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紅
也許是惰性使然,一開始聽說“表現性學習”我與大多數同事的看法一樣:不就是表演嗎?有什么新鮮的!顯然,我們僅從字面上去理解“表現性學習”,是片面的!但是好奇心告訴我,不可能這么簡單,要知道這可是“省級項目”呀?于是我在學校群里找到了申報書,對著申報書看了下來。了解到:原來表現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倡導“學生是天生的表現者”“教師是學生表現的促進者”“教室是學生表現的場域”。這算是與“表現性學習”的結緣吧!
五月份學校請來了呂志紅博士為我們培訓。呂博士從“落實核心素養的學科項目學習設計”和“指向核心素養的課程開發”兩個專題,帶領我們從更高的視角去理解“表現性學習”。在這次學習當中,我認識到:新時期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價值要從教知識轉向培養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價值觀)。兩種教學的評價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側重對知識的評價,后者側重素養的評價;前者重視習得知識技能,后者重視解決實際問題。在學習中,我進一步認識到“表現性學習”正是指向能力和素養,引導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中的任務的學習。作為一線教師,同時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所追求的不就是學生能力的提升和良好素養的培育嗎?這一認識,讓我一下子找到了知音,同時也對“表現性學習”這一項目充滿了熱情。
九月初一開學,學校的項目組就在緊鑼密鼓的籌備著各項工作的開展,從理論研究層面,轉戰到課堂樣態的實踐的環節。這次學校請來了徐州師范大學的戴建軍院長與楊博士為我們做指導。我很榮幸與兩位大咖進行了面對面交流。交流中,戴院長與楊博士對我們語文學科的表現性學習的開展進行了充分的肯定。楊博士告訴我們要制定好表現性學習標準,并向我們推薦了《小學語文學科表現標準》。實施表現性學習,首先要明確表現性學習的標準,在表現標準的指引下,設計表現性學習的任務群,在真實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表現力,在鮮活任務的驅動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形成。
前不久,我們星光小學要開展“學南通創新型項目現場會”,我很高興地接受了教研主任安排的上一節研討課的任務。理論學習得再好也只是空中樓閣,我們需要實踐。最后我們商定上一節寫作課,統編版教材四上習作8《我的心兒怦怦跳》。本著“說優于聽、寫優于讀、活動優于靜坐,讓學生充分的動起來”的原則,我把本課的表現性目標確定為:
1、捕捉心動時刻,和同學們交流你的心動故事。
2、分享心動時刻,把你的心動故事寫出來。
兩個目標,一個指向學生的口頭型表現任務,一個指向書寫型表現任務。
表現性學習倡導目標先行,在本課的學習中,指導學生圍繞身體的變化和心里的想法兩個方面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寫作環節,給予了學生明確的可行的學習目標:1、寫出心理的想法;2、寫清身體的變化。學生在寫作時,明顯知道自己要寫什么,寫作信心大增,呈現的作品都很經常。
尤其是下面的評價活動,學生們圍繞這樣的兩個學習目標,首先進行自我評價,接著是小組評價,最后是班級評價。學生們清晰的知道要圍繞這兩個方面進行評價,達成這個目標的自然是好的習作。實現了教—學—評的一致。
事實證明:學生是喜歡這樣學習的,我們試講的每一個班級的學生都異常的興奮,反響熱烈,學生分享著自己的故事,書寫著自己的故事,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我們也在反思著:為什么這樣的課堂這么受歡迎?而我們平時的作文課,卻讓學生提不起興趣呢?至此我對“表現性學習”又有了新的認識。“表現性學習”,是從兒童立場出發,真正為兒童的成長打造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尊重兒童的天性,順應兒童的成長規律,在真實的大情境中,激發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真實、自然地綻放自我的成長。我打心眼里,喜歡這樣的學習,喜歡這樣的研究。
學校前瞻性課題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雖然還只是冰山一角,而我已然感覺到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帶動著我們每一位星光老師的前行!前瞻的理念、新穎的模式、專家的指導、課堂實踐的逐層推進,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自信、不一樣的融合。沐浴著星光的文化,我與星光一同發展、成長,體驗為人師的幸福!
(作者單位:徐州市星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