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潔
摘? ? 要:電視解說詞是電視節目制作中一種重要的創作手段和表現因素。除了現場拍攝的具象內容之外,電視節目在很多時候還會涉及展現許多抽象材料,如會議材料、政府報告、歷史資料等,需要用解說詞來進行補充。本文對電視解說詞將抽象材料形象化的手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電視;解說詞;形象化
電視解說詞是電視語言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是電視節目制作中一種重要的創作手段和表現因素。它能夠發揮有聲語言的獨特優勢,同電視的其它表現手段配合起來,共同完成電視節目的創作。[1]
電視解說詞的運用范圍廣泛,只要是電視節目中需要使用文字語言的地方,都可以視作解說詞的范疇。尤其是在專題片、政論片、文獻紀錄片等節目類型中,解說詞所占的比重就更大,地位也更加重要。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除了現場拍攝的具象內容之外,電視節目在很多時候還會涉及展現許多抽象材料,如會議材料、政府報告、歷史資料等。這些無法用畫面直接闡釋清楚的內容就需要用解說詞來進行補充,以此提高信息傳遞的精確度和明晰性。
由于電視是通過聽覺來接收“解說詞”,若生搬硬套這些抽象材料里的話,將會給觀眾帶來很大的理解難度,節目的可看性也大打折扣。因此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將材料進行形象化處理,在保持準確性的前提下將信息更明白曉暢地傳遞給觀眾,是每一位電視解說詞撰稿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多思多想,找準形象載體
想讓觀眾聽懂,先得自己搞懂。抽象材料大多偏“硬”,是用概括的語言來闡釋一段時期內的情況,哪怕是寫在紙上的文字語言都相對枯燥難懂。如果解說詞的撰稿人自己都對要闡釋的問題一知半解,那寫出來的解說詞很可能會讓電視機前的觀眾聽得云里霧里,甚至出錯誤、鬧笑話。因此,在下筆之前,撰稿人需要對材料進行充分地占有和消化,深入思考,然后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找準一個形象載體,用觀眾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將信息傳遞出。
比如,在《讓歷史告訴未來》專題片中,需要給觀眾解釋為什么1976年是新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如果撰稿人掉入了紛繁復雜的歷史材料中,沒有經過充分消化和思考,那么哪怕幾百字也很難將那一年的時代背景講清楚。但該片解說詞僅用一句話就一針見血地概括出了那一年歷史轉折的特殊性:“1976年的天安門廣場,三次降下了半旗。”(中央電視臺1987年7-8月播出)撰稿人抓住了最具時代特征的形象載體,避免了抽象的歷史回溯。觀眾從這句話中既能會意其所指,也能聯想到由這“三次降半旗”而引發的歷史變化和轉折。這就是高水平解說詞對抽象材料的有效傳遞。
二、具象數字,增加參照解說
抽象材料中經常會充斥著大量的數字,這是電視節目不可回避的內容,尤其是經濟類、科技類報道。由于難以用畫面進行準確的說明,一般都是通過解說詞來介紹。然而,如果在解說詞中直接引用數字,往往會聽起來十分枯燥,這是觀眾最感無趣也最不容易記住的東西。同時由于電視節目轉瞬即過,觀眾沒有思考的時間,因此對于數字尤其是量級比較大的數字,會難以理解其代表的意義,只能模模糊糊地一聽而過,電視內容無法實現有效傳播。
因此,撰稿人在寫作解說詞時,需要對數字進行形象化的處理。常用的手法是在介紹完數字后,增加一個觀眾比較熟悉的參照系,幫助其理解數字的大小。比如,在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第五集《共享小康》中,提到“作為世界上城鎮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每年要新增2000萬城鎮人口”。2000萬這個數字量級較大,觀眾很可能一時反應不出2000萬城鎮人口是個什么概念,因此解說詞馬上補充了一句:“比歐洲一個中等規模國家人口還要多。”[2]
再比如,當電視節目涉及歷史年份時,如果光說出年代數字,觀眾可能無法馬上反應出那到底是什么年代。因此解說詞在介紹年份后應進一步補充這個年代的著名歷史人物或事件來進行補充。如在提到公元755年時,可接著補充這是唐朝詩人李白杜甫生活的年代,或在這一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從此由盛轉衰。
此外,還可以配合字幕、圖表等視覺手段,將解說詞中的數字進行形象轉化。
三、做好“翻譯”,擺脫書面傾向
抽象材料所用的都是書面用語,盡管邏輯清晰、用詞準確,但并不適用于電視語言。如果將材料上的話直接搬上屏幕用解說詞念出,那勢必會給觀眾造成理解障礙。如何把一個專業化領域的內容,通過恰當的詞句,表達為觀眾易于理解、又不失美感的解說詞,是對撰稿人水平的考驗。有些撰稿人的文章乍看覺得很“專業”,但如果將這些文字放進電視解說詞里就未必合適,往往既難懂又拗口,增加與觀眾交流的障礙。
有的撰稿人會擔心,不用點專業術語、書面辭藻,會不會顯得文章太淺、語言功底太差。其實,真正優秀的解說詞,不在于使用了多少艱深詞匯,而在于能根據主題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與畫面相互配合,讓觀眾既能接收到有內容的信息,又能感受到語言之美。不顧觀眾感受、只顧賣弄文字,難以寫出上乘的解說詞。
因此,在講解抽象材料上的內容時,需要對其進行通俗化的“翻譯”處理,盡量使其常識化,將同一個意思通俗生動地表達出來。比如,在一個展示上海浦東開發建設的電視節目中,解說詞需要說明浦東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撰稿人沒有按照材料上的說法對其進行常規描述,而是這樣進行了通俗又藝術地解說:“如果說月牙形的海岸像一張彎弓,長江就猶如一支待發之箭,浦東這塊金三角,正是射向未來與希望的箭頭。”這樣既形象地闡釋了浦東的特殊位置,又用富有想象力的語言給觀眾帶來了更深遠的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宣傳是否善于創新,是否能夠做到常做常新,是其發展壯大、保持強大生命力的關鍵。”[3]電視節目千變萬化,時代潮流滾滾向前,電視解說詞撰稿人也要做到與時俱進,改進創新,使解說詞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尤其是在融媒體時代,解說詞需要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勇于創新、敢于變革,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不斷探索新的表達手法,拓展同觀眾交流的渠道,為觀眾帶來更高質量、更具生命力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電視解說詞寫作[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崔文華,2017
[2]電視解說詞寫作[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徐舫州,2016(2)
[3]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