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霞
廣西沿海沿江沿邊,是我國唯一與東盟陸海相連的省區,連接著中國與東盟兩個廣闊市場,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區位優勢明顯。越南是廣西最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之一,如何為廣西企業走向越南提供高質量的語言服務,更有利于企業走出去,是本文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一、廣西與東盟經貿合作背景
廣西與東盟經貿合作發展迅速。廣西與東盟陸海相鄰,具有與東盟開展經貿往來的獨特優勢,中央也明確賦予廣西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的新使命,廣西已成為中國與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很多廣西企業將東盟作為走出去的第一站。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商務廳統計數據:2018年1-7月,廣西對東盟國家中方協議投資額4.82億美元,同比增長428.1%。從數據顯示,廣西企業走向東盟的投資數額穩步發展。
越南是廣西最大的經貿合作伙伴之一。2018年5月,中國廣西—越南經貿洽談會在越南河內舉行,洽談會共簽約64個合作項目,總投資19.6億美元。100多家廣西企業帶來近200個投資合作項目涉及資源開發、農業種植加工、農機制造、汽車及零配件、制糖等方面。廣西借助毗鄰越南優勢,近年來加密與越南經貿合作。廣西在越南-中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框架中發揮重要作用,越南連續17年成為廣西最大的貿易伙伴。
二、語言服務的概念
袁軍(2014)認為語言服務是指“通過直接提供語言信息轉換服務和產品,或提供語言信息轉換所需的技術、工具、知識、技能,幫助人們解決語際信息,交流中出現的語言障礙的服務活動”。面向東盟的語言服務,就是解決廣西企業走出去,在與東盟企業開展經貿合作過程中存在的語言障礙問題,解決雙方溝通之間的問題。在國際貨物服務貿易領域,語言障礙極有可能導致交易失敗。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引發不同規模的沖突。語言文化差異的存在可能會導致貿易壁壘的形成。當前,語言服務業方興未艾,包括翻譯服務、語言技術研發、相關教育培訓等。本文以這個概念為依據,側重研究廣西企業走向越南面臨的語言服務現狀,如何提高越南語翻譯服務水平,政府有關部門如何在政策方面進行規范、扶持、管理和引導。
三、廣西企業走向越南的語言服務現狀
廣西與越南山水相連,交通便利,近年來,廣西與越南在經貿、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加深。越南使用的官方語是越南語,英語不是越南的通用語。在這樣的形勢下,越南語翻譯服務承擔著重要的作用。
(一)面向越南語的語言服務質量良莠不齊,語言服務人才供求不應求,特別是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2004年,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地永久落戶南寧。廣西各大高校紛紛開設越南語專業。2004年至今,廣西各高校為社會提供了5000多名越南語專業人才,為企業走向越南提供了良好的語言翻譯服務。但是,在“走出去”背景下,精通市場開拓和跨國經營管理、越南語熟練的復合型人才非常缺乏。[1]
(二)行業語言服務人才緊缺
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越經貿合作從貿易、旅游、勞工等領域,逐漸擴展到農業技術、環境治理、醫療技術、電子工程技術、建筑工程等方面的領域,尤其是農業、工程和醫學等方面的行業領域,而越南語專業學生學習都是以語言為主,對行業方面的接觸比較少,因此,這些行業的越南語翻譯人才比較缺乏。
(三)越南語語言服務與當地文化融合度不夠
越南語是越南的官方語言,有85至90%的越南人將之作為母語,另外居住在海外三百萬越僑、住在中國廣西的京族亦使用越南語。廣西企業與越南企業開展經貿活動,一般使用中文或越南語進行交流,翻譯要精通越南語和中文,如果語言服務人員不夠重視,在翻譯的時候缺乏對目的國的文化、風俗和語言習慣的考量,往往會鬧出笑話,嚴重的還會導致企業交易失敗,給雙方企業帶來經濟損失。因此,提升面向東盟的語言服務能力將為推進廣西與東盟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強國家文化傳播能力,對貿易和投資必定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三、提升面向越南的語言服務對策
(一)在政府和教育機構層面統籌規劃和科學管理,根據市場需求選擇重點領域重點建設,建立越南語語言人才庫。以市場真實需求為導向來培養語言服務人才,建立一種產學研深度參與的,實時的、訂單式或期貨式的人才培訓供需平臺,以市場化運作盡可能地實現語言服務人才培養與使用的供需結合、學以致用[2]。高校層面要在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改革,與時俱進,要以培養熟悉中國國情政策、又精通越南語和越南文化的人才為目標,重點培養中越經貿、工程技術等不同科學領域的專業化外語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專業+越南語”的高端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二)整合越南語翻譯人才資源,構建“互聯網+”語言服務模式,通過云平臺、在線翻譯等語言服務平臺為語言服務需求者、服務提供者和技術供應商提供對接。目前,廣西的翻譯服務公司數量較多,公司規模大小不一,廣西翻譯行業協會要加強監管,制訂有約束力的行業準入標準、語言服務質量和價格標準,推動越南語翻譯服務行業的標準化建設。
(三)語言翻譯服務要融合越南當地文化
語言服務人員要充分了解越南的風俗習慣,分析中越文化異同。中越兩國山水相連,幾千年來兩國人民文化相通,但隨著時間的變遷,也存在較多差異。比如:越南是魚米之鄉,在日常生活中,粳米,也就是俗稱的大米,是人們日常的主食,而糯米一般是在過節的時候才會吃,所以 “糯米”顯得更加珍貴。用糯米來指兒子,粳米來指女兒也多少體現了越南重男輕女的觀念。所以“有糯米和粳米才好”這句俗語強調了兒女雙全是最幸福的,而漢語中沒有把兒女比作糯米和粳米的說法。
(四)越南語翻譯服務要了解越南經貿思維習慣
在中越貿易談判中,甲方對乙方的壓價很生氣,說:“你這樣還價,我連老婆都養不起,不買了。”這時,翻譯人員很靈活,說:“你這樣還價,我老婆會親我一口,因為她連廚房都不用下了”。乙方聽完翻譯后就笑了。甲方看到乙方笑了,火氣也壓下來了。如此翻譯,意思不變,又能調解氣氛。反之,如果直譯:“你這樣還價,我連老婆都養不起,不買了”。這樣的效果肯定不太好,也許會使雙方尷尬。因此,了解越南人思維習慣,在實際談判中選擇直譯還是意譯,就會達到不同的效果。
(五)新聞媒體要做好“講好中國故事”方面的宣傳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廣西對外廣播電臺聯合打造的北部灣之聲采用越南語、英語、泰語等幾種語言面向東盟地區廣播,內容涉及經濟、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宣傳。《荷花》雜志是中國唯一面對越南發行的期刊。這些媒體宣傳素材翻譯是越南等東盟國家了解中國的一張重要“名片”,譯者要以原文為基礎,根據具體語境,采取必要的策略,用越南受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方式,有效發揮對外宣傳翻譯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4頁.
[2]白艷美、黃宇元,《面向東盟的個性化語言服務研究》,《才智》,2016,第208頁.
[3]黃五一,《廣西企業走向東盟的難點與對策》,《財經試點》,2012年10月.
[4]付卓茗、王銘玉,《提升語言服務能力助推“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光明日報,2018年11月.
[5]唐秀珍,《經貿越南語實務》,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第20、21頁.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面向東盟的語言服務能力提升研究》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SB2017013。
(作者單位: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