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內”“外”表達:桂林龍脊梯田景區鄉愁意識的建構與重塑

2020-06-15 06:34:58林倩倩趙巧艷
廣西民族研究 2020年2期
關鍵詞:表達

林倩倩 趙巧艷

【摘 要】桂林龍脊梯田的農耕文明和鄉土文化是自然景觀與鄉愁旅游資源的綜合體,承載著景區的歷史記憶,是延續和傳承龍脊梯田景區鄉愁文化的重要表征。留住鄉愁文化對于傳承當地的歷史文化、重塑鄉愁記憶和樹立鄉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村民作為龍脊梯田景區鄉愁旅游感知的內部視野,與作為外部視角的政府、游客和媒體有著不一樣的建構策略,在深描各行動者如何“留住”與“重塑”鄉愁的基礎上,提出活化社會記憶、激發集體記憶、凝聚情感記憶和賦能媒介記憶的鄉愁旅游發展路徑,旨在強化鄉愁旅游主體地位、增強鄉愁文化認同、搭建鄉愁情感紐帶和創新鄉愁文化感知。

【關鍵詞】“內”“外”表達;龍脊梯田;鄉愁意識

【作 者】林倩倩,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廣西南寧,530299;趙巧艷,博士,山西財經大學文化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太原,030006。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0)02-0065-007

一、問題的提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等一系列發展理念的提出,為鄉愁旅游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在“留住鄉愁”基礎上共建生態宜居環境,筑牢地域文化根基,延續地方文化脈絡,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文明鄉村風尚,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地方發展的關鍵。[1]鄉愁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既是鄉土文化的一種傳承創新,也是振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對于有效防止鄉土社會凋敝、傳統文化衰落、鄉愁記憶消解等問題具有重要作用。[2]對于龍脊梯田景區來說,隨著可進入性的提高、開放程度的提升,現代性正以不同的形式沖擊著過去以鄉土文化為主要特征的龍脊社會,使其面臨著鄉土文化的轉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鄉愁”作為應對現代性的一劑良藥,具有文化依戀、文化啟迪和文化認同的意義。[3]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里,鄉愁更多的是指遠離家鄉的游子對熟悉家園的思念之情;新語境下,鄉愁特指鄉土社會轉型背景下,人們對鄉土情理、鄉土民俗、鄉土文化的記憶和想象,是歷史記憶與現實生活相互作用的結果。[4]在全球化背景下,隨著熟悉場景的不斷更替和逐步消失,以及傳統生活方式的模糊和遠去[5],鄉愁不僅是個人的鄉愁,還是群體的鄉愁,更是民族的鄉愁[6]。這與強調地方依戀和地方認同的地方感不同[7],鄉愁更強調情感記憶與生活經驗,包含諸如地域依戀、童年記憶、鄉土記憶等多重情愫,是面對鄉村衰落的一種評價和情感表達[8],是聯結地方與情感的重要紐帶。具體到鄉愁旅游,主要在于恢復鄉土社會的主體性,激活地方文化基因,強化鄉愁文化記憶,加深地方文化認知。對龍脊梯田景區來說,本文旨在探討鄉愁是什么以及村民、游客、政府和媒體是如何凝視鄉愁文化的問題,通過“內”“外”視角的解讀,為鄉愁旅游發展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借鑒。

二、田野點概況

(一)田野點基本情況

龍脊梯田位于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平安村龍脊山,廣義的龍脊梯田稱龍勝梯田,狹義則指龍脊梯田,有“世界梯田原鄉”之美譽。景區占地面積70.1平方公里,連片耕地面積近11000余畝,其中最核心的梯田為金坑紅瑤梯田和平安壯寨梯田,始建于秦漢完工于明清,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壯族、瑤族兩個世居少數民族。農業文明的發展,使人們與土地產生了濃厚的情感,當地居民憑借刀耕火種,將林草從生的山坡改造成“小山如螺,大山如塔”的梯田景觀,先后獲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和“中國研學旅游目的地”等榮譽稱號。不僅如此,在歷史積淀中形成了以宗教、舞蹈、音樂、服飾、民居、節慶、婚俗、飲食等為代表的民族傳統文化,其鄉愁文化旅游資源既植根于鄉土,塑造著村民的集體認同,又為人們提供了鄉愁文化圖景,奠定了鄉愁文化旅游發展的基礎,對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田野點的鄉愁旅游實踐

鄉愁旅游是“留住鄉愁”的一種有效途徑。一方面,龍脊梯田旅游已經成為龍勝縣的支柱性產業,2019年全年,龍脊梯田共接待游客1.38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874.25億元,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旅游發展在凸顯自然景觀特色的同時,也促進了民族文化特色、鄉愁文化記憶和鄉土文化因子的活化,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為龍脊梯田贏得了“大美龍脊·風情勝地”“天下梯田·風情龍勝”“龍勝美如畫·梯田絕天下”“世界梯田奇觀”“地表最美曲線”等享譽中外的地方形象。這種差異性的旅游吸引力不僅承載著地方文化內涵、村民集體記憶和地方文化認同[9],更為重要的是,異質性的鄉愁旅游形象,不僅緩解了全球同質化對地方性的解構[10]40,還引發了越來越多游客的興趣。但是,事物總有兩面性,發展的同時,可能也意味著傳統的改變。如在旅游發展之初,無論壯族還是瑤族,其民居形式都是木構干欄,而不是現在磚混結構和仿干欄式建筑。旅游開發之后,引發了多重力量參與到旅游產業中,“內”“外”力量的相互作用,共同表征著龍脊梯田景區的地方性和鄉愁意識。無論現在的龍脊梯田景區與傳統上的龍脊梯田是否存在差異,但是其所表達的鄉愁文化與地方形象卻為景區贏得了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對“重塑鄉愁”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既決定著鄉愁旅游實踐的總體方向,又左右著村民的鄉愁意識建構和鄉愁記憶塑造。

1.村民。鄉愁旅游的形塑,需要當地村民從心底里認同,并愿意主動參與其中才有成效。過去,由于坐落于大山深處受地理條件的限制,龍脊梯田和其他許多村落一樣鮮為人知,正是旅游開發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知名度的提升,尤其是梯田觀光區與民族節慶體驗區,使龍脊梯田景區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現在龍脊梯田是承載鄉愁文化的旅游示范園,也是龍勝的一張亮麗名片,成為無數游客寄托鄉愁與體驗鄉愁的理想勝地。以黃洛瑤寨為例,400多位紅瑤原住民中,有180多名婦女留長發,平均長度達1.4米,最長的逾2.1米,成為該村特色鮮明的文化,并于2002年榮獲“上海吉斯尼長發之最”的稱號,被譽為“天下第一長發村”。而且其保留至今的洗發護發傳統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很多婦女都表示,愿意將這種傳統傳給下一代。

PXH:我現在已經70多歲了,但是對家鄉留長發的傳統習俗始終放心不下啊。

PML:小的時候聽奶奶說,頭發越長就代表著越長壽和越富貴,所以我的頭發留了40多年,只剪過一次,在18歲舉辦成年禮的時候。

PJH:我的媳婦是外地人,嫁過來的時候是短發,在我的勸導下也開始留長發了。

PMF:洗發護發的配方一般都是家族傳承,年輕人都出去了,他們都用買來的洗發精,方便嘛,我們還是要跟著老人家多學點,否則以后沒人學就失傳了。

PCY:我兒子和女兒都在桂林市定居了,我去過幾次,適應不了城市的生活,洗個頭發都不方便,還是家鄉好啊,到河里想怎么洗就怎么洗。

由此可見,地方文化構成了村民的集體記憶,部分瑤族村民已經開始意識到保護鄉愁文化基因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主動保留和傳承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和養發秘方[11],這正是鄉愁文化的一種積極表達。不過,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龍脊梯田景區也在不斷現代化,大量涌入的外地人和不斷外出的年輕人,使得景區的商品化、同質化、老齡化、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缺乏內生動力,目前而言,主要靠老人來維續鄉土文化和鄉愁意識。

如今被贊譽為“千龍上龍脊”的梯田景觀與獨具地域特色的鄉土文化已被打造成龍脊文化長廊,構成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愁旅游路線,進一步提升了龍脊梯田景區的品牌效應。在吸引越來越多游客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村民的自豪感、認同感和自信心。

不可否認的是,村民對生活于此的梯田景觀與鄉愁意識的形成絕非一時靈感,而是多年來旅游發展的結果。一方面,龍脊梯田景區的鄉愁旅游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包括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而將鄉愁文化嵌入旅游的發展路徑確實也讓村民獲益匪淺,如壯族的傳統手工藝品繡球作為壯族鄉愁文化的象征符號之一,每年可為村里創造30萬元左右的利潤。隨著鄉愁文化產品逐漸取代其他農副產品而成為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以來,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日益加深,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為集體的鄉愁記憶,亦也成為村民建構鄉愁意識的前提條件和潛在基礎。另一方面,龍脊梯田景區的廣泛宣傳,引發了攝影師、媒體記者、專家學者等群體的持續關注,使更多的人開始“凝視”龍脊梯田景區。而各類媒介對龍脊梯田景區的關注和報道,也為人們提供了愈益詳盡、生動、形象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這些信息又進一步被有計劃出游的社會群體所關注,轉化為人們心中對龍脊梯田景區的想象與憧憬,使潛在旅客轉化為真實旅客。

2.游客。對于游客而言,鄉愁旅游能否引起自己的關注,并不是始于實際地點,而是通過網絡、媒體等各種媒介獲得相關信息,然后這些信息成為人們賦予地方想象和憧憬的原始素材,從而構擬出一幅充滿期待、意識和偏好的鄉愁圖景,并按圖索驥地去尋找與自己內心期許相一致的現實對應物。在各大媒體的宣傳里,龍脊梯田景區坐落于群山峻嶺的梯田美景之中,古老的農耕文明、絢麗的民族服飾、精美的手工藝品,都為游客勾畫出一幅宛如人間仙境的美好畫卷,符合游客對地方鄉愁文化的復合想象。一位游客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游客對龍脊梯田景區鄉愁文化符號的高度認可,正是建構和重塑村民鄉愁意識的外在動力。因為慕名而來的游客與村民建立了一種面對面的關系,如游客對干欄式民居的“凝視”引發了村民對干欄式建筑的重視。盡管村民也想住上像城里人一樣的磚混房子,但因為游客喜愛干欄式建筑,所以必須保留干欄式民居風格。但是,另一方面,游客對純粹的干欄式建筑也不買賬,因為舒適度和方便程度不是他們想要的。因此,在雙向“凝視”下,龍脊梯田景區的民宿/民居建筑外觀上盡量保留了傳統文化元素,內部卻采用都市化風格。由此也可以看出,游客既需要鄉愁,也需要現代化的享受,用游客的話說,就是既要免費發呆,又要免費Wi-Fi。對村民而言,他們日益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必須營造融“傳統”與“現代”于一體的消費符號才能吸引游客從而增加經濟收益,這也使得村民開始重新認識日漸式微的鄉愁文化。越來越多的鄉愁文化符號被挖掘出來,融入到家庭旅館、傳統服飾、手工藝品、梯田耕作、民俗節慶當中,越來越多的村民亦主動講述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比方向游客介紹“六月六紅瑤曬衣節”背后的故事、瑤衣制作背后的造物文化等。

3.政府。隨著龍脊梯田景區知名度的不斷擴大,地方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鄉愁文化旅游發展的主導,包括各種政策傾斜、資金扶持和技術指導,指出鄉愁文化才是龍脊梯田景區發展的“根”,在文化振興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意識到本地村民外流對地方發展的不利影響時,政府開始鼓勵村民積極開展各種民族節慶活動,既希望“入鄉”的游客能獲得沉浸式旅游體驗,也期盼“離鄉”的村民重新與地方建立情感聯系,找回曾經熟悉的社會文化關聯。政府的持續投入與扶持帶來了一系列的正向效應,2015年龍脊梯田景區進入中國最佳目的地榜單前十,周邊區縣經常來龍脊梯田景區考察和學習,一些離鄉的年輕人也開始回村發展。正如金坑大寨民宿老板PPQ說:“過去我們村很窮,沒有燈,也不通路,出去都難,更別提有人來旅游了,從通路、通電、通水到通網絡,現在還通了公交車,這在過去都是不敢想的。”

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景區還以“公司+農戶”的形式開發全域旅游,既提高了村民的文化認同,保護了地方文化根脈,又延續了鄉愁文化脈絡,還引來了世界各地的游客。誠如金坑大寨村委主任PBY所言:“過去來龍脊梯田旅游的人僅幾千人,2019年達到1.38億人次,收入增加了,村民富裕了,從有名的貧困村開始奔小康了。”

4.媒體。信息化是這個時代的符號,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使知識、技術、理念的即時傳播成為可能。龍脊梯田景區借助電視、媒體、網絡、廣告、影視等“多位一體”的宣傳模式,突出景區的歷史脈絡、文化淵源、民族文化與民俗風情,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通過各種媒介獲得各種信息。如今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輸入“龍脊梯田”,便能檢索出大量的旅游攻略、景區圖片、旅游視頻和游客筆記等相關信息。“三月三”龍脊梯田文化節和“六月六”紅瑤曬衣節等旅游品牌在大眾媒體的宣傳下,已經成為全縣各族人民共同參與的盛宴,吸引了各大媒體前來報道,在獲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三、桂林龍脊梯田景區鄉愁旅游感知的內外差異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鄉愁旅游目的地成為生活在“陌生社會”的都市人尋覓鄉愁的理想勝地。桂林龍脊梯田景區那些保存完整的鄉愁文化景觀與豐富的民族文化,更是受到游客、媒體、學者等的青睞,也因之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當然,當傳統的農業生產空間轉變為鄉愁旅游場域時,必然帶來多元利益主體之間的互動,而不同文化主體在解讀鄉愁文化與建構鄉愁感知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一)鄉愁需求的認知差異

在鄉愁認知過程中,村民與游客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主要取決于對何為鄉愁的理解。一方面,在村民眼中,昔日的鄉音、鄉風、鄉情等鄉愁符號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普及而逐漸式微,是游客的到來使得他們重拾對于自身文化魅力的自覺,開始懷念曾經熟悉的生活場景,重新產生對鄉土社會的依戀之情,鄉愁文化在村民的重視和關注下重新煥發活力。另一方面,游客自身所攜帶的異域文化也逐漸移植到龍脊梯田景區來,在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中,村民漸漸學習和模仿,使本土文化不斷處于解構和消解之中。調研中有村民講述:“過去,我們的房子都是用木頭建兩層的,第一層用來養豬、養牛、養雞;第二層才是人住的,平時吃飯、做飯、睡覺和招待客人都在這一層。現在村里搞旅游了,日子也越來越好,一些先富起來的人就開始建新房,從外面看是木頭的,但是內部結構卻是現代化的,功能也和我們以前的不一樣了。為了方便游客,一樓是飯店,二樓是旅館。現在很多人都做旅游了,養豬、養牛的人越來越少。”平安壯寨一位村民也表示,在旅游中營造過去生活的場景成為龍脊梯田景區發展鄉愁旅游的一種方式,但在與不同游客對龍脊梯田景區鄉愁符號的凝視與消費中,他們不僅恢復了越來越多的鄉愁文化,也嵌入了愈益多樣的現代文化,如小洋樓、民宿、客棧、咖啡廳、索道等,為的是既滿足游客的鄉愁想象,也改善自我的居住生活條件。對于游客來說,厭倦了城市的喧囂,鄉愁旅游可以帶來一種“閾限”體驗,即離開常住地前往差異化和有意義的“異鄉”中,尋找內心構擬的鄉愁圖景以獲得身心體驗。換言之,游客的鄉愁旅游體驗在于追求一種身心放松和自我愉悅,雖然游客離開“故鄉”到“異鄉”的旅游行為本身就具有獵奇探新的特點,但只有那些真正具有“他鄉”特質的鄉愁符號才能帶來真正的愉悅體驗,而對均質化的鄉愁符號,尤其是現代化與商業化的鄉愁符號則表現出排斥的體驗情感,從而直接影響游客的重游和消費意愿。這可以從游客A與游客B的描述中看出,“我主要是帶老人和孩子來感受龍脊梯田的農耕文化,就想有個比較輕松又可以讓小孩子有所收獲的行程,而這次旅游體驗讓我感到非常值得:農家菜雖然很簡單,也沒有大魚大肉,只有土雞、臘肉、土雞蛋、青菜、油茶,但是原材料是當地的,味道也很美,坐著農家的小板凳,老人倍感親切;孩子在這里收獲也很大,茶余飯后還能跟著當地村民到田間撈田螺和抓泥鰍、采果子和摘青菜,這種舒服的狀態已經超出我的預期了,只可惜假期有限,不然真想長住這里了!”(游客A)。“我來到著名的網紅打卡點——金坑大寨,本來想體驗一下不同于城市的淳樸民風,無奈寨子開始變得有點商業化了,讓人有點失望。”(游客B)。可以發現,不僅本地村民與外來游客對龍脊梯田景區的鄉愁認知不一樣,而且不同的游客也表現出不一樣的鄉愁感知,既有期望自己能成為常駐客與當地村民共享鄉愁文化、梯田美景和鄉土民俗的高滿意度游客,也有覺得存在商業化不那么原生態和原真性的游客。

(二)鄉愁情感的表達差異

龍脊梯田景區在發展之前,農耕文化占絕對的主導地位[12],故村民對梯田有一種難以割舍的依戀之情,或者說梯田已然成為村民對農耕文化的一種情感寄托,將其視為鄉土文化與傳統農耕的標志,也是留住游客的最好手段。古壯寨家庭旅館老板LDZ說:“現在開旅館,沒有時間去種地了,但是梯田還是要保護好不能荒,有時忙不過來就請人代耕,能種一點是一點,總好過去買米開店,自己種的米也好吃些,游客也喜歡。”可見梯田不僅成為當地農耕文化的象征,而且還是村落的集體記憶、一種對家鄉對土地的情感表達。對地方政府和旅游企業而言,梯田不僅是傳統的農業生產空間,而且還是提高鄉愁旅游形象、擴大旅游知名度、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旅游生產空間。這從大寨一位村干部的講話中可以看出:“現在,只要發現梯田塌方,我們就會測量好,計算要多少工藝(工時)才能修復起來,經常都要去檢查的,這個田就是我們的命根子,有了這個田就能開發旅游業了。所以村民對梯田的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了。”對于游客而言,梯田景觀是最佳的觀賞空間,也是回歸鄉土、感受自然、體驗鄉愁的“理想家園”。部分游客對龍脊梯田的鄉愁旅游景觀、原汁原味的農耕場景、古香古色的建筑風格、濃郁醇厚的鄉土人情等異質生活方式表現出很高的認可度,一位游客不由自主地流露:“這里的景色真的太美了,每天早上推開窗戶就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氣,看到讓人心醉的梯田,真的不愿離開了!”

(三)鄉愁形象的建構差異

隨著龍脊梯田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政府、村民、企業、媒體等多重主體開始聚焦于龍脊梯田,盡管這些“內”“外”主體所代表的訴求并不一樣,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集體敘事的方式建構鄉愁旅游目的形象,引導游客對龍脊梯田景區鄉愁符號的空間想象,進而促進景區鄉愁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和旅游企業通過大眾傳媒、網絡文本等媒介向外界宣傳,引導潛在旅游者對龍脊梯田形成有關鄉愁旅游的想象。但是,在真實的鄉愁展示中,部分鄉愁符號建構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如龍脊鄉村記憶博物館,原本想集中推介龍脊的鄉愁文化,但是游客并不買賬,這種靜態的展覽并不被看好。當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網紅打卡與信息技術日益便捷的時代背景下,游客的旅游體驗常常是一種“集體的”凝視,很多游客出來旅游不僅是為了休閑放松,更是為了“打卡”,于是有打卡意義的符號才更符合旅游消費理念。為此,一些在抖音、快手等旅游短視頻、Ins、小紅書等網絡平臺串紅的“網紅打卡點”更容易引發游客的“凝視”,譬如平安壯寨和金坑大寨就是必“打”的網紅攝影觀景點;龍脊農家煙熏臘肉、竹筒飯、十八釀、竹筒雞是不容錯過的網紅美食;龍脊水酒、龍脊茶葉、龍脊辣椒、龍脊香糯是必買的網紅土特產;全景樓大酒店中餐廳、龍勝龍脊觀景樓餐廳、龍脊金坑野望味道、月亮灣餐館是必去的網紅餐廳。賦予“最好看”“最美味”“高顏值”“設計感”等符號意義的網紅打卡點,才是更多潛在旅游者和真實旅行者想要“到此一游”的旅游產品,成為龍脊梯田旅游的不二選擇和旅行意義。然后這些被消費的符號產品,又在人們的社交媒體中發揮著鄉愁旅游宣傳的作用,既滿足了自身的旅游消費心理,又在群體中獲得了身份認同,而這也激活了這些“網紅打卡點”在下一輪潛在旅游者中的傳播。一位正在體驗“九龍五虎”景觀的游客表示:“我是在小紅書上了解到這里是龍脊梯田的最佳拍攝點,所以我主要的目的是到這些網紅地點打卡,并通過社交平臺發布照片向朋友分享打卡經驗和推薦好玩好看的景點。”不過,雖然這些“網紅打卡點”在游客眼中意義非凡,但在村民看來不過是習以為常的鄉愁景觀符號。

四、桂林龍脊梯田景區鄉愁旅游開發的路徑選擇

(一)活化社會記憶,強化鄉愁主體地位

所謂社會記憶是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和想象,[13]1-132與個體記憶的歷史重現不同,是經由一定的媒介傳播和集體參與共同塑造的記憶,以強化人們的在場感和歸屬感。過去龍脊梯田景區是村民生產生活的場域,現在日益成為向游客展示傳統文化的舞臺,如十二道農活、灌水、插秧等梯田農耕;開耕節、曬衣節、盤王節等節慶活動;壯族竹鞋、蓑衣,瑤族繡衣、織衣、腰帶等傳統手工技藝。雖然這些地方文化的“舞臺化”重現,有些并非真實的生活場景,但是社會記憶的再現也促進了村落主體的內聚力,有助于增強他們的地方認同與文化認同。因此,在塑造地方感以提升旅游核心競爭力時,既需要某些舞臺化的真實,如開發一些參與性的鄉愁旅游項目以營造鄉愁氛圍,又需要保留某些真實的村落傳統空間,尤其是一些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文化空間,在吸引游客的凝視、消費和認同的同時,亦喚起村民的鄉愁意識和增強他們的鄉愁認同。

(二)激發集體記憶,增強鄉愁文化認同

記憶之所以能夠保持,是因為個體記憶是其所在社群的集體建構。[14]68-70龍脊梯田景區的文化根基源于傳統農耕背景下的鄉土社會,[15]6-50盡管全球化和現代化發展沖擊著地方文化,但是其仍以歷久不衰的文化固性嵌入于龍脊社會當中,形成一種彌足珍貴的集體記憶和獨特的地方文化基因,尤其是代表地方的鄉土風貌,傳統民居、宗廟祠堂等生活場景,以及自然生態景觀、歷史人文風貌、地方傳統風俗等,不僅為離鄉、返鄉的人建立鄉土聯系,還為景區樹立地方形象,為游客建立地方場域。因此,在開發過程中,要活化集體記憶,以全域旅游為導向,將一些凸顯民族文化特色與民族風情的鄉愁符號進行鄉土設計、營造鄉愁旅游目的地的整體氛圍,同時將一些休閑旅游、遺產旅游、紅色旅游產品與鄉愁旅游產品整合成一個整體的旅游品牌,以滿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并將其打造成網紅品牌,為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提供產業支撐。

(三)凝聚情感記憶,搭建鄉愁情感紐帶

鄉愁是一種時間性的情緒情感,那些讓人記憶深刻的過往事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特定群體的共同訴求。桂林龍脊梯田景區在旅游發展過程中,要想讓村民“留得住鄉愁”,使游客“記得住鄉愁”,關鍵在于營造鄉愁情感符號,既強化村民的鄉愁記憶,又滿足游客的鄉愁體驗。因此,在開發鄉愁旅游過程中就要重注鄉愁情感符號的重塑,搭建聯結“內”“外”主體的情感紐帶。一方面,要依托原有鄉愁文化元素,借助現代旅游發展手段,將鄉愁情感符號融入民族風情園、干欄民居、民宿客棧等物質實體,形成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旅游景區。[16]另一方面,景區管理人員也要以鄉愁文化旅游為抓手,制定能提高游客情感體驗的旅游項目。

(四)賦能媒介記憶,創新鄉愁文化感知

媒介記憶或網絡記憶與集體記憶和社會記憶強調歷史感不同,作為人們參與媒介建構的即時性的大眾記憶,旨在吸引公眾的關注,充當重塑集體記憶和社會記憶的平臺。在傳統經濟背景下,人們的記憶更多的是通過身體實踐與社會互動而不斷強化。如今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紅打卡經濟建構的網絡記憶深得千禧一代網絡原住民的喜愛,當然也包括一些后現代的老一輩網民。因此,龍脊梯田景區不僅要運用大眾媒體進行品牌宣傳,還要結合自媒體與網絡直播進行精準營銷,深挖鄉愁文化的內涵。一方面,景區要利用網紅品牌代言人打造旅游目的地,尤其是那些具有品牌傳播力,橫跨新媒體、社交網絡、內容營銷、符合鄉愁旅游形象的“網紅達人”,通過招募的方式讓網紅成為龍脊梯田景區鄉愁文化的代言人,并通過他們的影響力形成一定的旅游宣傳,讓當地的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等鄉愁文化符號融入到吃、住、行、游、娛、購當中去,通過“場景化+規模化”的營銷模式,將口碑營銷、品牌營銷、體驗營銷結合起來,使其產生良性的網紅效應和品牌效應。另一方面,要用內容營銷打造獨特的鄉愁文化。網紅打卡經濟植根于內容,其生命力取決于內容本身,高附加值和文化底蘊才是網紅經濟的根本。因此,景區在挖掘鄉愁文化時,要特別注重地方傳統文化的內涵。否則,刻意打造的“無地方”意義的所謂網紅打卡點,必將伴隨著游客和粉絲的失望,成為曇花一現的敗筆。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水平和鄉愁旅游需求的不斷增長,游客暫時逃離城市的喧囂,到鄉下娛樂休閑,龍脊梯田景區作為著名的鄉愁旅游目的地,雖然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龍脊梯田景區也經歷了從“熟悉社會”到“陌生社會”的轉變,從“生活真實”到“舞臺真實”的流變,從“地方”到“非地方”的變遷,從“龍脊梯田獨有”到“其他地方也有”的同質化與商品化過程。由此,如何挖掘出更多符合“內”“外”主體共同需要、彼此認同的鄉愁文化旅游資源,使龍脊梯田景區的鄉愁旅游發展更具競爭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變得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湯玉權.鄉村振興的歷史回望:20世紀30年代廣西鄉村建設的實踐及啟示[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 (3).

[2] 李軍,向軾,李軍明.民族村寨文化振興的三維視角:時間·空間·價值[J].廣西民族研究,2019(3).

[3] 劉沛林.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留住鄉愁”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地理研究,2015(7).

[4] 種海峰.當代中國文化鄉愁的歷史生成與現實消彌[J].天府新論,2008(4).

[5] 陸大道.留住鄉愁是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顯著特色——評劉沛林新著《留住鄉愁》[J].地理學報,2017(10).

[6] 竇志萍,楊芬,和旭.基于鄉愁文化理念的旅游目的地發展研究[J].旅游研究,2016(1).

[7] 朱竑.地方感、地方依戀與地方認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啟示[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

猜你喜歡
表達
巧抓“隱性”表達 精彩“顯性”表達
甘肅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28:05
舞臺燈光設計的抒情性表達研究
藝術評鑒(2016年17期)2016-12-19 19:12:28
《非誠勿擾》告白策略之語用分析
數學史視角:“你知道嗎”的另類表達
有效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2:08:34
淺談小學生作文中的“真實”
簡約歐式風格在居住空間中的運用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24:22
服裝設計中的色彩語言探討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48:09
提高高中學生的英語書面表達能力之我見
試論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00:08: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男人的天堂|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永久色|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第一页|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不卡|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国产小视频免费|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区|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成人日韩欧美|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www亚洲精品| 免费毛片在线|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视频|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77777|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亚洲VA中文字幕|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www精品久久| 亚洲福利网址|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国产性爱网站|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无码福利视频|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欧美精品另类| www.91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