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摘要: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不僅包括共同利益,也包括作為獨立的主體享有的利益。隨著近幾年自媒體和網絡的不斷發展,以及平權思想和人權意識的提高,婚內侵權案件不斷出現在司法實踐中,且類型多樣化,婚內侵權并不是新現象和新問題,但是我國現行法律對于婚內侵權損害賠償的法律救濟問題都未予以明確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婚內侵權案件,因為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法院審判不一。另一難點是如何認定證據,以及認定侵權后如何執行該賠償判決等問題都有待于解決。
關鍵詞:婚內侵權;損害賠償;法律救濟
1 婚內侵權的概述
1.1 婚內侵權的定義
一部分學者狹義的理解婚內侵權的客體,認為婚內侵權發生在特定的主體之間,是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配偶一方不法侵害另一方的人身或者財產權利的行為。這部分學者認為侵權行為針對的是特定民事主體權利,因此配偶權才是婚內侵權的唯一客體,一般民事主體享有的人身及財產權不應該納入其中。另有學者認為,婚內侵權是夫妻一方違反法律法規實施了損害另一方合法權益的過錯行為。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在廣義上認定婚內侵權的客體,基于婚姻關系而產生的配偶權和夫妻作為一般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均應是婚內侵權客體的應有之義。婚內侵權與一般侵權責任相比存在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侵權責任發生的時間具有特殊性,即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二是加害人和受害人具有特殊的人身關系,及合法的夫妻關系;三是加害人依法承擔的財產財產性侵權責任需要以個人財產承擔,責任的承擔涉及夫妻財產制。
1.2 我國確立婚內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1 我國確立婚內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確立婚內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可以尊重婚姻主體的人格獨立及人格尊嚴,保護夫妻雙方的合法權益。《憲法》雖然賦予了女性同等于男性的基本權利,但在實際生活中,夫妻之間的地位并未完全相等,婚內侵權行為仍然難以得到救濟。這種表面的平等實際上的不平等折射出了人格獨立及尊嚴的缺失。其次,確立婚內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可以彌補法律制度上的空白,完善婚姻法律制度。
1.2.2 我國確立婚內侵權損害制度的可行性
夫妻雙方經濟能力的提高奠定了經濟基礎,夫妻一方個人財產的存在為婚內侵權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我國《婚姻法》不僅明確規定夫妻共有財產制,還有關于婚前個人財產、夫妻約定財產制以及法律規定所得歸個人所有的制度,我國《婚姻法》第十八條、第十九條對此作了詳細的規定,婚姻存續期間內完全可以有夫妻財產歸各自所有的情況,因此,其存在為婚內侵權制度的構建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
2 婚內侵權損害賠償的法理基礎
我國傳統民法理論中關于夫妻婚內侵權賠償能否成立的問題可以分為兩種觀點:第一種是否定說,支持“否定說”的學者認為,婚內損害賠償在我國《婚姻法》中沒有可供實施的法律依據,因此婚內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不具備可行性基礎。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29條實質上是有關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法律規定,通過該條文可以得知,《婚姻法》對損害賠償的主體和前提有嚴格的限制,主體要求為離婚訴訟當事人,前提必須是《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四種情形。在我國現有的損害賠償制度體系中,有關離婚損害賠償的法律規定即是對婚內損害賠償的一種否定。
第二種是肯定說。肯定說是當下主流觀點,支持“肯定說”“的學者認為,婚內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確有建立的可行性。《婚姻法》在夫妻財產制上問題上做了相應的補充和修改,除了法定的夫妻共同財產制,《婚姻法》把個人的權利還位于個人的現實需要,細化了約定財產制及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制,夫妻個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就存在了擁有一定個人財產的前提,當夫妻間發生侵權糾紛需要進行損害賠償,個人特有財產也可以作為履行義務的部分來源,這為保障婚內侵權責任承擔的實現提供了便利條件。
3 我國婚內侵權損害賠償的現狀
3.1 我國婚內侵權損害賠償的立法現狀
目前我國婚內侵權責任的立法存在諸多空白,使得目前的法律制度欠缺了婚內侵權責任的規定,立法的缺失導致受害人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和救濟。就我國婚姻家庭法律及其司法解釋而言,夫妻之間侵權行為的法律規制集中體現在《婚姻法》上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反家庭暴力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不是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之間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依據,《反家庭暴力法》規定了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并沒有涉及受到家庭暴力傷害的受害人在不起訴離婚而僅要求加害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而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29條則明確規定,只有受害人起訴離婚,才可依據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要求加害人承擔侵權責任。因此,就夫妻婚內侵權民事責任而言,作為特別法的婚姻家庭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而言,目前尚不存在規范夫妻侵權行為的法律依據,而僅存在離婚時特定侵權行為范圍內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法律規范。
3.2 我國婚內侵權損害賠償的司法概況
對婚內侵權提起的損害賠償訴訟,法院的審判不一。大部分法院認為《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了離婚損害賠償責任,對于婚內發生的侵權行為獲得法律救濟,必須以離婚為前提。因此,對于沒有提出離婚的婚內侵權糾紛,法院一般不予受理;而有些法院不同,他們認為《婚姻法》第46條限制了夫妻中一方在遭受婚內侵權后及時訴諸法律救濟的途徑,即使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也各為一般的民事主體,雙方各自所應享有的基本權利還是應該得到法律的保護,而不是因為婚姻關系的存續使之受到削弱或者限制。此外,婚內侵權損害賠償的取證也存在諸多阻礙。偷拍、偷錄、雇傭私家偵探跟蹤等侵犯他人隱私權的方式獲取的證據通常會被認定為非法證據而被排除,這就使得受害一方對于婚內隱蔽的侵權行為的取證困難重重。
4 我國婚內侵權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的構想
4.1 明確婚內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內容
首先,在《婚姻法》中明確婚內侵權法律制度,婚內侵權的請求權基礎,籠統概括即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侵害另一方人身及財產權益,給另一方造成人身、財產嚴重損害的,侵權方應當依法承擔侵權法律責任,明確婚內侵權行為的可訴性。其次,合理界定婚內侵權行為,為婚內侵權救濟提供具體的法律依據,范圍應當適宜,可以參照《婚姻法》第46條進行規定,采用有限列舉加兜底的方式涵蓋我國婚內侵權的常見形態,并適當地拓展外延。再次,明確婚內侵權行為的可歸責性,進一步確立責任承擔方式,為婚姻關系中的被侵權人提供現實的保障。由于婚內侵權本質上屬于一般侵權行為,責任承擔方式對其也基本適用。
4.2 完善婚內損害賠償證據問題的司法救濟
夫妻間的婚內侵權不屬于八類特殊侵權,不能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因此在舉證責任分配上我們適用一般規則。但是從現實的司法實踐情況看,證據問題往往是法院處理有關婚內侵權案件的癥結。夫妻間的侵權行為一般具有隱秘性,且侵權行為人為了避免道德的譴責,實施侵權行為時通常會選擇較為私密的地點和方式進行,因此受害方舉證就較為困難。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偷拍、偷錄、雇傭私家偵探跟蹤以此類侵犯他人隱私權的方式獲取的證據通常會被認定為非法證據而被排除。當事人舉證困難,加之我國證據體系的不完善,法官在處理具體的婚內侵權糾紛問題時也常因認證難而陷入困境。國內有學者提出舉證責任分配不合理是導致該問題產生的原因,舉證責任應交由實施侵權行為的配偶方承擔。此類案件侵權一方距離證據更近,收集證據的成本相對較低且證明力較被侵權一方強,出于保護弱者,由侵權方承擔舉證責任較為合理。
4.3 增設非常財產制,完善我國夫妻財產制度體系。
我國夫妻財產制包括約定財產制度和法定財產制。在我國,絕大多數家庭實行法定財產制。根據《婚姻法》的規定,法定財產制包括法定共同財產制和法定分別財產制,但缺乏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法定共同財產制轉化為法定分別財產制的橋梁性財產制度設計。在我國大多數家庭只有增設非常財產制,即根據受害人請求或法院依職權將夫妻法定共同財產制變更為法定分別財產制,進而做出裁判要求加害人承擔相應的財產性侵權責任。
參考文獻:
[1] 王嬌蓉.夫妻間婚內損害賠償問題研究[M].云南大學,2017.
[2] 王紹婷.夫妻間損害賠償制度研究[M].安徽大學,2018.
[3] 葛秀全.婚內侵權損害賠償可行性研究[J].法制博覽,2018,179.
[4] 孫嘉陽.我國婚內侵權民事責任制度研究[M].北京化工大學,2018.
[5] 韓宇婷.論我國婚內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建構[M].華僑大學,2018.
[6] 樊夢.婚內侵權賠償制度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8(45).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