1]姚志成.情境創設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J].教育評論,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