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芬 曾建輝
摘 要:因應社工的實踐困惑及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需要,在總結實務經驗基礎上,筆者提出“社群教育”概念,并將其分為社會規范教育、全人發展教育和公民意識教育三類,為社群教育理論做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社群;社群教育;社區;社區教育;社會工作
社工經常組織開展教育類服務,卻無相應理論指導,此已成為社工之迫切呼喚。教育類服務作為社會工作服務內容序列里占比重較大的一項,早已是不可或缺。居民講座、小組培訓、問題研討、社區宣傳等,或多或少都融入教育之意涵。通過經驗提煉和理論化思索,本文提出“社群教育”這一社會工作概念,為后續研究者拋磚引玉。
一、“社群”與“社區”
何謂“社群”?社群思想在政治哲學中源遠流長,對社群的認識可追溯至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甚至將城邦亦視為社群。到20世紀80年代,由于西方國家社會問題涌現,貧富差距擴大、公民道德衰退、個人主義價值觀過分張揚等,新自由主義受到嚴厲批判,發展出“社群主義”。“社群主義強調社會群體的重要性,認為社群是社會中擁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歷史、共同的道德價值觀、認同和共同愿望的個體通過血緣、地緣、社會關系和社會網絡或特定社會組織所形成的集合體,常見的社群有親友、地理社區、政治社群、社交朋友圈或宗教團體。”[1]
本文援引社群主義關于“社群”之界定。人們因相似或相同的地理位置、親屬血緣、生活方式、行為趨向、興趣愛好、需求目標、價值偏好、精神情感、理想追求等,形成“社群”,構成形態各異的社會關系或社會網絡群體。家庭、鄰里、學校、企業可以組成社群;居民團體、興趣隊伍可以是社群;欠抗逆力的學生們、孤獨的老人們、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們、產后抑郁的婦女們、安全感缺失的兒童們,同樣可視為不同類別的社群……
考察“社群”與“社區”的英語詞源,二者皆譯自“community”。不過筆者認為,隨著二者在中文世界里的涵義分化,往后譯其為英文時,詞匯或許會迥異。什么是“社區”?“所謂社區,是指一定數量居民組成的、具有內在互動關系和文化維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體;地域、人口、組織結構和文化是社區構成的基本要素。”[2] 在現實實踐中,“社區”概念偏重于地理空間,而“社群”凸顯對群體人的關聯。社群成員可能來自同一社區,也可能分屬于不同的社區。或者社區本就是一個社群,或者社區包含不同的社群,或者社區隸屬于更大的某一個社群。
二、“社群教育”概念的提出
教育不僅能輸送知識,在社會工作視界,教育還能改變人的認知,豐富人與環境的關聯。早在20世紀70年代,Freire于《受壓迫的教育學》中就指出民眾的意識覺醒及參與批判性對話都可以通過教育而實現,然而迄今,社會工作仍未對教育類服務有足夠的認識和研究。
社會工作必定服務社群(個體從屬于社群),基于社群而教育,為社群而教育,提升社群福祉。社會工作者為特定的社群開展具有社會化意義的教育,促使社群成員掌握相應知識,發展能力,推動其在個人、群體和社會層面積極改善,此即為“社群教育”。“社群教育”形式多元,例如,為居民提供專項知識講座、能力提升訓練、社區宣教活動;針對正式或非正式團體舉辦各類技巧培訓、領袖增能;在發動、培育、管理義工隊伍過程中進行情景演繹、焦點討論,等等。
需要提醒和強調的是,“社群教育”與“社區教育”不可混同。“社區教育”已是大眾流行詞匯,政府正通過社區學院、開放大學等機構在全國大力推行社區教育。教育部在2000年下發的《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的通知》里對“社區教育”的定義是:“社區教育是在一定區域利用各類教育資源,開展的旨在提高社區全體成員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教育活動。社區教育是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學習化社會的基礎,它具備‘全員、全面、全程的基本特征。”社群教育與社區教育內涵不同,但因都與“教育”相關聯,落實至具體實踐鏈路里的某些因素必然存在類似,故可以相互參考借鑒。
三、社群教育的分類
回顧社會工作數年之實務經驗,依據社工開展社群教育服務的內容和目標,我們大致可以將社群教育分為以下三類:
(一)社會規范教育
社會規范是人們在社會互動中衍生的、約定俗成的,或共同制定的規矩和準則,一般包括習俗、禮儀、宗教、法律、政策、制度。社工舉辦的活動,如村規民約宣教、傳統節日風俗展覽、社交禮儀講座、反邪教、反吸毒、嚴禁高空拋物宣傳、禁煙政策宣傳、普法講座、交通規則海報張貼、義工制度講解、社團管理規章學習等,納為此類。社工實施社會規范教育,旨在協助社群對象學習社會價值觀和準則,指導和調控社群對象的社會行為,警示不良行為,調整社群對象的社會互動關系,提升社群對象與社會環境的融合度,促使社群對象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
(二)全人發展教育
此與“全人教育”理念有相通之處。全人教育意即人的全面發展,是20世紀70年代從北美興起的一股教育思潮,受到諸多進步教育家的支持。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Rogers)主張教育要培養“完整的人”(the whole man),培養“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靈力量融會一體”的人。本文所述之“全人發展教育”是指社工通過教育類服務,幫助社群對象學習有益身心的知識,協助社群對象不斷完善個體的認知、態度、行為、心理和精神,豐富其內在潛能,健全人格。相應的社工服務如:長者學書法、廣場舞練習隊、兒童學畫小組、婦女手工技藝學習坊、貧困兒童作業輔導、留守兒童課外知識體驗營、親子關系講座、下崗失業人員焦慮問題研討、肌肉放松技巧訓練、災區青年學習PTSD、殘疾人特征認識、疫病防護科普、心理保健講座、社會工作知識宣講等。
(三)公民意識教育
社會工作于公平正義的使命追求在“公民意識教育”此社群教育內容中體現尤為明顯。“關于公民意識要素的構成,學者們對其爭論呈現眾說紛紜之勢,由開始的‘三結構說逐漸發展為‘多結構說。‘三結構說:如葉飛認為公民意識要素包括主體與權利意識、法律與責任意識、公共與私人道德意識。‘四結構說:如童懷宇認為公民意識要素包括公民的主人翁意識(體現為權利意識)、義務意識、平等意識、法制觀念。‘五結構說:如張積家認為公民意識應包括道德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義務意識、法律意識五個方面。‘六結構說:如鄭杭生認為公民意識應包括國家主人意識、權利和責任意識、民主和法治意識和道德與文明意識。‘七結構說:如姜涌認為公民意識應包含人格意識、責任意識、義務意識、權利意識、納稅意識、自由意識和法律意識等七部分內容。‘多結構說:如牛曉琴認為,‘公民意識廣泛地表現在社會成員參與政治、經濟、法律、道德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多層內容……”[3]
總體而言,公民意識主要涵括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愛國意識、責任意識、權利意識、義務意識、平等意識、法治意識、道德意識。社工通過開展公民意識教育,讓社群對象了解權利義務,學習對社會生活的主動參與,增強對法治與道德的認識,培育對社會與國家的責任感。與之相應的社工活動例如:社區公共議題討論指導、紅色文化與愛國教育、美德故事展演、反污名反歧視、反環境污染、權責分析與講解等。
四、余論
社群教育既是社會工作領域概化的某類服務內容,也是一種服務手段。在社區工作和小組工作里,社群教育運用普遍,只是未被深度認知。社工經常會在實踐中自我反問:“我舉辦的這些偏教育類的活動或者宣傳活動,屬于社會工作專業范疇嗎?”在之前的專業文獻中搜尋答案無果,社工因而焦慮、迷失。因應社工的實踐困惑以及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需要,本文提出“社群教育”概念,理論探索處于起步,關于社群教育尚存在不少疑惑,比如社群對象的選擇性區別、實施者的能力要求、服務過程工具、系統化評估等,有待往后持續研究。筆者期待以本文為起點,喚起社會工作行業對教育類服務的反思,激勵相關社工對自己的工作進行重新審視。
[參考文獻]
[1]崔暉、張海濤,《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以社群主義為視角》,《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9年第6期.
[2]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 組編,徐永祥、孫瑩等 編著,《社區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3]鄭玉,《成都市社區居民公民意識培育研究——以成都市五城區社區學院為例》[D],北京: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19:15-16.
(作者單位:1臺山開放大學,廣東 江門 529200;2深圳市志遠社會工作服務社,廣東 深圳 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