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暉 鐘文樂 顏忠勝 張學芳
摘 要:近年來,地方高校就業面臨著兩大困擾:學生不愿意當地就業、本地企業招不到當地畢業生。面對這種新情況,通過查詢文獻,走訪高校、企業,從國內外院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現狀找出原因,并進行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國內外;高校;地方經濟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內研究現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對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和有關政策意見。《意見》著重強調,要加強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和社會實踐,提高畢業生適應市場和基層需求的能力;更多地為基層培養高技能人才和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的實用人才。對于地方高校畢業生服務于本地經濟的研究是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發展而開始的,至今有近2000篇文獻(中國知網查詢可得),韋仕珍在《論地方高校學生就業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對接點——以河池市及河池學院為例》提出:具體分析畢業就業情況與特點,圍繞著地方經濟發展更好地做好就業工作;童睛在《區域經濟視角下高職專業群建設》提出:高職業畢業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要努力解決好這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姚金鳳在《高職院校應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措施探析》指出:通過地方經濟與高校畢業生的關系分析,從而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培育提出一系列相關要求;楊從意在《高校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狀況調查研究——基于徐州工程學院與徐州市的分析》指出:從地方經濟發展現狀來改進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地方就業;齊巧云在《地方經濟發展戰略與高職畢業生就業創業的關系研究》指出:高職院校是技能人才的主要培育基地,地方發展應該著力于深度的校企合作……
通過這些文獻的研究發現,國內研究高等院校服務于地方經濟主要從校企合作、技能培養、實習畢業生教育等幾方面進行工作,目前存在一些問題,也沒有特別優秀的解決方案,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并實施。
2、國外研究現狀
本文挑選了美國、德國、英國對這方面的研究進行簡單闡述:
美國作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高校在服務于地方經濟上是理論先行者與實踐探索者,高校非常重視與政府、企業、社區形成良性互動,并結合成“高校社區型”模式。早在19世紀《1862年莫里爾法案》的頒布就確定了美國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的創新模式,20世紀70年代后此模式又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政府一般倡導在科技密集、人口集中、經濟發達的地區設立高校,實現此類高校的三大職能:高校作為消費主體直接刺激當地經濟、通過高校的技術領先優質為企業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文明環境。通過這種模式的創立與發展,美國各發達城市中社區型高校如雨后春筍般不斷產生,其對美國當地經濟起到了非常強大的促進作用,時至今日仍然在不斷推進、健康發展中。
德國作為發達國家之一,基礎制造業一直是全球翹楚,其最成功的經驗莫過于本地高校非常高效地對接本地經濟,從人才培育、科技研究、組織管理、品牌建設、教科研互動等幾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德國地方高校非常注重自我品牌的樹立與營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畢業生的輸出效果,扎扎實實地開展一系列校企互動,深化教學改革,如聞名于世界的“雙元制”培養體系,為德國造就了一大批大國工匠和高技能產業工人,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儲備,這種實踐的成功值得研究和學習。
英國作為教育產業化較發達國家之一,在高等教育促進地方經濟方面有一套自己的體系,1990年之后,英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區域性發展,在高等教育領域由政府倡導并提供相關政策支持,從美國的教育體系中吸取營養,鼓勵大學與地方、區域展開互動,在政策與資金的雙重激勵下,大學與區域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合作,雙方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專業設置、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了深度的融合,鮮有成效。
從以上研究可以發現,國外的研究現狀以美國、德國為主要兩大研究方向,一個方向側重于建設社區型高校,一個方向側重于深度校企合作,值得進一步研究和借鑒。
二、本地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存在的問題
1、地方政府存在的問題
(1)沒有明確的政策保障
一個城市的活力在于“人”,一個城市創新發展的活力在于“人才”,所以“人”就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時至今日,高校畢業生本地就業的政策或無或不完善,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財力與機制的問題,不能對本地高校畢業生實施一系列的政策傾斜并作為制度制定并對社會廣而告之。這種情形之下,地方城市(特別是一些次發達、欠發達地區)無法對本地高校畢業生形成強大吸引力,地方經濟發展難以滿足畢業生對高品質物質生活的追求,從而導致人才流失。
(2)政策實施的不及時
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實施對本地培養的人才吸引力,制定了相關的一些政策、文件和制度,這對很多異地就讀的學生是一個大利好消息,很多本地高校畢業生因為政策利好而實施當地就業,但是在就業后發現很多手續很麻煩、很多服務不到位、很多制度不落實,這種宣傳與落實的強大反差會形成很強的負面效應,并影響深遠,導致很多本地高校畢業生不愿意留下就業。
(3)沒有良好的“留人”氛圍
俗話說:“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如何達到真正的“留人”宣傳氛圍很重要,沒有形成良好的風氣,沒有從上至下的重視,讓這句話流于空談、流于表面,必然會寒人心。政府沒有深層次介入本地高校的學生實習與就業,沒有放下身段、放低姿態,真真切切地關心學生成長成才,最終的結果必然是無法留住人。
2、本地高校存在的問題
(1)學生培養目標模糊
“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既是新時期高校的政治任務,也是地方高校的本職工作,如果把學生培養當成政治任務,相信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當前高校并沒有根據特定的地方特色、歷史沉淀、地域特征來明確培養目標。地方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對自身定位模式,辦學目的不明確,偏離了原來的辦學宗旨,不能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強。
(2)專業設置不合理
地方高校應結合地方特色和當下經濟發展的需要,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培養當地緊缺型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這是地方高校的本質任務,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很多高校專業更新落后,改革魄力不大,不能根據市場需要及時調整招生專業,進行課程改革,而盲目跟風,使得畢業生趨于飽和,地方企業找不到人才,這種結構性失衡,造成政府、企業、學校“三敗”的局面。
(3)實踐課程匱乏、教學手段落后
地方高校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自身經濟實力、師資結構等現實原因影響,課程教學仍然以理論教學為主,在陳舊知識點上修修補補,重復使用,缺乏一定的實踐課程支撐,學生對于實踐操作沒有直線的感官認識與理性理解,不能很好地勝任未來工作崗位需求。課程教學手段落后,不能將最前沿的教學手段實現,在教學過程中給不了學生新知識、新展望,未來一片朦朧。
(4)成績結構不科學
高校對學生課程培養質量較為單一,一般由平時分和期末試卷分兩者權重相加,一種忽略過程性培養的成績結構,形式比較單一,評判不夠合理、科學。很多學生在平時課前不預習、上課不認真、課后不思考,考前突擊復習、死記硬背、不求理解,這種“考試型”人才不適合企業和行業發展的需要,從而導致學生與企業不匹配,難以實現高質量就業。
[參考文獻]
[1]郭文俊,楊澤民,張葉娥.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軟件,2020,41(01):102-105.
[2]周輝.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地方高校全程教育研究[J].學理論,2019(11):135-137.化,2019,6(92):132-133.
[3]朱會東.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提升路徑研究——以阜新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9,21(11):30-33.
[4]葛佳麗.地方高校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以滄州師范學院學生為例[J].才智,2019(34):168.
[5]盧小珍.“微時代”視域下的地方高校個性化職業指導的現狀及對策探析[J].昌吉學院學報,2019(06):91-95.
[6]曹巍.轉型背景下強化地方高校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校企聯合人才模式選擇研究[J].經濟師,2020(01):200-201.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研究課題《藥學畢業生服務泰州中國醫藥城發展戰略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CKT-C-2019202)
(作者單位: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