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蕊
摘 要: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是 19 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本文從現代性角度出發,主要圍繞《遠大前程》中“進步”和異化兩主題,分析了作品中體現出的對現代性進程的反思與批判。本文從現代性視角出發,對作品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發現了在這一部作品中,作家批判現實的手段從赤裸裸的直接批判資本主義制度轉向了通過揭示人物異化的心靈來達到批判現實的目的。此作品不僅表達了人們在啟蒙現代性擠壓下的異化和對“進步”的焦慮,而且還以獨特的審美視角,努力追尋審美救贖。
關鍵詞:遠大前程;查爾斯·狄更斯;啟蒙現代性;現代性批判;“進步”;異化
一、緒論
狄更斯是維多利亞早期文學的主要代表,是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最成功、最有創造力的英國小說家之一?!哆h大前程》是世界上閱讀最廣泛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這部小說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皮普夢想成為上流社會的紳士,然后實現夢想,再而夢想破滅的故事。
本文從“進步”和“異化”的角度分析了小說的現代性后果,并試圖揭示其內在主題,即隨著工業和社會的發展,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社會的建立,越來越多的上層階級生活得更好,但面對如此迅速發展的下層階級,他們在精神上逐漸疏遠。否認和歪曲人類價值是資產階級社會不可避免的事情。
二、 維多利亞時代的現代性及其后果
在西方現代化中,有兩種現代化,一是由于工業文明和科學技術,資本主義或啟蒙現代性滲透到以進步、工具理性和個人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所有領域。另一個是審美現代性,審美現代性不僅是對啟蒙現代性結果的贊美,也是對啟蒙現代性負面影響的抵抗,審美現代性是對啟蒙現代性的反思和批判。
在狄更斯的《遠大前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進步”和“異化”。由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資本主義的建立,英國已經完成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人們有機會生活得更好。相反,當人們面對這樣的變化時,他們的內心世界充滿焦慮,甚至與社會環境疏遠。
三、“進步”與異化
(一)對“進步”的焦慮
澳大利亞在1788年被英國殖民,成為英國人的居住地,尤其是罪犯和罪犯。在《遠大前程》中,罪犯亞伯·馬格韋契被送到那里,并被禁止回來。印度在英國的控制之下,英國人認為這是他們可以實現他們偉大期望的地方。像赫伯特·巴格和皮普,赫伯特想在印度做生意,因為那里有房地產。皮普去了印度,因為他可以逃避幻滅,而十一年后,皮普從印度回來了。
在這部小說中,所謂的進步并不意味著任何事情的進步。因此,本文用引號來擴展單詞”progress”。在這部小說中,它關注的是個人,而對于個人來說,它沒有進步。正如弗萊曾經說過的,“但是個人除了他自己的死亡之外沒有取得任何進步”。因此,對進步信念的崩潰強化了根植于死亡意識的焦慮。《遠大前程》中,危機和焦慮的意象到意想不到的期待都體現了這些意識形態的變化。
(二)異化的社會
異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維多利亞社會已經存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異化是其具體表現。在《遠大前程》中,狄更斯揭示了工業社會中的異化觀念。
首先,它是社會本身的異化,即官僚意識形態。它已經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并開始反對自由存在的狀態。這部小說中出現的“足夠多的房子”與金錢關系密切,皮普的巨大期望與金錢密切相關,郝薇香小姐給他錢來支付他的演出費用,賈格斯先生第一次見面就給他錢,賈格斯是皮普異化的動機。其次,它是社會關系的異化,人的異化意味著他人的影響。皮普的疏離感受到艾絲黛拉、郝薇香和賈格斯的影響:是艾絲黛拉和郝薇香給了皮普不切實際的白日夢,賈格斯對金錢的支持加速了皮普對皮普遠大期望的疏遠和幻滅,它們是讓他遠離本性的驅動力。
(三)被疏遠的個體
工業革命使英國崛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但與此同時,它也在英國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狄更斯非常關注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就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在維多利亞工業時代的背景下,狄更斯的人物經歷異化了他的人格和個性。心靈的異化導致了人們對物質成功的瘋狂追求。金錢開始主宰社會。在追求遠大理想的過程中,皮普純潔的人性逐漸被異化了。由于康培生的貪婪和殘忍,郝薇香小姐扭曲了她的個性。馬格韋契也被康培生的影響和他自己的經歷所疏遠。
四、夢的幻滅與審美救贖
(一) 皮普和馬格韋契的不切實際的白日夢
在這部小說中,對皮普的巨大期望意味著做一個紳士,娶艾絲黛拉。皮普的巨大期望注定要破滅,因為他們與罪犯和罪犯有著密切的聯系。他遇到的巫師是個罪犯,他的財產來自流放地。當馬格韋契回到倫敦時,皮普對成為一個紳士的期望開始破滅了。他對艾絲黛拉的愛也注定是鏡中的月亮和水中的花朵。當艾絲黛拉嫁給達勒姆時,他的第二個期望已經過去了。
狄更斯利用皮普從一個無辜的男孩到一個傲慢的紳士的墮落和他作為一個善良的人的救贖來強調不切實際的期望和希望會導致不良的性格。
(二) 郝薇香小姐和艾絲黛拉不正常的夢
對郝薇香小姐來說,她最大的期望是讓埃絲特去報復一個男人。上流社會的郝薇香小姐非常自豪,一旦她被背叛,她的自尊受到挑戰,她會采取極端措施取悅自己。康培生背叛了她,拋棄了她,這所以她對他們進行報復。艾絲黛拉沒有像她預料的那樣傷了那個男人的心。在這部小說中,她只傷害了皮普,而艾絲黛拉的冷漠嚴重傷害了她。對艾絲黛拉來說,她的非正常夢是基于郝薇香小姐的變態夢。
(三)個人的救贖
卡琳斯庫認為審美現代性“傾向于激進的反美學態度。它厭惡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并通過從反叛、無政府狀態和末日論到貴族自我放逐等最多樣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厭惡”。
盡管他們的崇高期望破滅了,但他們得救了。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皮普偏離了原來的道路。喬在拯救皮普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一年后,他回到了家鄉,過著平靜的生活。郝薇香小姐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徹底改過自新了,她自焚了。艾絲黛拉不幸的婚姻讓她回來了,她也是受害者。艾絲黛拉沒有成為一個心碎的人,因為她從來沒有得到過一顆心。馬格韋契和埃斯特拉一樣,不是天生的罪犯,是社會環境疏遠了他。
五、結論
本文分析了英國社會的“進步”,討論了個人的異化,本文認為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提高下層階級的生活水平,相反,它的工具理性對個人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即人的異化。最后,本文從啟蒙現代性的角度分析了幻滅的原因,發現是工具理性使人們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夢想。同時,審美現代性的非功利性拯救了人們。最后,論文得出結論,這部小說不僅表現了啟蒙現代性壓力下人們對“進步”的疏離和焦慮,而且力圖尋求審美救贖。同時,它也揭示了啟蒙現代性的陰暗面,凸顯了藝術作品的救贖功能。
[References]
[1] Bloom, Charles Dickenss Great Expectations[H]. ?The ?United ?States: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2005.
[2]Brown, C. Great Expectations: Masculinity and Modernity. English and Cultural Studies [M]. Ed. Michael Green. London: Murray. 1987.
[3] 阿格尼斯·赫勒,現代性理論[M],李瑞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 李慶霞,現代性的反思性與自反性的現代化[J],2011,《求是學刊》(6):23-28.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