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潔
摘要: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加入世貿組織后面臨的新的經濟發展環境,勞動爭議糾紛呈上升趨勢。我國現行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確起過重要作用,但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勞動關系的復雜化及勞動爭議案件的日益增多,原有的帶有濃厚計劃經濟色彩的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并不適應今日形勢之需要。隨著《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制定實施,基本上適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爭議處理的要求,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意義重大。 但由于諸多條件的限制,這部新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與不足,亟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因此,我就 想借助這篇文章來分析一下與勞動爭議相關的幾個問題,也希望有助于完善我國的勞動爭議處理體制,更好的解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糾紛。
關鍵詞: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改革與完善
1 勞動爭議的概念和種類
1.1 概念
勞動爭議也稱為勞動糾紛,是指勞動關系雙方(即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執行勞動法律、法規或履行勞動合同的過程中,因發生利益分歧而產生的爭執行為。這一含義包含以下幾點內容①:(1)勞動爭議的主體是特定的,即一方是勞動者及工會,另一方是用人單位 及用人單位團體。(2)勞動爭議的內容具有廣泛性。(3)勞動爭議是勞動領域中的經濟利益的沖突。例如,勞動關系解除爭議,從其實質講,都是為了一定的利益而產生的爭議。(4)勞動爭議是主體權利或利 益主張的矛盾和沖突。因此,勞動爭議的處理也就成為解決這種權利或利益沖突的法定程序。(5)勞動爭議由于以勞動關系為基礎,而勞動關系又具有極強的社會 性特征。因此,勞動爭議處理的程序公正會對勞資關系的穩定產生重要作用。
1.2 種類
(1)根據勞動爭議當事人是否為多數和爭議內容是否具有共同性來劃分,可分為集體勞動爭議和個人勞動爭議②。從未來發展來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勞動關系日趨復雜,集體爭議會逐漸增多,對社會的影響和震動也 會越來越大。所以我認為在對個人爭議與集體爭議的處理程序中我國應該加以區別對待。
(2)根據勞動爭議涉及的內容來劃分,可分為因勞動合同產生的爭 議、因執行勞動標準產生的爭議和因遵守勞動紀律產生的爭議。通過這些內容的劃分,我們可以感覺到勞動爭議的復雜性和廣泛性。對于處理好這類勞動爭議的要求也變的異常急切;因違反勞動紀律產生的勞動爭議,是指職工對企業作出的因違反勞動紀律而給予的處罰表示不服而引起的糾紛。這類爭議往往涉及到職工的人格聲譽,涉及到職工與企業之間勞動法律關系的存續。所以,處理這類爭議就 更加需要依法辦事。③
2 我國現行勞動爭議處理體制的特點
2.1 勞動爭議仲裁是訴訟的法定先置程序
根據《勞動法》第79條的規定,勞動爭議發生之后,當事人可以申請調解,也可以直接申請仲裁,但不可以未經仲裁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只有仲裁結束后,如對仲裁結果不服,才可以提起訴訟。
2.2 勞動爭議仲裁申訴時效是60天
《勞動法》第82條規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
2.3 并非終局結果
《勞動法》第83條規定:勞動爭議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起訴又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此規定意味著勞動爭議仲裁并不像普通的仲裁那樣是一裁結局當事人對裁決結果不服,還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
3 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現狀
(1)勞動仲裁法規的立法規格不高,內容不完善。新時期的勞動仲裁立法,是以《暫行條例》為其主要的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各部、委和省一級人民政府頒布的規章作為解決性的規范性文件以及分散在其它規范性文件中關于勞動仲裁的規定,共同構成我國仲裁立法體系④。
(2)勞動爭議仲裁組織機構不健全。自1986年10月以來,國家從沒就仲裁人員編制問題做過統一明確的規定,只能靠地方勞動部門從本已緊張的現有人員編制中調劑部分人員,力不從心地開展著工作。如果除去兼職人員,平均機構僅1/2人,根本達不到2人辦案的要求。
(3)勞動爭議仲裁的程序制度不完善。現行處理勞動爭議實行企業調解——仲裁機關仲裁——人民法院審判的“一調一裁二審”程序,并將仲裁作為必經程序。因此,當事人不服仲裁訴訟人民法院,出現了仲裁機關與法院工作的不夠協調性,同時這樣規定也費時費力。
4 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4.1 實行“裁審自擇”制度
所謂裁審自擇,就是勞動關系當事人發生爭議后,賦予他們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自由選擇權利。即當事人根據勞動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或者爭議發生后達成的書面協議向有管轄權的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合同中沒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后沒有達成仲裁協議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起訴。選擇仲裁的不再訴訟,選擇訴訟的不再仲裁。也就是通稱的“雙軌制”。它是對“一裁二審”、仲裁作為必經程序的“單軌制”的改革和完善。其結果是仲裁不再成為解決勞動爭議的必經程序,仲裁裁決是終局裁決⑤。
4.2 拓寬受案范圍
從受理對象上看,應從現有的國營企業擴大到我國境內所有企業,即包括我國八大經濟類型企業。
從受理內容上看,應包括:(1)有關變更、解除勞動合同引起的爭議;(2)因錄用、調動、辭退、辭職引起的勞動爭議;(3)關于勞動報酬問題引起的爭議;(4)關于工作時間和節假日問題引起的爭議;(5)關于勞動安全、衛生方面引起的爭議;等12項。
參考文獻:
[1] 唐德華.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M].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2000.
[2] 劉學民.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2000.
[3] 王全興.勞動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1997.
[5] 劉東升,程曉敏.勞動法規適用指南[M].中國法制出版社,1991.
[6] 常怡.強制執行理論與實務[M].重應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