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茂
摘要:山東省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呈不斷下降趨勢。人口年齡結構和勞動力技能與崗位匹配問題是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的兩個核心問題。當前,勞動力轉移并沒有耗盡,而是在布局、流向上發生了重要變化。城鎮化進入下半程,中小城市應成為接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戰場。
Abstract: The number of working-age people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on a declining trend.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d the matching of labor skills and jobs are two key problem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ing. At present, the labor transfering is not over, but the direction of the mobility is changing. In the second half of urbaniza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may become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rural labor transfering.
關鍵詞:人口年齡結構;人口就業結構;就近城鎮化
Key words: populaiton age sturcture;population employment structure;local urbanization
中圖分類號:F299.2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14-0067-02
0? 引言
2018年,山東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61.18%。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普遍在80%以上,如果以此為參照,那么山東省城鎮化水平還有20個百分點左右的潛力。但山東省乃至全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在農村勞動力人口轉移和人口結構方面有其特殊性,在分析城鎮化的未來潛力時應予以充分考慮。
1? 山東省勞動力人口數量變化
根據《山東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2018年,山東省15~64歲勞動力人口數量為6721萬人,占總人口的66.9%[1]。盡管全省總人口仍然保持增長態勢,但勞動年齡人口在2011年達到峰值后,開始下降。2005~2011年,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總體保持增長,2011年達到峰值,為7160.49萬人,2012年開始持續下降。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2010年達到峰值74.3%,之后逐步下降。2017年,山東省15~64歲勞動力人口數量為6721萬人,占比為66.9%。截至2018底,山東省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比2011年的峰值數量減少了439萬人,比了2005年的數量還低。山東省的勞動年齡人口變化趨勢與全國的基本同步??梢姡綎|省勞動力供給的基礎發生了變化。
與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降低相反,老年人口數量不斷攀升。2018年,山東65歲以上老人占比由2005年的9.9%升高到15%,達到1507萬人。根據國際人口學會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4%或60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20%,即為“深度老齡化”。山東省在2017年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山東省早在1995年,老年人口占比已達到7.3%,超過7%的“老年型”標準,是我國人口較早進入“老年型”的省份之一。如果將城鄉分開來分析,農村的老齡化程度更嚴重。七八十歲還在從事農業生產或務工的人大有人在。
根據農民工監測報告,山東省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2歲,5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比由2011年的16.5%提高到2017年的24.4%。2017年,山東農民工總量2337萬人。根據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2018末,山東省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為4081.4萬人。據此推算,農民工群體占到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一半以上。
總得來看,山東省勞動力總量仍較充足的,但總量在不斷下降,農民工仍然是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主力軍,但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
2? 山東省農村勞動力及轉移情況
根據山東省統計年鑒,2018年,山東農村常住人口數量為3900萬人,占全省總人人口的38.82%??紤]到戶口回遷的畢竟還是少數,3900萬人基本都有農村戶籍。2018年,山東農村戶籍人口4953萬人,已有1000多萬人農村戶籍人口統計為城鎮常住人口。近年來,山東省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城鎮化的首要任務,這部人在很大程度上已享受到城鎮待遇和公共服務。
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2016年,山東全省農業生產經營人員2755.4萬人,年齡35歲及以下的532.2萬人,年齡在36至54歲之間的1225.2萬人,年齡55歲及以上的998.0萬人。如果從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扣除掉55歲以上人口作為城鎮化的潛力人口,則有1757.4萬人。而實際上,這部分人絕大部分是城鄉兼業的,收入主要來源于非農收入。從農村居民收入結構看,2018年,山東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117.5元。其中,第一產業凈收入僅占25%,為4140元;而工資性收入占到40%,第二三產業凈收入占到19%。其他收入為,轉移凈收入13%,財產凈收入3%[2]。農業收入不再是農村農民的主要收入。
農業經營的低效率和不經濟使農村土地已喪失了產生“農業利潤”的資本功能,種地不足以謀生存,而僅僅成為一種生存保障手段,甚至只是一種生存心理防線。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看似數量龐大,實際上該轉移的已經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已經所剩無幾。
3? 山東省勞動人口就業結構
勞動密集型行業仍是用工需求主體??傮w來看,第二產業吸納就業的比例在下降,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比例在上升,但第二產業仍然是吸納就業主力。農業轉移人口多集中在制造業、建筑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2017年,農民工從事第二產業的占55.5%。其中,從事制造業的占35.0%,從事建筑業的占17.8%。從事第三產業的占44.1%。山東某市企業用工需求調查顯示,16~44歲年齡段求人倍率(有效需求人數與有效求職人數之比)都大于1,而45歲以上年齡段上這項指標為0.79,求職人員數多于需求數。年齡較大人員求職壓力較大。
人崗不匹配現象較普遍。從各地調研情況看,由于學歷水平和就業技能所限,人崗不匹配的現象較為普遍。企業用工缺口最大的是普通技工、經營管理人員和高級技工。山東省正在全面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工程,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升級,人員技能提升的需求將不斷加大。而農業轉移人口整體就業技能偏低,結構性缺工問題突出。初中學歷是農民工的主體,大多沒有接受過充分的培訓。山東某縣的一項調查顯示,60%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沒有參加過就業培訓,超過60%的農業轉移人口沒有上崗證書或專業技術證書。
4? 山東省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向
山東的農村勞動力以省內流動為主,近年來呈現出向都市圈核心層和近域流動兩個方向。
首先,向都市圈核心區流動。山東半島城市群是我國北方地區和華東地區重要的城市密集區之一,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作為其內部輻射帶動能力最強的區域迅速崛起,其核心層對外來人口是省內最具吸引力的區域。調查顯示,全省各設區市人口跨市流動的目的地大多為青島、濟南兩個中心。需要指出的是,濟南、青島對人口的聚集是有選擇性的。調查顯示,濟南、青島兩市的人口流動是以城-城流動為主的,這類流動人口數量超過了全部流動人口五成,而在其他設區市,均以鄉-城為主,也就是說,濟南、青島更傾向于選擇高層次人口。
其次,向所在設區市和縣域內流動。山東省各縣市人口流動以所在設區市為主,即便是跨市流動也是多選擇與其接壤的設區市,呈現明顯的近域流動特征。中西部縣市農民工返鄉回流現象較普遍。老一代農民工在體力、技能都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工作要求,農民工返鄉表現為“流動人口的主體隨著年齡的增長以代際替換的方式逐次”返鄉[3]。返鄉并非簡單地“返回鄉村”,更多地是返回家鄉縣城和鎮駐地。
5? 結論和對策
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不斷下降的趨勢不可阻擋,人口年齡結構和勞動力技能與崗位的匹配問題是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的兩個核心問題。這兩個問題應對不好,城鎮化進程的后勁將不足。
近年,眾多二線城市甚至三線城市加入了“搶人大戰”,嚴格來說是“搶人才大戰”,因為更多的是本科以上學歷的年輕人感受到了城市招賢納士的熱情。而對于以初中學歷為主且沒有太多勞動技能的大量的農業轉移人口,城市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接納誠意,甚至有的城市做出了“攆人”的措施。而以縣城為主要組成部分的中小城市有較強的包容性,也少了生活高成本造成的困擾。
當前,我國的勞動力轉移并沒有耗盡[4],而是在布局、流向上發生了重要變化。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也認為,人口紅利并沒有消失,現實中制造業并不是一個部門,而是一個無限細分的譜帶,從勞動密集型到各種不同程度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只要把勞動力從附加值比較低的制造業轉移到附加值比較高的制造業,就會有人口紅利[5]。我國的城鎮化進入下半程,中小城市應成為接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戰場,可行的策略是,中小城市依據現有自然資源、產業基礎提供的比較優勢,在制造業的譜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參考文獻:
[1]山東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山東省統計年鑒2019[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2]山東省統計局.山東省第三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2018-2-3.
[3]周飛舟.城鎮化的社會學研究——從工業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到人口城鎮化: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社會學考察[J].社會發展研究,2018(1).
[4]蔡昉.中國勞動力轉移潛力耗盡了嗎[J].中國農村經濟,2018(9).
[5]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發展方向[J].經濟評論,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