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杰
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是新一輪地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途徑。“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實施建議中要求教師必須要靈活使用教材,積極使用多種資源和多種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1]鄉土地理資源是地理教學中的一種重要資源,基于其真實性和地方性等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在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鄉土地理資源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鄉土地理資源在地理教學中的價值
按照《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鄉土地理資源的定義,“鄉土地理資源一般是指學校和師生所在的縣一級行政區之內的地理鄉土課程資源。”[2]鄉土地理資源為地理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生動的生活案例。利用鄉土地理資源進行地理教學,有助于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地理,能夠學以致用,將生活和知識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效果。利用鄉土地理資源開展地理調查和考察等地理實踐活動,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也有助于學生了解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幫助學生從區域角度理解地理要素,提高區域認知素養。它還可以審視地理環境,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保護環境的情感,使學生樹立綠色發展、人地協調發展的理念,從而達到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目的。
二、利用鄉土地理資源培養地理實踐力的策略
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地理實踐力”素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地理實踐是支持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3]筆者所在學校在“江蘇省地理課程基地”建設過程中,利用“省地理課程基地”的校外實踐基地開展多層次、多種形式的地理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入貫徹“立德育人”的目標。
1.利用野外考察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1)考察地點的選擇
選擇水晶山作為學生考察地點,一是水晶山是我校“省地理課程基地”的校外實踐基地;二是這里沉積巖分布的面積廣,有海陸混合相夾有陸相碎屑的沉積地層,古生物遺存豐富,化石容易發現,極大地提高了學生野外考察的興趣。地理學科本就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注重培養高中生的實踐能力尤其是野外考察能力,直接感知和獲得地理知識與原理的過程,比看模型更直觀、更有說服力,同時也大大加深學生對高中地理課本所學知識的理解。
(2)考察前準備
①團隊組織準備
考察前,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級安排兩位教師負責,一位教師負責各項活動的組織協調和安全,一位地理老師負責考察時的指導。每個班級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6到8人,確定好小組負責人、攝影及攝像負責人、考察活動記錄員等。地理考察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每個小組配備3部手機,作為通訊聯系和輔助拍照工作。
②地理知識準備
野外考察是在學習“巖石圈與地表形態”后安排的,使學生具備一些必要的地質知識儲備。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水晶山的地理位置、地質環境、化石類型及其演化的歷史等地理知識,讓學生在實地尋找化石和考察時做到胸有成竹。
③裝備的準備
要準備必要的裝備,如地質錘、羅盤、望遠鏡、背包、飲用水、記錄本、簽字筆、鉛筆、橡皮、相機和藥品等。
④考察要求
教師應提出與考察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考察,使考察活動有明確的目標。例如,我們在這次考察之前對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觀察沉積巖特征,注意石灰巖、砂巖、頁巖的差異;實地認識背斜和向斜構造,尋找斷層帶,在筆記本上繪出向斜、背斜和斷層圖;尋找化石,解釋化石的形成條件和環境;利用手機或相機進行拍照或錄像,作為資料留存;寫一篇考察小報告,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字數要求300字以上。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鞏固學生在地理課堂中學到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在充分享受“生活處處有地理”的同時,感受地理學科所特有的魅力。
(3)考察結果
本次野外考察活動,一行四個班共有學生約200人,師生在水晶山一共找到了12塊化石,鑿下沉積巖標本6塊、噴出巖標本1塊,變質巖標本2塊。并把這些標本放在了學校的標本室里,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學生上交的報告達到53篇,足見學生的興致和收獲。
2.通過參觀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1)參觀地點的選擇
現在的丹陽市埤城鎮東城村(即南朝時期的"武進縣東城里"),因出了齊梁兩朝15位帝王,因此,它被稱為“齊梁故里。在歷史上它還有"蘭陵古墟"之稱。南北朝時的南朝,它被史學家公認為中國文化的中心。在中國歷史上,梁武帝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這不僅是因為他是繼康熙、乾隆、漢武帝之后中國第四長的皇帝,更是因為他喜歡文學和佛教。選擇天地石刻園作為參觀地,既看重天地石刻園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也看重天地石刻園的文學價值,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素養等,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2)參觀前準備
地理觀察不同于地理考察,地理考察是以地理環境為對象的實地調查和觀測。地理觀察是根據教學目的,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地理事物和現象,從而獲得感性知識或鞏固和驗證所學知識。參觀前教師向學生介紹丹陽天地石刻園的基本狀況,特別是各個展館的介紹,讓學生對天地石刻園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并要求學生在網上搜索其官方網站,進一步了解其展品的特點,在參觀期間認真聽取評論員的講解和安排,并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下面是我校高一學生在學習完“巖石圈與地表形態”后,組織參觀丹陽“天地石刻園”前所做的一些準備。
①明確觀察要求
要讓學生進行多角度觀察,把整體和局部結合起來進行觀察,勤做筆記,以后好對觀察成果進行口頭或書面總結積累資料,帶好必要的外出日用品(如水、筆記本、照相機等),強調組織紀律和安全教育。
②明確觀察任務
提前準備問題,在參觀時向講解老師請教。例如,學生在天地石刻園參觀時提出的問題:①這些石刻都來源于哪里?②用來做石刻的巖石屬于哪一類巖石?③天祿、麒麟和辟邪之間有什么區別?分別放置在什么級別的陵墓前?等等。
(3)參觀的目的
通過這樣的觀察活動,學生不僅可以深入、全面地理解相關的原理和規律,了解丹陽的人文文化,提高地理觀察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家國情懷。
3.通過地理調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1)調查主題的選擇
鄉土地理資源在地理調查和專題研究活動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鄉土地理資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對相關的問題學生相對熟悉;另一方面,通過對鄉土地理的調查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因此,利用當地的地理資源開展地理調查與專題研究的實踐活動,對于引導學生將知識原理的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專題性調查的要求
在專題調查前,首先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專題調查的培訓,首先要求學生選定調查內容與課題(本次調查主題是筆者選定的),然后依次是制定調查計劃、進行實地調查、整理調查資料、撰寫調查報告和交流調查成果。對學生應撰寫的地理調查報告提出了具體要求:①選擇丹陽市已知或已知的著名橋梁或街道,寫出其地理位置、歷史傳說、演變過程、風土人情、文化感悟等;②要配上圖片,并與報告一起保存;③調查報告可以一人撰寫,也可以合作撰寫,但合作組成員不得超過5人,并注明作者班級和姓名,注明資料來源與出處;④同學們可以利用網絡、圖書館等公共資源進行數據檢索和來源標注。
(3)專題調查的結果
經過近一個月的努力,高二年級三個班共交了近50份調查報告。其中一個學生在他的文章中寫道:我竟然不知道學校附近的“三思橋”又名“再思橋”,竟然是元朝的大德年間建,跨度6米,寬3米,1738年知縣胡映葵重建。這座橋的名字來源于縣城衙門位于橋的北面。人們常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大多數平頭布衣來到衙門,是為了申訴訟事的,一旦興訟,官家斷下案來必有輸贏,俗話說“傷人一千,自損八百”,“冤家宜解不宜結”,因此,過橋必須“三思而后行”。
從這次地理調查結果來看,雖然學生們不少觀點來自網絡,但學生們還是有了很多的感悟。首先,學生對丹陽名橋名街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加強對當地文化資源的了解,增強對家鄉和丹陽的思想感情之愛。其次,學生可以通過地理調查實踐活動,學習如何開展文化研究,如何收集和完善數據,從而大大提高地理調查和專題研究的能力。第三,在合作小組的研究過程中,通過調查、實地考察等活動,加強他們之間的合作能力和集體凝聚力,在交流思想和信息共享中不斷碰撞,產生許多新的思想觀念,促進學生的進步。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空間性、區域性、實踐性、動態性的學科,很多內容在常規教學中無法完成,用好鄉土地理資源進行地質考察、標本搜集、物候觀察、社會調查,讓學生以社會為實驗室,以生活為大課堂,走出校門,領略南北兼容、東西并蓄,古老與現代并存的丹陽山水和丹陽文化的同時,通過調查、分析、考證,向政府有關部門建言獻策,在實踐中鞏固和拓展知識,提高探究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呂叔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