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璐
摘 要:壯族民間舞蹈是中國舞蹈發展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現狀壯族民間舞蹈的作品精品依舊為少數。《走在山水間》是傳統壯族舞蹈語匯提煉成新的壯族民間舞蹈語匯的代表性作品,我們將發掘壯族民間舞蹈存在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民族特色因素,促使相關學者更好的推進壯族民間舞蹈作品發展。
關鍵詞:壯族;民間舞;山水間;發展
一、 引言
《走在山水間》壯族民間舞蹈作品,由廣西藝術學院附屬中學表演的壯族女子群舞, 編導殷強、閔銳于2006年8月編創此作品,作品曾獲第八屆桃李杯編導一等獎與表演二等獎。
二、壯族民間舞的歷史淵源
(一)概述
壯族為西南農耕民族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廣西除了壯族之外還擁有瑤族、苗族、侗族、京族、仫佬族、水族等共十二個民族。壯族子民們信奉神明、崇拜祖先。一直以來,壯民族在文獻記載中都是以山歌而聞名對于壯族的舞蹈人們總是記憶模糊。其實,早在廣西的左江流域花山巖畫上記載著壯族祖先大量的巫術舞蹈,這一發現令我們所知舞蹈對于壯族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性意義。廣西壯族一直以來都以原生形態舞蹈進行日常生活表演如:“螞拐(青蛙)舞、繡球舞、師公舞、扁擔舞、采茶舞”等。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市場的需求,人們對于舞臺藝術的創作作品也越來越關注。舞蹈《走在山水間》是壯族民間舞表現贊美家鄉風土人情的一個代表性作品,作品的音樂采取了侗族蟬歌與當地著名曲調《山歌好比春江水》,并且舞蹈動作中融入了苗族動律。從此可以看出,壯族民間舞蹈作品開始了一個新的走勢。編導們正在將壯族各區域民族特色文化進行提取、融合形成多元素舞蹈語匯,從而形成新壯族民間舞的多種結合創發。
三、 壯族民間舞的生態環境與發展
(一)自然環境
壯族舞蹈的初始是源于對壯族狩獵的模仿,以及巫師酬神等活動。人們最開始的舞蹈表現內容為對生存的祈求以及對神的信仰,并且對大自然報以深深的敬畏。而《走在山水間》的舞蹈內容則表達了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美好,漸漸的偏向人本身與自然。在作品里不僅反映了壯族少女們的生活態度,還描繪了少女們在大自然山水之間嬉戲喜悅的心態。編導依據廣西的地區環境進行了符合實情的背景創作,同時也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廣西地理環境地勢為盆地喀斯特地貌,對應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氣候為亞熱帶季風。編導從自然環境中觀察到,廣西長期炎熱的季節偏向,所以將舞蹈服飾設計為上衣紅色單肩短款露臍裝,下身紅黑色短款繡花裙,丟棄了傳統的長褲,這不僅展現了壯族少女美妙的身材還突顯了少女們如花一般的年齡與熱情。在動作語匯上,編導根據廣西當地的非遺文化,花山壁畫開展編創并且將壯族少女害羞靦腆等日常生活動作進行捕捉,以此還原當地女孩自然的樣子。作品的整體創作風格貼切于生活,編導在不改變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新因子創作,也描述了壯族少女的勤勞善良、樸實開朗,發揚了壯族女子熱愛生活和熱愛自然的中心思想。
(二)社會環境
廣西的民族分布區域廣泛,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與變遷,壯族舞蹈的發展也開始走向了創新。在中國有許多民間舞蹈作品是創新融合的如:蒙族舞《出走》編導將蒙族舞蹈語匯與現代舞動作元素進行跨舞種融合,藏族舞《牛背搖籃》將藏族內的舞蹈語匯跨區域進行融合。所以我們從《走在山水間》的舞蹈里可以看出其不僅僅只是表現壯族本民族的風情,它還結合了兩、三種兄弟民族的元素進行融合如:為了突顯動律將雙手左右的擺動與胯部擺動同時進行發展變化,又將壯族舞蹈中的鳳凰手型位置進行了不同的變換,還將苗族擺手動律也加入了其中。這種在繼承本民族風格的傳統下又延續多民族融合性的創新,不僅順應現今時代的審美,同時又在原有的文化內涵里進行大膽的創新,使壯族舞蹈也走向潮流。筆者認為融合創新將是內容重組再生舞蹈作品的新趨勢。
(三)作品發展
《走在山水間》的出現也成為壯族舞蹈作品編創的一個小拐點,新一代的年輕編導通過引導也慢慢的著手于壯族民間舞作品的編創,但是精品的作品還是少之又少,壯族舞蹈作品的呈現還沒有到達一個真正的高峰值。既如廣西文化旅游局在當地舉辦的音樂舞蹈大賽里,筆者發現越來越多的作品在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里加入了新的因子元素進行創新,使舞蹈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無論是服裝、音樂、道具還是隊形編排,我們都可以看見更多的創作。因為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與結合,促使壯族民間舞逐漸走向一個新的狀態。這一點有好處也有壞處。隨著舞蹈作品不斷的增多,雖說是輸入了新鮮的力量,但是如果不能保證作品的質量就會產生大量的無意義創作。所以,筆者認為每一位舞蹈編導在編創作品的同時,需要考慮到的問題面也要更加廣泛,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要思考到更多的文化內涵。通過《走在山水間》這個舞蹈作品,我們可以看出編導不僅創新了舞蹈的本身還將舞蹈的文化進行了概念性的創新,從而使我們可以根據一個舞蹈作品發現壯族民族現有的特征與文化特色。
四、 結語
筆者在淺析完《走在山水間》舞蹈作品之后,更加清晰了壯族民間舞蹈作品的發展方向。雖說我們需要不斷的創新與發揚民族特色文化,但還是要在傳承與不改變文化本質的基礎下進行創作。希望編創者們可以追溯舞蹈的本質與本真,從而發現民族舞蹈作品更多的可能性與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殷強. 以《走在山水間》為例——淺談壯族民間舞的發展[J].舞蹈,2011.(09).
[2]蔣波.壯族舞蹈《壯族大歌》和《走在山水間》的“繼承與創新”[J].大舞臺,2012.(10).
[3]吳承軒.壯族舞蹈《走在山水間》中民歌元素的應用[J].文藝生活,2018,(12).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