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娜娜,邢宇雙,何雨惠,林松,肖薇,朱坤杰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醫學機能實驗學是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中形成一門綜合性實驗學科,是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三門學科有機融合而成[1]。實驗教學內容包括經典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虛擬仿真實驗、開放實驗等八個模塊,形成了依托基礎、承接臨床、輻射科研的自成體系、獨立開課、單獨考核機能實驗學課程體系。這門課程強調“三基”和“三嚴”,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嚴肅態度、嚴格要求和嚴密方法,依托醫學生崗位勝任力培養要求,著力在醫學生良好職業素質、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組織教學[2]。此外結合課程的特點,我們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統一,并將思政內容與實驗項目整體、科學、有序融合,以利于醫學生的國家意識、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我們將崗位勝任力的培養融入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對醫學機能實驗學課程的教學工作進行了全面規范和總體設計,形成了同醫學生崗位勝任力培養相對接的課程特色、定位及教學總體目標。
我們的課程特色主要是“依托基礎、承接臨床、輻射科研”,課程的知識點覆蓋基礎、臨床、醫學研究三個層面。課程主要以實驗教學為主,將實驗動物視為“虛擬患者”,通過小組組員間密切協作,模擬真實臨床職業環境,對學生實踐技能和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進行訓練,動物實驗中還需要學生面對生命所傾注的人文情懷,這些和臨床工作有高度相似性,是一門基礎階段以動物為虛擬患者的“臨床前實習課”。
醫學機能實驗學同生理學、藥理學及病理生理學三個學科實驗教學的關系定位于:分而不離,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協調發展。課程同時涉及基礎理論知識的運用、醫學研究的實驗設計基本方法,典型案例討論、各種實驗方法和技術的廣泛應用,是聯系基礎醫學、臨床實踐、醫學研究的“橋梁課”。
制定醫學機能實驗學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將醫學機能實驗學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使醫學生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使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通過結合醫學機能實驗學課程的特點,將哲學中的從“客觀到主觀”從“簡單到復雜”“從量變到質變”的哲學觀點帶入到醫學機能實驗中,解釋實驗現象,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使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此外弘揚職業精神,既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當今社會最應堅守的價值理念,更具有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教學的特色。醫學機能實驗課程的職業精神思政教學目標,其核心是培養學生敬業意識、奉獻精神。
醫學機能實驗學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政元素,為教學過程中進行思政教育創造了可行性。教師根據醫學機能實驗學課程的特點和思政教育的規律,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撰寫醫學機能實驗學課程思政大綱,將思政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各方面,把握“一核三環”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發揮專業基礎課的育人功能,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到醫學機能實驗學實驗設計這一部分時,在介紹醫學概念時,適當引入養生保健醫學的概念: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最好醫院在廚房,通過這一概念的引入,引導學生知道除了醫療活動可以改善機體的健康狀態外,恰當的情緒調控、適宜的運動、健康的飲食等都是我們保持自我健康的重要途徑,而這不僅可以幫助以學生未來的患者,也能幫助自己,健康的醫生才能真正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這里面的健康理念也彰顯了中國“和文化”的所倡導的和諧之美,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身內心的和諧。
在講授實驗設計的基本類型時,告知學生類推法是醫學研究理論層次的方法之一,比如兒科專家錢潮就采用類推法試用了大劑量的阿托品治療小兒中毒性痢疾伴發的呼吸困難,結果獲得成功,從而使小兒中毒性痢疾的死亡率由30-40%降至0.12%,同時錢潮也采用論證的方法提出了該病的病機是血管痙攣導致組織缺氧而非傳統理論中認為認為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引導學生發現類推法、論證法等邏輯思維的魅力,并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積極開動腦筋,探索和發現現象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發掘現象深層次的規律,培養學生主動地進行邏輯思維的意識,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在講授實驗設計如何進行立題時,引入屠呦呦科學家的事跡。從中醫古籍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古老智慧,到40 多年前屠呦呦在190 次失敗后成功提取青蒿素;從修飾青蒿素結構,研制出殺蟲徹底、復燃率低、作用時間長的復方蒿甲醚,到針對抗藥性優化用藥方案,以屠呦呦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以潛心科研、勇攀高峰的精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眼前的難關。他們深知,躺在功勞簿上止步不前,意味著科學技術的停滯;只有不斷擴大已知世界的疆域,才能降低未知世界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危險系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統醫學,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的更好融合。利用科學家們的科研精神以及愛國精神感染學生,為學生樹立的榜樣,培養醫學生的科研精神以及愛國精神。
以下列舉了醫學機能實驗學中部分實驗項目與思政的融合點(見表1)。
近一年來在醫學機能實驗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教師深入挖掘實驗教學中的思政元素,編撰了課程思政指南、教案;利用新媒體包括視頻、音頻等豐富了教學資源和學生的課外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輔助課程學習及思政教育的網絡資源平臺,巧妙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德育元素,傳播愛黨、愛國、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培養科學精神,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無痕”融入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專業基礎知識的主動性,使學生的思想得到了升華。
綜上所述,醫學乃“仁人之術”,專業學習和品德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部分醫學院校的畢業生存在職業認同感弱、職業意識淡薄、職業責任感欠缺等問題[3],這一方面影響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和職業素養的形成,同時影響學生的專業學習。在對所學專業不自信、不認同的情況下,缺乏學習動力將導致其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大打折扣。因此,“課程思政”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所必須,充分發揮專業課的德育功能[4],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化的教學載體,在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從而培養醫學生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社會責任、職業精神,全面提高大學生緣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對提升醫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術水平有重要意義。

表1 醫學機能實驗學中思政元素融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