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南,顏萍,代亞麗
(新疆醫科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了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戰略目標[1]。繼續教育作為終身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構建滿足個人和職業需要的繼續教育是當前教育形勢下的迫切需要。能力本位(Competence-basedEducation,簡稱 CBET)教育模式,就是強調以學生需求為核心,確定學生能力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層層分解教育需要,最終通過考核檢驗的方式對學生能力進行驗證[2]。本研究以新疆某高校繼續教育本科班護理學專業為試點,構建基于CBET 教學模式的康復護理學課程體系,為全面培養繼續教學生的相關職業能力提供科學支撐。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自2019 年9 月至2020 年12 月,整群抽取新疆某高校繼續教育本科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對照組138 人,實驗組140 人,兩組在性別、年齡、工齡、入學成績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授課教師采用PPT 和板書等形式進行授課。
1.2.2 實驗組
以護理崗位應當具備的能力和素質為教學目標,采用多種形式的授課方式提高學生臨床技能和崗位適應能力。(1)教師培訓:培訓授課教師關于CBET 教學方法,確保教師實施CBET 教學的準確性和同質性。(2)教學實施方 法:①理論教學:通過視頻、中國大學生MOOC 等網絡資源進行課前預習,教師通過雨課堂發放課前測試題,學生和教師通過自測成績了解知識掌握情況,通過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等方式對學生存疑問題加以討論和學習。課程結束后,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課堂測試和討論,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課程內容。②案例教學:對于腦卒中的康復護理等重點章節內容采用案例教學方法,由課程負責人提前與醫院康復科護士長聯系獲取醫院真實病例,再根據教學要求和CBET 理念設置2-3 個問題,課堂上學生對案例分析、討論并進行小組匯報,學生存疑問題由授課教師及時引導和糾正。③小組討論:繼續教育學生具有一定基礎知識和臨床工作經驗,關于常見疾病的康復護理由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制作課件,并在課堂進行匯報講課,加深學生理解知識、團隊協作等能力。對學生講授知識不準確或遺漏的,由授課教師進行糾正和補充。
通過課程成績和教學效果進行評價。(1)課程成績:課程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每個月進行一次平時成績測試,共計4 次,按照平時成績占比30%,期末成績占比70%進行測算。(2)教學效果:在課程結束后,發放學生教學效果調查表,包含11 個項目,每個項目用“同意”和“不同意”作答。
實驗組的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分別為(80.23±6.85)分和(85.42±9.23)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具體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成績比較
實驗組在教學方法、手段效果好,教學互動機會多,自主學習時間長,學習氣氛濃厚,增強實踐能力,增加學習興趣,增強溝通能力,增強合作能力和增強臨床思維能力9 個方面同意率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具體見表2。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教學效果比較n(%)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側與產業發展的需求側一直存在不均衡發展現象,更新職業教育育人模式迫在眉睫[3]。本研究顯示,實驗組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分別為(80.23±6.85)分和(85.42±9.23)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與張志軍等[4]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與基于CBET 的教學模式強調通過層層分解,按照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授課[2],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前測試、課中討論和課后測試等方式提高了知識掌握度和理解度,更有助于取得優異的成績。調查顯示,基于CBET 的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康復護理學的教學效果,學生認為基于CBET 的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好,學習氣氛濃厚,能夠增加自身的學習興趣和臨床思維等能力的培養。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本研究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切入點,采用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護理管理者及護理教育者應當完善和創新教學模式,結合互聯網+能力本位教學等形式,為今后護理崗位輸送更多適應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