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張貴蘭 陸葦
摘 要:為了研究留守兒童知覺歧視的現狀,本研究采用《知覺歧視問卷》對貴州省1000名中小學生進行有效調查。研究結果有:①留守兒童有558人,非留守兒童有332人,留守兒童中男生有292人,女生有266人;②個體知覺歧視維度得分高于群體知覺歧視維度得分;③留守兒童知覺歧視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關鍵詞:留守兒童;知覺歧視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化過程的推進,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村涌向城市,但城市消費較高,一般人承受不住一家人的生活開銷,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農村由其他人代為看管,因此,就有了目前被廣泛關注的留守兒童群體。本文將留守兒童定義為: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鄉,由其爺爺奶奶或其他人代為照看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相對來說,留守兒童群體的家庭經濟地位較為低下,他們在生活、學習中遭遇了更多的歧視現象,這種歧視主要來源于學校里的教職員工、同學以及留守兒童身邊的人,由此展開了對留守兒童歧視知覺的研究。本文將知覺歧視定義為:個體所知覺到自己或者自己所屬群體受到與他人不同或者不公平對待的表現。
一、 研究對象和調研工具
(一) 研究對象
采取方便取樣的方法,在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涼水井中學、六盤水市水城縣濫壩鎮尖山中學、以及畢節市大方縣中壩小學等六所中小學校選取1000名中小學生生進行問卷調查,有效率為93%,有效被試中包括男生468人,女生462人;是留守兒童的有558人,非留守兒童有372人。
(二) 調研工具
采用申繼亮、胡心怡和劉霞編制的《知覺歧視問卷》,問卷分為兩個維度:個體知覺歧視和群體知覺歧視,共6個項目,采用五級計分,1=完全符合,2=不太符合,3=不能確定,4=比較符合,5=完全符合,總分越高表明兒童的知覺歧視越高。被試的個體知覺歧視和群體知覺歧視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1和0.82,說明此量表信、效度良好。
二、調查結果
(一)留守兒童知覺歧視的現狀
對留守兒童知覺歧視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 1。
由表可知:留守兒童知覺歧視的題平均分為2左右,處于較低水平,個體知覺歧視維度得分高于群體知覺歧視維度得分。
(二)性別對留守兒童知覺歧視的影響
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得到:留守兒童知覺歧視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但總體來說男生知覺歧視的平均分各方面均高于女生。
三、 對策與建議
通過本研究對留守兒童知覺歧視的現狀調查及分析討論,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去標簽化:“留守兒童”對自身的身份、地位較為敏感,他們會體驗到較多的歧視,所以,作為留守兒童的教師、同伴在與他們交往、交流的過程中,應當盡量避免傷害性的行為和語言出現,應淡化留守兒童特殊的留守身份,采用平等、接納的態度看待留守兒童。
第二,父母陪伴:留守兒童之所以會知覺到更多的歧視主要是父母不在身邊,這就需要我們的父母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不能陪在孩子的身邊就多給孩子心靈的陪伴。
第三,教師關愛:留守兒童遠離父母,不能及時、近距離的得到父母的幫助與指導,面對各種事件時會很獨立,所以教師要更多的關愛,讓孩子們體會到自己并不是一個人。
第四,增強家校的聯系:留守兒童的出現是因為遠離父母,寄養在親人家里,也因此家庭和學校之間關于孩子學習、生活的聯系就變少了,不在身邊的父母就無法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而留守兒童相較來說比較懂事,不想讓父母擔心,通常都是報喜不報憂;家庭和學校之間就會出現不同步的情況,所以,增強留守兒童父母以及寄養家庭之間的聯系,以便在出現問題時能及時有效地反饋與溝通,能更有效的對留守兒童進行幫助與引導。
[參考文獻]
[1]朱衛紅.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2]申繼亮,胡心怡,劉霞.留守兒童歧視知覺特點及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9(6):116-121.
[3] 劉霞,趙景欣,師保國.歧視知覺的影響效應及其機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 2) : 216 -223.
[4] 郝振,崔麗娟.留守兒童界定標準探討[J].中國青年研究,2007,(10):40-43.
(作者單位: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