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玨 賀馥荔
摘 要:我國是玉米種植、生產、消費大國,本文對于我國陜西北部旱地玉米的生產現狀、旱地玉米栽培技術及發展趨勢進行論述,從而進一步綜合應用農業推廣技術來選擇適應北方旱地玉米生長發育以及播種情況,為陜西省玉米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強的后盾,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收入。
關鍵詞:旱地玉米;現狀高產;發展趨勢
一、陜西靖邊縣旱地玉米生產現狀及特點
(一)地理地貌特點
靖邊縣位于毛烏素沙漠南緣,榆林市北部,地勢南高北低,呈菱形狀。總土地面積5088平方公里,屬溫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四季明顯,適宜玉米種植,全縣轄9個鎮,13個鄉,一個國有農場,214個行政村,六個社區,總人口31.56萬,其中農業人口26.71萬,海拔1123~1823m,年平均氣溫7.8度,≥10℃的植物生長有效積溫為2800℃,平均日照時數為2768.2h,年降雨量395mm,年平均無霜期為130天(115~145天),是我省玉米高產主產區。然而我縣對于旱地地區種植玉米按照“換品種、調結構、推覆膜、搞配肥、攻單產、優質量”的思路,圍繞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采取綜合措施發展旱地玉米生產產量。
(二)種植面積先抑后揚,單產與總產穩步提高
1.旱地玉米覆膜與無覆膜種植產量對比。靖邊縣近幾十年來主要以種植玉米為主,其次農作物是馬鈴薯,種植區域分為:水地玉米和旱地玉米,然而旱地玉米種植面積占玉米種植總面積的57.8%,每年種植面積逐步增加,產量也逐步不斷再提高;對于旱地玉米種植方式可分為:覆膜種植技術和無覆膜種植技術,由于靖邊縣屬于溫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雨水少,光照充足,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四季明顯。旱地無覆膜種植玉米不僅產量低,而且玉米的耐旱性也比較低,所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近年來引進一項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即覆膜),適宜于旱地玉米種植的一項推廣技術。
2.旱地玉米品種對比試驗。為了提升我縣玉米的生產產量水平,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勢,增強玉米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根據我省《旱作農業科技推廣項目工作實施方案》的要求,進行旱地玉米品種對比試驗,篩選出適合我縣旱地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優良品種,為我縣大面積推廣應用優良品種提供科學依據。試驗地點及技術推廣:旱地地區、旱地全膜雙壟溝播技術。
二、旱地玉米選用品種與技術推廣
陜西北部旱地玉米選用雙壟溝播種植技術使北部旱地地區向高產優質方向迅速發展,是未來陜西北部旱地地區發展的趨勢。同時也為了陜西北部旱地地區總結出了一套玉米高產集成技術,即地膜覆蓋+良種良法+寬窄行種植+病蟲草害統防統治等綜合技術。其重點推廣四個品種,采用六項技術,實現五個統一,發揮六方面作用,努力把示范區建設成為“技術示范的樣板,經營方式的典型,科技成果的展示區”,全面提升旱地地區玉米產業綜合生產能力。然而特別是近幾年在陜西靖邊縣實施的農業部旱作農業科技推廣項目,帶動了陜西北部旱地玉米產業的快速發展,為陜西北部旱地玉米高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玉米生產水平以及各方面的綜合因素,對我縣旱地玉米種植,選用的是全膜雙壟溝播種植技術,方法如下:
(一)播前準備
1.選地整地: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力中上、土壤理化性狀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強、坡度在15°以下的地塊。
2.施肥:一般畝施農家肥3000~5000kg。尿素15~20kg,二銨20~25kg,硫酸鉀15~20kg,硫酸鋅2~3kg或玉米專用肥80kg。有機肥、化肥混合后均勻撒在地表,結合深耕一次施入土壤。
3.土壤處理:每畝用1.5kg辛硫磷顆粒劑防治地下害蟲;起壟后用50%乙草胺乳油100g兌水50kg地面噴施防治雜草。
4.選用良種:選擇株型緊湊、抗病性強、適應性廣、品質優良、增產潛力大的雜交玉米品種。選用鄭單958、陜單609早熟品種。
(二)適期播種
1.時間:當地表5cm地溫穩定為玉米適宜播期,一般在4月20日~5月1日播種。
2.播種:采用玉米穴播器將種子破膜穴播在壟溝內,每穴下籽2~3粒,播深5cm,播量3kg,播種后防止吊苗、粉籽,并用干細砂土封嚴播種孔。
3.田間管理:苗期管理(出苗~拔節):破土引苗:玉米播種遇雨后覆土容易形成一個板結的蘑菇帽,導致幼苗難以山土,應及時破土引苗。查苗補苗:發現缺苗斷壟在缺苗相鄰處留雙苗補苗,不再進行補苗移栽。間苗、定苗:出苗后3葉1心時,開始除去病、弱、雜苗即可定苗,保留生長整齊一致的壯苗。中期管理(拔節~抽雄):玉米大喇叭口期,即10~12片葉時,追施壯稈攻穗肥,一般每畝追施尿素15~20kg。用玉米點播器或追肥槍從兩株距間打孔,深施或將肥料溶解在150~200kg水中,制成液體肥,用壺每孔內澆灌50mL左右。
三、未來發展趨勢
地膜玉米雙壟溝種植技術推廣應用前景地膜玉米雙壟溝是在地膜玉米穴播基上改進的又一新型種植技術。隨著這項技術的逐漸完善和應用普及,越來越多的群眾認識并接受了地膜玉米雙壟溝種植技術,群眾的種植積極性不斷提高,這為該項技術的推廣奠定了群眾基礎。地膜玉米雙壟溝種植技術通過集雨增墑和抑制土壤水分蒸發兩個方面實現了旱作農業區降水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農業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推廣應用該項技術較常規地膜穴播抗旱性明顯增強,增產效益十分顯著。因此,該項技術在旱作農業區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應把這一種植技術作為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改變窮困面貌的一項有效措施來抓,以促進旱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今后,要進一步通過旱地地膜玉米雙壟溝種植機械的研發及其施肥技術、精量播種技術、集雨節水技術等的組裝集成和配套應用,不斷地提高這項技術的實用性與操作性,使這項種植技術為旱作農業區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恩科,張冬梅,李海金,等.早熟區旱地玉米“一增二早三改”高產綜合栽培技術[J].山西農業科學,2009(4):85-86.
[2]路新林.旱地玉米雙壟溝覆膜集流增墑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07(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