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皖南民居以其鮮明的地方建筑風格令人向往,而查濟古村落作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具有其特殊的文化價值。文章以安徽理工大學建筑學2018年16級建筑學學生在安徽省查濟民居進行為期十天的古建筑測繪和實地考察,以正確的測繪方法和親近性實地的考察了解皖南民居古建筑的建筑特點和建筑風格。
關鍵詞:查濟古建筑測繪;實地考察;皖南民居
1 實地考察簡介
1.1 實地考察地點-查濟
查濟,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桃花潭鎮轄村,是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華寫生第一村、中國傳統村落。查濟村原有108座橋梁,108座祠堂、108 座廟宇。現尚有古代建筑140余處。其中橋梁40余座,祠堂30座,廟宇4座。查濟村是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
1.2 查濟民居考察和測繪安排
以8人為一組的形式將40人分成5組在村內進行實地考察以及分組對查濟村內的5個民居進行測繪,在10天的時間內完成前期準備、場地現場考察、外業民居實測、內業作圖、成果制作等多項工作,在最后的成果展示通過上臺PPT演講的方式進行不同組別之間的交流和老師評說。通過在查濟村實地考察查濟的建筑風格和建筑特征,以實際測繪工作了解建筑的內部空間結構等。
2 查濟民居的外部空間
2.1 概述
查濟民居,屬于皖南民居,其建筑特色,也反映了皖南地區的建筑風格。皖南民居,指安徽省境內長江以南地區清明末(1911年)前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民居、祠堂、書院、牌坊、樓臺亭閣水系等民用建筑群體。皖南古民居村落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獨樹一幟,是以徽商資本為經濟基礎、宗族觀念為社會基礎,以及徽文化熏陶下造就的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落。
2.2 文化依據
查濟作為典型的“徽州文化圈外圍”的傳統村落之一,通過對查濟古村落外部環境的勘察,能表現出明清時期皖南地區歷史風貌與查濟人在特定時期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和物質空間特征。查濟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結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運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借景、對景等手法,形成“堤內損失堤外補”,“門外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的“天人合一”的格局。
風水理論是中國古代建筑選址、規劃、營造所遵循的理論法則。“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是風水理論中選擇宅、村、城鎮基址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格局。而查濟村四面環山,周圍有四門(鐘秀門、平嶺門、巴山門、石門)、二塔(青山塔、如松塔);三水(岑河、許河、石河)合一,穿村而過,正符合中國風水理論的主題。
2.3 外在環境
根據實地考察所知,除了我們即將測繪的民居外,查濟祠堂和廟宇依然占據主要位置,此外,祠堂并非像傳統古村落一樣只有一個,而是存在多處,這與查濟宗教制思想和龐大的群體有關。其中規模較大的包公祠、洪公柯、二甲祠尚且留存,在其中的鎦金飛檐、雕梁畫棟中得以窺見昔日風采。
查濟古村落巷道網絡,大骨架順應溪水的形態,大致呈東西走勢,次要巷則與主巷道垂直相交,大多為南北向,巷道迂回曲折又各自順應地形方向,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互相聯系起來形成村中的交通網絡,民居則分布在街巷的兩旁。而祠堂作為視覺焦點,大多處于溪水兩側,可達性以及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度極佳。
查濟村落共有三條溪流路徑,其中最主要的溪流為許溪,許溪作為貫穿全村落的溪流,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方便,有很多人的日常用水仍然是溪水,保持古色古香的生活習慣。以往,很多的重要祠堂,如寶公祠、德公廳、洪公祠處于溪水兩側,處于重要位置以及視覺中心。現今,很多小型商業部分開于許溪兩側,已經成為瀏覽整個古村落的重要路徑。
現在新區已經發展起來,處于連接古村落與外來人流的交界部分,為一個過渡空間。新區用于商業功能,為游客的住宿、餐飲、游玩提供基本保證。新區的建筑風格沿用徽派建筑的風格,馬頭墻、白墻黑瓦,具有鄉土氣息,仿佛是一個時空隧道把古老的皖南民居和現今的現代化生活聯系起來了。
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門,石橋跨河溪,兩岸古建群”。看著查濟今日風采依舊,其悠遠獨特的建筑文化,鐘靈旒秀的山水意境,孕婦育了昔日的查濟人民。站在明清古建筑群面前,情不自禁地激起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自豪感,贊嘆祖先創建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勤勞與智慧
3 查濟民居內部空間
3.1 概述
查濟民居,屬于皖南民居,其建筑特色,也反映了皖南地區的建筑風格。建筑的材料常常選用磚木,簡單大方,端莊典雅,高高的圍墻圍起建筑。無論是在建筑還是室內裝飾上,都體現著主人不俗的品味。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就是馬頭墻和黑瓦白墻。還有古樸滄桑據房屋現在的主人所言,我們所測繪的民居為明朝早期的建筑,距今已經500多年。
3.2 本體空間結構
建筑群房屋結構,皆為多進式,分別是或三進或四進的,進間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我們所測繪的民居,恰好是四進的。恰逢下雨時,站立在屋中,聽著雨水滴落天井的聲音,感受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明理財觀念和徽州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學思想。整間民居縱向為四進,橫向也為四進,一般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后設廳堂。而傳統的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式為三間式,一般為三開間以及內天井,在民間俗稱“一顆印”。平面布局對稱,中間廳堂,兩側廂房,樓梯在廳堂后或在左右兩側。由此可見,我們所測繪的民居等級還是較高的。
3.3 建筑結構體系
古民居木構架具有明顯地域特征,分為抬梁與穿斗式木構架兩類。皖南民居的穿斗式用的較多。其優點有用料小,整體性強,較適合用于小型古民宅。
3.4 傳統裝飾風格
皖南民居的傳統風格在于磚雕、木雕、石雕方面十分精巧,是一種建筑裝飾風格。此次前往,得以窺探一二。據觀察,木雕主要出現在窗戶等重要部位,其紋樣明快清晰,極其富有裝飾感。石雕主要出現在外部門罩、白墻上漏窗等部位、天井和一些內部構件上。印象最深刻的石雕來自主人拿出私藏的半塊精美的麒麟石雕,據主人所說,這是明朝早期的文物,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已被砸壞了一半。磚雕則用于人字形屋頂較多。
4 結語
通過此次前往查濟的測繪和考察,我們得以窺探皖南建筑一二風采,叢民居的內部外部空間,皖南民居的功能美、形式美、藝術美是中國建筑形式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應當得以重視和思考。
參考文獻:
[1] 唐敏.淺談皖南民居傳統藝術形式[J].藝術教育,2015(01).
[2] 冉茂宇,劉煜.生態建筑(普通高等院校建筑專業十一五規劃精品教材)[M].華中科大出版社,2008.
[3] 徐旭帆.基于句法分析的皖南查濟傳統村落形態及空間認知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8.
[4] 謝珂,謝震林.徽州古民居內部空間秩序的社會文化觀念形態體現[J].工業建筑,2014(05).
作者簡介:王夢雪(1998—),女,安徽滁州人,建筑學專業本科在讀。
(作者單位:安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