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琴
【內容摘要】在“引—展—探—評”的“20+20”作文教學課堂模式中,“展、探”沒固定標準,甚至有時合二為一,教師要靈活運用,運用主問題意識,力求學生展示以及問題共探,評價多樣化的方法讓學生展示與師生探疑這兩個教學環節得到最大的利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教學“20+20”時間安排淋漓盡致,達到教學有模式而無固定模式的教學境界。
【關鍵詞】“展、探”? 主問題? 評價方式
“20+20”課堂模式分引:導入—展:學生展示—探:師生探疑—評:評議小結四個環節。因作文教學版塊不同,教學環節“展、探”沒固定標準,教師要靈活運用,“展、探”只是教學方式,目的是改變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學習被動性太強的局面,讓“20+20”的時間安排得到淋漓盡致,達到教學有模式而無固定模式的教學境界。
怎樣讓學生展示與師生探疑環節充分運用?因寫作水平的提高是細水長流的工作,教學目標不宜多,環節設計要精準,有“主問題”意識,一節課設立一個主問題,充分讓學生展示、師生探疑,讓學生有體驗;評價多樣化,打破教師主導,學生處于“被評價”位置,具體操作如下:
傳統作文教學講評常采用題目回放,評價綜述,表彰優秀例文,師生共同欣賞,指出本次作文不足的模式,一節課涵蓋了作文講評審題立意、謀篇布局、內容處理及語言表達等版塊,內容多而雜,學生吸收效果不佳,下次寫作依舊暴露相同問題,這樣的作文講評課上是低效甚至無效。如果課堂上想讓學生充分展示,師生探疑透徹,可提出一個主問題貫穿教學,課堂圍繞主問題開展,集中力量解決主要難點,切實提高課堂的效率。“主問題”作文教學讓教學目標單一化,將堂上作文寫作過程依次分解,逐點研修指導,力爭有所突破,以期能達成作文水平整體提升。
課例1:在《怎樣說更有說服力》研討課上針對學生在作文課上暴露的共性問題——說理不清,說服力不強,設立主問題“手機進校園利弊”,通過辯論活動,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掌握讓言論更具說服力方法。以學生展示為主,學生自由辯論時,有條有理有據說服對方。做到了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接受知識,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根據學生展示的理由,即延伸一個問題“基于手機進校園利大于弊,讓學生在校園內持有手機,但很多同學沉迷手機,影響休息和學業,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基于手機進校園弊大于利,有的學校嚴控手機,用金屬探測儀嚴防同學攜帶手機入校,你怎么看?你對學校管理手機有何建議?”達到了“生疑—質疑—釋疑”的教學過程,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興趣,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的激活狀態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也預期達到在學生辯論過程中得到“言論具有說服力”的方法,這節課完全給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在自主探索中建構知識,逐步形成其初步的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在作文講評課上,“引—展—探—評”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指導下,不能只局限于傳統的作文講評課,提出一個學生在作文課上暴露的共性問題,設置主問題,課堂以學生自信展示為主可更好達到學生作文水平總體提高的效果。
一堂有效的作文講評課應打破學生只寫作,教師評價的單一作文評價方式現象,需增強對學生作文評價靈活度,充分發揮學生在整個寫作講評課的主體作用運用在學生展示、師生探疑教學環節里引用多方評價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評價環節中去,讓學生在多樣化、多層次的評價反饋中明白自身問題,并提出本次寫作出現的普遍問題。
課例2:在《“北大屠夫”作文講評課》上,教師做好示范評價、指導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和要領,讓學生直觀感知修改作文的過程、角度。然后同班互評:讓班上同學組成不同的小組,進行多小組互評,2~3小組組成一個大組,選一名組長匯總好互評后展示組內作文存在的問題(可運用多媒體),然后匯總問題進行篩選,目的讓他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明白自己的寫作活動是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樣,進展如何,真正從意識上喚醒學生回歸到學習主體上。如何篩選好這個師生共同探的問題,教師要提前閱讀學生作文,必要時還要“異師參評”(針對有爭議的作文),從而在教師角度發現本次作文存在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本次講評課把主問題焦點落在“如何做好審題立意”。
根據主問題,運用表格:
從不同的對象、行為、結果和原因去挖掘寫作的角度,做到不偏題、不離題,再回顧前面學過的材料作文進行審題立意,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采取問題共探,確保學生能夠一課一得以及評價多樣方法,學生充分展示后增強對自身寫作調控性,更加有針對性學習,展示出了“20+20”課堂教學模式的魅力。
學生是寫作主體,充分利用課堂“學生展示”、“師生探疑”的環節,設置主問題和評價多樣化的方法,讓學生的寫作問題由學生自主發現和探討,培養其思維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碧琰. 農村高中作文教學對策初探[J]. 文學教育(上),2013(12).
[2] 高文德. 作文評改應倡導學生參與[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09).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