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晗
摘 要:青春期作為青少年必經的生活階段,生命歷程視角下的轉折過渡階段,這一階段青少年的學習能力比較強、且好奇心比較重,個體所生活的環境不免受到青少年所處的各個環境的影響,校園欺凌現象在當今社會經常會有報道,不僅僅對被欺凌對象造成嚴重的傷害,對欺凌者自身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校園欺凌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教養方式不合理和紛繁復雜的外界環境,個體在所處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受到自身設定的榜樣影響,從而對自身行為的設定產生影響。針對這一不良的社會現象,有必要通過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對案主進行介入,防治這一現象再次上演。
關鍵詞:青少年校園欺凌;社會學習理論;原因分析;個案工作
一、引言
最近網絡經常出現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的報道,校園欺凌現象需要受到廣泛關注并且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校園欺凌現象多發生于青少年時期,此時的孩子多處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叛逆行為加上想法上的沖動容易造成行為上的錯誤。所謂“校園欺凌”,是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的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對社會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不管是最近上映的電影《少年的你》還是新聞上報道的“葫蘆島”欺凌事件,以及13歲男童殺害10歲女童事件,更不用說之前,對于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需要急切加以重視,別再讓“少年的你”在生活中真實上演。
(一)青少年校園欺凌的界定
針對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青少年多劃分為中小學及中等職業學校內外,青少年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階段,一方面源于身體發育帶來的劇變,另一方面,身體劇變等因素波及青少年心理,部分青少年在應對變化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根據埃里克森的8階段論,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在此階段容易產生“自我統一性”的混淆,此階段處于從兒童過渡到青年的一個轉折階段,是一個極其脆弱而又極具影響力的關鍵期。校園欺凌現象大多是由于青少年在此過渡階段沒能有效的加以調試,從而在心理以及行為上產生偏差。
(二)相關理論視角
1.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人類行為的學習除了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得來之外,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對他人行為的觀察模仿,不管是兒童還是青少年,人類的經驗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外界的學習,學習者需要注意被觀察的對象(榜樣),通過自己的認知加以鞏固變成自己的行為方式。青春期的少年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淆,在個人的成長環境中的影響下,通過觀察學習外界的行為,從而造就青少年對自我青春期階段的認知。
2.生命周期理論,個體同家庭一樣有自己的生命成長的各個階段,經歷著誕生、發展、直至消亡等一系列的階段,個體在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殊的發展任務。并且每一個階段的發展任務都需要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和調整才能完滿地解決。當青少年在幼兒、兒童等時期沒有家庭成員的配合發展,將會影響青少年的心理發展,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
家庭是孩子成長中第一個學習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而言就是他們的榜樣,若家長沒有營造好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對孩子今后的影響將產生巨大的后果,很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缺失,甚至會造成青少年階段的校園欺凌現象。不管是在小時候還是長大過程中,都是通過不斷地學習外界榜樣,融合自己的價值觀形成社會行為。
二、校園欺凌現象的原因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生理、心理發展難免不受到環境的影響,除了自身因素外,家庭、學校、社區以及同伴群體的多重影響,對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需求,而這些需求的滿足同樣是需要各個環境的支撐,不同環境中的每個單獨的個體的成長體驗也大不相同。每個孩子都是在社會學習理論視角下對各個所處環境的學習模仿。
(一)自身心理發展失衡
美國心理學家何林渥斯稱青少年這一發展階段為“心理性斷乳”,即青少年處于逐漸脫離父母管教、在心理及現實生活中走向獨立的階段,心理性斷乳意味著先前的心理習慣及心理定勢面臨挑戰。在青少年階段,大家的心智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加上青春期的好奇心重,容易被社會不良因素所吸引,從而學習社會不良現象,自身控制力不強不能及時控制情緒,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等不良社會行為中的一員,對自身心理發展造成扭曲,做出越軌行為,嚴重行為容易導致走上犯罪道路,影響心理發展,更斷送了一生的美好前途。
(二)家庭環境不良影響
社會工作強調人在情境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很大的影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教育場所,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們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家庭教育不良時對孩子們的身心產生巨大的影響,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一部分會形成膽小、自卑的性格,而另一部分則會趨向行為不端的方向,則會加深越軌行為的發生。沒有形成良好的性格,加上青春期的沖動莽撞以及好奇心強,沒有學習正向的價值觀則會使行為偏差越來越嚴重,甚至走上不歸路。校園欺凌現象則很好的反映出不良家庭教育的影響,孩子們沖突暴力行為有的是因為家庭呈現出的暴力狀態而受其影響,另外也有一些是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關注愛護想通過另類途徑得到父母的關系,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青少年的父母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沒有及時的加以教育矯治,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較為深遠。
(三)學校環境的不良影響
青春期的孩子學習能力都很強,設定一個錯誤的學習榜樣則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學校作為接受教育、完善人格的重要場所,為青少年由兒童像成人的過渡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學校中能接觸更多同齡的孩子,他們之間會有更多共同的語言,當多個具有不良行為性征的同齡人聚集到一起,則會加深不良行為的危害。很多新聞報道的校園欺凌多是一個群體對一個單個的人所實施的毆打、辱罵行為,群體間不良價值觀的相互傳染則會導致更多校園欺凌危害的加深。主觀上關于青少年發展的學校因素主要包括教學方式和在校生質量,老師們的教學方式若僅僅針對孩子們的學習成績著手而不關注學生的德育的培養,此外專制型的老師嚴厲的教學態度和懲罰措施往往會使學生望而生畏,使學生產生恐懼、焦慮的心理,更有甚者產生厭學的心理態度,不利于青少年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有些行為極端的人會產生替代強化的后果,將學習中的壓力轉向暴力行為,從而導致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另外放任性老師通過填鴨型教學,對青少年智力發展和人格塑造順其自然,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四)同伴群體的不良影響
同齡群體是青少年接觸最為廣泛的群體,他們的年齡相仿,興趣愛好相仿,已經成為影響青少年行為發展的重要環境,同齡群體占據個體生活的一大塊。青少年時期的社交需求的發展,促使青少年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傾向于尋求自己認可的同齡伙伴,獲得自己的心理支持,滿足自己社交需求。就此而言,青少年的行為設定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同伴群體的相互影響。青少年在此階段過程中處于“自我同一性”危機,對自身的認知還沒能夠加以完善,同齡群體的對個體的功能包括社交發展、行為習得、心理導向的功能,正面、負面的功能都能在此過程中顯現出來,此階段的部分同齡群體心智發展還不均衡,青少年群體容易從眾,另外青少年早期的道德情感很大程度上還是具有很大的依賴性,容易受到表面現象和具體情境的影響,當受到負面情境影響的時候,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在這種狀況下,對于心智未發育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外屆同伴群體賦予的壞的影響就很容易傳輸到青少年身上,校園暴力行為就是典型學習的不良行為的表現。欺凌者通過觀察到其他欺凌者的狀態表現,將其糅合而成運用到自身,成為欺凌者中的一員。
三、個案工作介入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對被欺凌者產生身體上、心理上的傷害,將成為一生都不愿意回憶的經歷,新聞上不斷報道的校園欺凌事件,需要得到社會大眾廣泛的關注,急需采取一些措施防治這一現象。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社會化逐漸了解社會準則與規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但由于處于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危機影響青少年對自身的認知,容易習得非主流社會規范,從而做出離軌行為。針對這一不健康的校園暴力行為,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家庭,對被欺凌者還是欺凌者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挽回的傷害,所以社會多方主體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失范行為,給校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個案工作調適心理
1.對欺凌者的心理干預。欺凌者產生離軌行為,首先在心理認知上就沒有樹立正向的價值觀,在外界各種大環境的影響下,欺凌者選擇了偏出正向價值觀的方式來應對社會,有的欺凌者甚至享受這種行為帶來的快感,絲毫沒有對自己犯的錯有悔改之意,欺凌者在心理上就存在心理扭曲,不能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沒有形成正確的道德觀。社會工作者通過個案工作的方式與案主聊天,逐漸幫助他形成正向的價值觀念,社會工作者通過了解案主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針對性的采取一系列方法措施獲得案主的心理認同,傳遞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針對案主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機進行干預,在這個極其脆弱而又極有潛力的關鍵期,幫助案主完成對自我的價值設定。
2.對家庭環境的干預。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行為是后天習得的,個人可以通過學習掌握一切行為方式,若將青少年離軌和校園欺凌歸結于其成長的社會環境,家庭是青少年接觸的第一個學習環境,家庭中的環境自小就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社會工作者在通過與案主談話時要注意案主問題背后隱藏的家庭原因,此時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結構式家庭治療法了解青少年家庭背后的原因,不良的家庭氛圍對青少年態度、性格的養成占很大的成分,青少年通過學習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方式形成自己的社會行為,身教重于言教,需要幫助家長改正所有的不良行為,對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另外溺愛孩子是造成孩子校園欺凌行為的另一個不恰當教育孩子的方法,其次要教育孩子堅決抵制暴力,家長應換位思考,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和因素,走進孩子心靈世界,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①
3.對學校環境的干預。學校作為青少年受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場所,對青少年的道德及身心發展水平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影響因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二是在校生質量。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影響類似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同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們產生不同的影響。另外一個是在校生的質量,此時也可以將其劃分為同伴群體的影響,學生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差距較大的學校次之,以差等生為主的學校則容易養成抵觸學習、排斥老師及學校領導的不良風氣。由于青少年對榜樣的關注及學習能力、模仿能力較強,不同學生質量的學校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也大不相同。②另外社會工作者可以與學校進行合作,對一些行為不良、有沖動行為的青少年學生進行談話,進行心理干預,很多學生因為在學校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會通過極端的方法得到重視,在與學生談話的過程中,需要了解學生不良行為背后真正的原因。對此可以設立常駐學校社工,通過專業傾聽、談話的方式幫助案主逐漸調整不良的心態,使其建立起正向的價值觀。
4.對社會環境的干預。社會環境是一個影響青少年發展的大因素,社會環境參差不齊,若不能處于一個良好的環境中,“自我同一性”危機的認知會將自己處于的不恰當的定位中,當今社會是互聯網縱橫的世界,互聯網有優有劣,但若為不法分子應用,會成功帶偏青少年的行為路徑,另外互聯網技術發展應用廣泛,學生每時每刻都能接觸到互聯網,但其中有些內容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社會化的學習,學生們能從其中模仿不良的習慣,從而運用到生活中來,從心理學上看,觀看各種暴力視頻能夠激發人的攻擊性,所以喜愛暴力視頻的學生更容易攻擊人。③除了家庭和學校,社區是學生們接觸較多的場所,社會工作者可以社區為平臺,利用社區平臺、社區文化,規范青少年的行為功能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社工可以聯合公安部門排查社區周圍是否有不合法的網吧,營造一個良好的社區環境。另外可以聯合社區開展法律大講堂,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對一些離軌的學生進行繼續社會化,使其能夠接受良好價值觀的熏陶。社會工作者通過與社會大環境之間的相互幫助,對校園欺凌者進行干預,使他們能夠重塑自己的價值觀,改變不良行為,避免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結語
從社會學習角度來看,學生的成長受多個方面的影響,個人、家庭、學校、社會,校園欺凌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使他學習到不為社會所期待的一些價值觀及行為方式,為應對、防治校園欺凌現象的再次發生,除了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的方法來治療,還要結合家庭、學校、社區以及政府部門開展防治工作,對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完善,使青少年所接觸的環境能夠擁有良好的榜樣示范。校園欺凌作為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多管齊下,攜手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共同關注校園欺凌現象,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④在生命歷程視角下,若使青少年過渡好整個青少年時期,將會對其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正如央視新聞播放的節目《變形記》,正是反映一些青春期學生的不良行為的危害,總之為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學習環境,防治校園欺凌是大勢所趨,需要全社會為之付出努力。
[注釋]
①王光忠.校園欺凌事件產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J].學周刊.教育管理,2019(10).
②彭華民.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③陳歡麗.中職校園欺凌現象與學生行為心理分析及對策研究[J].心理月刊,2019(19).
④王光忠.校園欺凌事件產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J].學周刊.教育管理,2019(10).
[參考文獻]
[1]王光忠.校園欺凌事件產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J].學周刊.教育管理,2019(10).
[2]彭華民.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陳歡麗.中職校園欺凌現象與學生行為心理分析及對策研究[J].心理月刊,2019(19).
[4]劉忠雨,劉郁.《悲傷逆流成河》電影中校園欺凌現象的社會學分析.影視傳媒,大眾文化.
[5]孫鋒.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校園欺凌現象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08):24.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 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