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平
摘 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為提高行政服務效率和質量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各地在“放管服”思想的指導下積極進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但是還存在著行政審批工作人員思想認識不高、行政審批重視數量而忽視質量、監(jiān)管不到位、政府部門之間協同對接不順暢等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提高行政審批工作人員綜合素質、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監(jiān)管體系、建立行政審批協作系統等對策建議,以期為當前地方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供一點思路。
關鍵詞:“放管服”;地方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一、 “放管服”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內涵及關系
(一)“放管服”改革的內涵
“放管服”的概念在2015年5月12日被首次提出,以后每年李克強總理都會通過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對“放管服”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為進一步提高政府效能而不斷推進“放管服”改革向縱深發(fā)展。“放”就是“簡政放權”。是指厘清各部門的行政權力,消減重復設置和沒有法律依據的行政權力,下放方便群眾辦事和基層政府管理的行政權力。“管”就是公正監(jiān)管,是指政府部門利用新技術新體制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方式,加強監(jiān)管職責。“服”就是高效服務,是指政府要轉變職能,減少對市場的干預,盡量減少市場主體的行政審批行為,通過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和優(yōu)化審批服務流程提供人性化的高效審批服務,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加便利的發(fā)展環(huán)境。“放”基礎,“管”是手段,“服”是目的,這三個方面要協同推進,不能顧此失彼,也只有這樣,“放管服”改革才能深入而穩(wěn)步推進,才能最終達到為群眾生活及辦事增便利的目的。
(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內涵
行政審批是政府為克服市場缺陷對經濟社會事務所采取的干預、調控和管理舉措。由于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巨大影響,行政審批已經在許多行政管理領域被廣泛的運用,作為國家管理行政事務的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對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并且作為WTO的成員國,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突出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因此必須對行政審批制度進行深入改革。國務院于2001年9月成立行政審批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啟動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就是政府為了提高為群眾辦事的效率、進一步激發(fā)社會和市場活力而對自身的權力和行為進行治理和規(guī)范的重要手段。主要從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優(yōu)化行政審批流程、放松并規(guī)范事中事后監(jiān)管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的給企業(yè)和市場提供一個自由寬松的發(fā)展空間。
(三)“放管服”改革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關系
“放管服”改革是政府推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自身職能的關鍵舉措,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政府推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自身職能的重要突破口,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手段,要以“放管服”為指導思想持續(xù)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二、地方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
雖然各地區(qū)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踐中取得了規(guī)模性的成果,但還存在著行政審批工作人員業(yè)務能力不高、行政審批重視數量而忽視質量、監(jiān)管不到位、政府部門之間協同對接不順暢等方面的問題,目前這些問題也成為了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不利因素,需要給予重視并加以解決。
(一) 行政審批工作人員業(yè)務能力有待提高
一方面,一些行政審批部門的工作人員不愿放棄根深蒂固的“管家”思想,缺少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視不夠、認識不到位、支持不力。另一方面,有些工作人員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后的新業(yè)務的相關事項內容、流程不熟悉,不能提供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行政審批服務,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業(yè)務能力。
(二)行政審批重視數量而忽視質量
由于中央政府對行政審批數量的減少有著硬性的要求,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任務,一些審批事項確實下放了,但對關系到其關鍵利益的審批事項仍有保留,改下放的不予下放,有些地方只是下放一些基本沒有人申請的“僵尸項目”,還有一些審批事項并不是真正去除了,而是整合到了其它一些審批事項里,另外還有一些審批事項表面上取消了,而實際上被改為了行政備案、確認事項,仍然需要進行審批操作。這些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完成任務的做法使行政審批事項在名目和數量上“變少”了,但是實際上糊弄了上級和群眾,如同在和上級和群眾玩“數字游戲”。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一些被取消的項目以前置評估的形式出現,審批部門受理前需要中介機構提供評估、鑒定、認證及檢測等一些前置評估審批事項,而對這些中介機構由于缺乏規(guī)范和管理,常常存在著態(tài)度差、耗時長、收費貴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影響了行政審批改革的質量。
(三)監(jiān)管不到位
盡管中央政府多次強調在取消和下放權力的同時要加強事中事后監(jiān)管,但是還普遍存在著“重審批、輕監(jiān)管”的問題.一些部門還沒有轉變觀念,習慣于以批代管、只批不管,在很多地方還存在著批管脫節(jié)或該管不管的問題,沒有貫徹落實“誰審批、誰監(jiān)管,誰主管、誰監(jiān)管”的要求。此外,各部門之間的監(jiān)管職責權限還不清晰,也沒有相對應的政策或法律法規(guī)進行界定,推諉扯皮和逃避責任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在一些行業(yè)出現監(jiān)管缺位現象,導致失序運營、管理失控的狀況經常出現。同時需要拓寬工作思路,探索監(jiān)管方式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和完善監(jiān)管的制度機制。
(四)政府部門之間協同對接不順暢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需要政府各個部門之間建立合作與協調機制,既需要機構的重建重組,更需要轉變政府職能和政府管理方式以及審批流程的重構。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由于各部門之間存在“利益壁壘”,一些部門的審批權下放了,但其它部門相關聯的審批權卻沒有同步下放,導致企業(yè)的經營管理自主權無法實現;另一方面,各部門之間存在“信息壁壘”,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和信息共享,只在其本部門內部進行研究和實施分權,相互之間未能建立真正的協作關系,加上對部門利益的考慮,這就容易造成對某些“可獲利”事項的多重管理以及某些“無利可圖”事項的監(jiān)管缺失,比如在辦理涉及到多部門的行政審批時,就會出現多頭為政,導致企業(yè)或個人在不同部門之間來回奔波,行政審批效率反而得不到提高。
三、推動“放管服”視角下地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路徑
(一) 提高行政審批工作人員綜合素質
一是通過對黨的理論和重大政策精神的學習,提高行政審批工作人員的思想認識和理論水平。二是以市委黨校為教育主陣地,對行政審批工作人員進行以互聯網應用、績效管理、服務禮儀等為內容的專項培訓,提高行政審批工作人員的業(yè)務能力和水平。并選派部分人員到先進地區(qū)學習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先進經驗。
(二)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首先,進一步優(yōu)化行政審批服務流程,加大對審批服務流程的精簡重構、再造優(yōu)化管理。要針對審批服務效率低的問題開展專項整改,弄清楚哪些權力可以下放給社會和市場,哪些權力必須要保留,哪些審批環(huán)節(jié)可以合并,哪些是可以省略的,對審批環(huán)節(jié)重新進行規(guī)劃設置,從而提高行政審批效率。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減流程、減材料,通過實現“一號一窗一網”的目標,提高綜合辦理的質量和效率。
其次,進一步提升行政審批服務標準化水平,“以標準化促進行政審批規(guī)范化”,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標準決定質量,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行政審批服務的標準化,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服務的效率。行政審批服務的標準化包括對服務環(huán)境、服務效率、服務禮儀等制定具體標準,以此規(guī)范審批人員的行為,讓辦事群眾充分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三) 完善事中事后監(jiān)管體系
按照“誰審批、誰監(jiān)管,誰主管、誰監(jiān)管”的原則,出臺相關政策將監(jiān)管責任落實到各個部門。要讓各部門工作人員認識到監(jiān)管工作的重要性,轉變以審批代替監(jiān)管的思想觀念。建立績效評估機制,采取一系列的激勵措施,充分調動工作人員對監(jiān)管工作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監(jiān)管工作,同時對監(jiān)管不到位出現紕漏的部門和個人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
要按照“雙隨機、一公開”的要求開展監(jiān)管工作。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要通過大數據技術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手段,加快構建信息信用共享的電子監(jiān)察平臺,利用電子監(jiān)察平臺的實時數據形成動態(tài)性、系統性的監(jiān)管機制,對違反政府政策、法律法規(guī)的企業(yè)主體進行懲戒,提高違法成本。
(四)建立行政審批協作系統
要實現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目標必須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在單獨某個部門或者多個部門缺乏合作的情況下是難以實現的,因此要堅決打通政府各部門間的“利益壁壘”,培養(yǎng)各個部門工作人員的協同配合思維,通過統一的改革規(guī)劃厘清交叉部門、上下級之間的權力界定,明確主辦部門和協辦部門具體職責,并建立有效的主辦協辦機制,盡量讓審批環(huán)節(jié)僅僅在部門間運轉,確保服務對象只進一扇門,避免在多個部門之間奔波。同時要打通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建立互聯互通、統一高效、安全穩(wěn)定的數據資源系統,形成橫跨各部門的信息網絡體系,改變以往基本信息的碎片化管理狀態(tài),實現信息跨部門跨層級交流共享。
[參考文獻]
[1]冉敏.國外政府績效管理法制化研究述評——以美澳日韓四國為例[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6, 18(1):88-95.
[2]沈榮華.十八大以來我國“放管服”改革的成效、特點與走向[J].行政管理改革, 2017,9(9):10-14.
[3]孫彩紅.地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困境與推進路徑[J].政治學研究, 2017(6):81-90.
[4]宋林霖,何成祥.大數據技術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的應用分析[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8(1):72-80.
[5]毛壽龍, 劉茜. 政府“放管服”改革及其“獲得感”的秩序維度[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8(1):99-107.
本文屬2019年菏澤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菏澤市委黨校,山東 菏澤 2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