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娜


摘要: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制定、重慶五大功能區的劃定,萬州作為渝東北生態涵養區的重點發展城市,在生態的背景下探索城鎮發展策略是城市面臨的重點問題。本文以高梁鎮為例,以當前高梁鎮生態發展面臨的問題為出發點。探索高梁鎮的發展規劃之路
關鍵詞:生態;創新;創新發展;規劃策略
1 背景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提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新型城鎮化的探索實踐、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提出、渝東北生態涵養區的定位,為萬州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2 高梁鎮概況
2.1 生態資源
2.1.1 水資源
鎮內有苧溪河由南西向北東流過,泗洱河自北向南流入苧溪河內,另有登豐、五梁、桐槽水庫共3座(圖 1),其中登峰水庫為中型水庫,庫容1018萬m?。鎮區倚河而建,因水而興,豐富的水資源將繼續幫助城鎮的發展。
2.1.2 生態環境資源
高梁鎮有國有林場2處,林地1.2萬畝。從萬州區整體生態環境格局來看,高梁鎮除鎮區和集中居民點為建設用地外,其余用地為生態保障區和農業保養區(圖2)。從整個鎮區的生態格局來看高梁鎮生態空間占整個鎮域總用地的87.91%(圖3),其中農業保養區用地面積為44.19m2,占鎮域面積的45.95%。生態保障區用地面積為40.35km2,占鎮域面積的41.96%。整個城鎮生態資源比較豐富。
2.1.3 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豐富,轄區內有鐵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歇鳳山風景名勝區、椅子城、馬鞍寨以及6km?的“苧溪湖”等山水旅游資源豐富。
3 生態創新發展存在問題
3.1 生態保護意識差,濱水區污染嚴重
城鎮環境較差。苧溪河和泗洱河沿線,除工業用地占用濱水空間外,居住建筑沿河岸線布置,生活垃圾隨處丟棄,濱水空間污染嚴重。影響城鎮的形象,降低城鎮可持續發展能力。
3.2 城鎮建設水平低,建設問題突出
城鎮的建設水平較低,公共、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城鎮建設一味地按照道路呈線性延伸發展,城鎮的功能分區不明顯,造成土地浪費且不利于城鎮整體功能的發揮,衛星鎮對外吸引力和競爭力不強。
4 生態創新發展策略
4.1 生態保護策略
4.1.1 建設清新小城鎮
普及天燃氣等清潔能源使用,達到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的目的。加強城鎮綠化建設,設置濱河綠地、公共綠地和生產防護綠地等建立城鎮與生態環境的共生系統,維護宏觀大氣環境。對城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實行總量控制,保持城鎮的大氣環境質量。
4.1.2 建設清靜小城鎮
通過合理布局城鎮用地,把工業用地與居住用地分離,并通過防護綠化進行隔離將工業噪聲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加強交通管理和道路設施建設,改善道路狀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在主要道路兩側設置綠化帶,降低交通噪聲的污染。對城鎮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擴大噪聲達標區的范圍。
4.2 功能和建設提升策略
4.2.1 提高建設標準和水平。根據城鎮的定位,規劃、建設和管理應按照反映城市標準進行。各類用地分類及設施配套在考慮城鎮發展需求的同時要按照城市的標準進行布局和配置。規劃建設按照城市的標準進行(方案、施工等),管理同樣與中心城區進行銜接。提高整個城市的建設標準和水平,強化區域輻射功能。
4.2.2 提高城鎮居民意識。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城鎮居民的意識,讓居民明白以后城鎮作為城市的近郊組團,城鎮風貌將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使居民有城鎮歸屬感,提高主人翁的責任心。一定程度上減少和消除居民亂搭亂建,亂挖亂仍的現象,提高整個城鎮形象。
5 生態創新發展實施路徑
通過控制生態敏感地區范圍,確定小城鎮生態基礎設施,土地使用強度管制區劃和相應的控制指標,制定空間管制措施,再行安排城鎮建設用地。通過以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技術(RS)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等技術方法的運用,更加高效準確地了解生態與環境變化,并結合技術的生態環境模擬預測與評價技術進一步提髙鎮生態規劃的科學性與可實施性。
6 結語
生態視角下的小城鎮規劃建設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尤其是近郊小城鎮,如何在機遇和挑戰中找出自己的發展之路是此類小城鎮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以高梁鎮的建設為例提出在生態與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規劃建設者始終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節約用地、延續特色等的原則并結合實際,創新規劃設計思路,設計出新型的生態小城鎮,為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海鋒.生態文明理念視角下的國土空間規劃的創新與發展[J].科技創新導報,2020(03).
[2] 戚艷偉.森林特色小鎮規劃研究[J].林產工業,2019(11).
[3] 顧小清,易玉何.從教育生態視角審思技術使能的教育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9(11).
[4] 晉王強,吳明艷,閆彩霞,趙莎莎,趙曉冏,楊斌.基于生態環境保護淺談協同推進榆中生態創新城規劃建設[J].環境生態學,2019(04).
[5] 王霜.面向“生態文明”的公園建設創新發展思路——以北京溫榆河公園(一期)概念性規劃設計為例[J].園林,2019(05).
[6] 宇洋. 沈水生態科技創新城項目發展規劃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7.
[7] 李超,西偉力,邵超峰,畢濤.城市綠色創新發展思路與對策研究——以天津生態城為例[J].綠色科技,2016(20).
[8] 樊萬選,郭興利.創新區域生態環境規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研究[J].創新科技,2015(10).
(作者單位:四川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