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斌
摘 要:依據本體論思想,翻譯本體是一個包含原文作者、譯者、讀者等方面的復合整體,對翻譯本體的研究應注重翻譯自身的內在規律,尤其是語言的認知轉換機制。本文試圖以概念整合論為基石,把翻譯的本體具體化為“三個世界”原型,把翻譯的過程分解為識解、翻譯、再創三個階段,翻譯的實質就是三個世界原型的映射與整合,譯文則是解構、再創的產物。
關鍵詞:翻譯本體;認知框架; 三個世界;概念整合
一、 “翻譯本體”研究概述
對于“翻譯是什么”的問題,翻譯家們從語言學、文化學、社會學、文藝學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剖析。在西方,以德里達、??绿岢龅慕鈽嬛髁x(deconstructivism)思想為代表,突破了單純的語言層面,認為譯者就是創造者,翻譯的本質為解構、再創。繼而,認知發展領域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認為翻譯活動是主、客體間相互規定和相互作用的雙向建構活動。
國內譯界的研究也隨著西方譯界研究的發展趨勢,從結構主義走向解構主義,繼而建構主義。自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起,國內學者紛紛撰文對翻譯的本體研究發表見解,如呂?。?004)認為語言研究才是翻譯研究的本體;蔡新樂(2005)從翻譯與人的辯證關系入手,指出翻譯的本體是對“存在”的模仿;謝天振(2008)指出翻譯本體是一種語言轉換的過程;楊炳鈞(2010)從原型論視角來探討原作現實原型與譯作現實原型之間的對應;黃振定、王鳳蘭(2011)等指出翻譯的本體只能是語言,而非文化。
依據本體論思想,翻譯本體應是一個包含原文作者、譯者、讀者、原文、譯文等各個方面的復合型整體,對翻譯本體的研究應注重翻譯自身的內在規律,尤其是語言的認知轉換機制。本文試圖以認知科學中的概念整合論為基石,把翻譯的本體具體化為“三個世界”原型(即原作者世界、譯者世界、讀者世界),翻譯實質則是三個世界原型的映射與整合,既能充分體現翻譯本體的語言屬性和認知屬性,又能使翻譯各要素之間的辯證關系得到清楚呈現。
二、 概念整合理論及其網絡運作模式
1. ?概念整合的內涵
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簡稱CBT)是在Fauconnier和Turner(1985)提出的心理空間理論(Mental Theory)基礎上發展而來,它是一個動態的思維后臺認知系統,最基本的CIN模式由四個空間構成:兩個輸入空間(Input space I, Input space II),一個類空間(Generic space),一個合成空間(Blended space)。兩個輸入空間的共有結構會被投射到類空間里,同時,兩個輸入空間的不同成分會通過映射、匹配整合到合成空間,合成空間內的最佳關聯成分會形成新創結構(emergent structure),該結構則是最終的語言表現形式(如圖1)。 概念整合過程就是在這樣一個網絡模式中通過激活相關圖式背景、認知框架,而后進行映射、整合而得以進行的。
2. CIN網絡運作方式
Fauconnier(1998)提出概念整合網絡運作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組合(composition),即將不同輸入空間的內容進行映射并形成一系列新的關系。二是完善(completion),主體會運用認知圖式、概念模式及相關背景知識對映射到新空間的關系進行匹配和完善,并激活其它相關系列概念圖式。三是擴展(elaboration),主體運用自身的認識能力、文化感知力對合成空間中的新創結構進行無限的拓展。
同時,Fauconnier也提出了一系列“優先原則”來促進整合運作的有效進行。其中包括合成原則(空間內所有成分都能作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操作),構造原則(映射產生的新成分與對應物之間具有最佳關聯性),網絡原則(所有的空間都保持著網絡關系),解包原則(認知主體能夠對空間關系進行解構、調整、重組,并推斷出其它結構),理據原則(賦予新創結構某種意義、重要性等)在這些優先性原則中,解包原則、理據原則是尤為核心的,因為它們直接體現了概念認知過程中的解構與重構關系,也能從根本上反映翻譯過程的實質。
三、 翻譯本體的認知構式:“三個世界”的映射與整合
根據概念整合網絡,翻譯活動是激活原文認知概念空間,由譯者進行相應的認知加工,與原文認知空間發生映射和整合,最終形成一個與原文認知框架具有最佳關聯的新創認知結構。我們將翻譯要素整合為三個空間:原文符號空間、譯者認知空間、讀者認知空間,三個空間的映射活動會形成翻譯的三大階段。
1. 譯者認知框架的激活——識解階段
當譯者理解原文的時候,原文文本符號會直接激活儲存在譯者大腦中的相關概念框架,促使譯者馬上對原文符號進行解碼。但由于原文本思想內容受到源于文化影響,其表現出來的外部框架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約束性,所以,譯者在識解階段對原文符號的解碼必須基于原作者的認知世界,對自身的圖式概念進行優先性篩選,那些與原作相符的概念會自動投射到類屬空間,而那些與原作內容暫時不能最佳關聯的概念會通過組合的方式投射形成一個可能世界,即譯者以自身的圖式框架去識解原文符號空間的產物,這也是原文與譯文建立語義對等的過程。
2. 不同認知世界的映射與整合——翻譯階段
經歷了第一階段的原文符號識解和語義對等,第二階段則是要建立不同認識世界之間的聯系,是一種心理框架、概念圖式的對等關系?!坝捎谖谋局皇亲髡咝嫩E的一張非常疏略的草圖,因而,任何文本都不可能完整的,所謂完整的文本,只是就其形式而言”(劉宓慶,2001)。從該層意義上說,譯者在翻譯階段必須分別體驗源語文化、譯語文化,并對原文信息進行解構、完善、擴展,形成與譯語文化認知模型相關聯的結構,即初始譯文。換言之,該階段是譯者運用自身的認識能力將原文作者的心跡圖補充完整的過程,力圖成為原文作者的最佳闡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