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紅
摘 要: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描寫的翻譯規范研究為傳統的規定的翻譯規范研究注入了一股新鮮力量。本文介紹了其代表人物Toury、Hermans、Chesterman和Nord的翻譯規范理論,并闡述了描寫的翻譯規范理論的意義。
關鍵詞:描寫的翻譯規范;Toury;Hermans;Chesterman;Nord
1. 引言
規范是群體中個體自覺遵循的行為模式,以群體共同期待和接受為基礎。翻譯規范研究經歷了從傳統語言學到篇章語言學,再到社會學的研究視角轉變,其研究性質從規定性走向了描寫性。傳統語言學和篇章語言學研究核心是尋求原語文本和目標語文本之間的對等,是規定性的。而翻譯是涉及復雜社會文化因素的語境化跨文化交際活動,無法固定在理想的規范系統之中。因此學者們轉而研究譯本產生的文化背景、譯本對目標語文化中的文學及文化規范產生的影響,于是描寫翻譯理論應運而生。
2. 描寫的翻譯規范理論
描寫的翻譯規范研究跳出了詞句和文本的圈子,是宏觀的翻譯研究,它通過譯本分析,對譯者所遵循的規范進行描述性研究,其研究方法是實證的、觀察與分析的,其任務是通過對翻譯規范的重構,解釋和說明經驗世界中出現的與翻譯和翻譯作品相關的現象,建立普遍原則以解釋和預測這些現象。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有Toury、Hermans、Chesterman和 Nord等。
2.1 Toury的翻譯規范理論
Toury是系統進行翻譯規范研究的第一人(仝亞輝,2009)。他認為翻譯是一種社會行為,翻譯規范是內在化了的規則,體現社會價值觀對行為的制約。翻譯規范是譯者在不同語言、文化、篇章傳統規范之間取舍的產物(Toury, 1995:57)。他提出了3種翻譯規范: 預備規范、初始規范和操作規范 (Toury,1995)。
Toury希望通過對翻譯規范認識的積累,系統地陳述可能的翻譯方式,得出翻譯的普遍規律。他把翻譯規范的研究置于目標語文化系統下,其理論既是描述性的,又以目標語為指向。雖有學者批評其研究忽略了意識形態和政治因素,保留了“對等”觀念,但Toury的翻譯規范研究及其描述性研究方法對翻譯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
2.2 Hermans的翻譯規范理論
Hermans發展了Toury的規范理論,他把翻譯活動視為一種交易行為,譯者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其行為受到一定規范的制約,并與其他代理人協調以實現交易行為,這體現了諸多規范對譯者的操縱(Hermans,1999:81)。Hermans的翻譯規范側重整個翻譯活動,包括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等內容,而不僅限于文本。他的規范研究的重點是參與翻譯過程的社會代理人,而非源語文本與目的語文本之間的關系。
Hermans認為翻譯規范研究的任務之一是確認并解釋那些支配譯者選擇和決策的規范,以及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群體中支配翻譯活動的特定領域的規范體系。Hermans根據規范理論,提出了研究翻譯規范的四種方法。他對翻譯規范論的貢獻在于系統分析了規范的規定性,且由規范概念推導出拋棄對等概念的合理性。
2.3 Chesterman的翻譯規范理論
Chesterman受Toury理論影響,但更注重起始規范和操作規范。他借用了社會生理學中的“meme”一詞,構建了自己的翻譯規范理論。他認為翻譯中的“meme”指翻譯理論和觀念,會影響譯者的思維方式和翻譯。一旦某種翻譯理念因子占據了主導地位,即變成翻譯規范(Chesterman,1997)。
Chesterman把規范劃分為期待規范和專業規范。期待規范指目標語和社會對譯者的期待,其會受到目標語文化中的翻譯傳統、文本類型形式及經濟、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制約。專業規范制約著翻譯過程中可接受的方法和策略。Chesterman的翻譯規范論更多地關注規范與翻譯活動本身的關系。
2.4 Nord的翻譯規范理論
Nord提出了規范包括結構性規范和調整性規范兩種。結構性規范決定了某一特定文化所接受的對翻譯的界定。這些界定構成了“翻譯使用者對實際翻譯文本的期待”(Nord 1991)。調節性規范是支配文本層次之下、處理翻譯具體問題普遍接受的形式。Nord的成規理論雖嫌簡略,其涵蓋范圍要寬泛得多。
Nord的翻譯規范研究側重于考察翻譯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譯者如何對文本進行具體操作。她的翻譯原則可以歸納為:功能加忠誠原則(Nord,2004)。Nord要求譯者對原文作者忠誠,協調譯文目的與作者意圖。Nord注重的是譯者對原作者、翻譯活動發起人以及譯文讀者的忠誠,而忽略了譯者對其他翻譯活動參與者負有的責任,同時還有各個翻譯活動參與者彼此之間的關系,因此她的規范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描寫的翻譯規范的意義
描寫的翻譯規范研究把翻譯規范放到政治、意識形態、經濟、文化中去研究。相對于規定的翻譯規范,其最大的特點是其寬容性。它關心的不是直譯意譯,而是翻譯語境化。規定的翻譯規范理論試圖找到理想的模板和范式,過分關注于語言結構和文本、翻譯技巧。描寫的翻譯規范研究將翻譯的規范研究從文本擴展到社會文化、意識形態領域對譯本的影響,卻不脫離文本。它肯定了譯者的主體作用,以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實際選擇為重點研究對象而進行經驗式考察,使等值問題淡出人們的視野。
4. 結語
傳統的規定的翻譯規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并約束著譯者的翻譯實踐,對提高譯者翻譯水平有一定的益處。但它對翻譯實踐及翻譯研究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也顯而易見。而描寫的翻譯規范把規范研究帶入了新視野,擴大了研究范圍,有著重要意義。對翻譯規范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和借鑒,有利于開拓翻譯研究更廣闊的空間,促進翻譯理論研究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歷曉寒,肖成笑.英語翻譯教學主體交往體系的構建與中華文化外譯[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4):218-219.
[2]楊蔚.信息化時代翻譯課程的體系優化及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1):142-143.
[3]王贇,張政.翻譯研究新路徑:數字人文新釋[J].外語教學,2020,41(02):81-86.
[4]王鎖栓.翻譯規范軌跡的發展及其價值的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4(04):160-162.
[5]余靜.求同,還是求異?——描寫翻譯研究與后殖民翻譯研究之爭[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37(06):55-64.
[6] 仝亞輝.西方翻譯規范研究特點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09(1):84.
(作者單位:淮南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南 23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