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發展帶來教學行業的變革和創新,學習型社交軟件在“互聯網+教育”模式影響下應運而生。對于學習型社交軟件新思路與設計中,應當關注該軟件的定位,并從定位出發,進而從自主學習、互助共享和需求推薦三個方面進行創新設計。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學習型社交軟件
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一批批產業的崛起,也催動一批批產業的轉型。教育行業作為一個特殊的產業,也深受互聯網的影響進行轉型和創新。“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推行,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降低了學習成本,實現了資源共享,是教育行業轉型的重要體現。基于此,本文借助于“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從學習型社交軟件定位出發,探求新型學習型社交軟件新思路與設計,提高社會的學習氛圍。
一、學習型社交軟件定位
1.軟件功能定位
學習型社交軟件被設計的目的在于通過軟件提供的平臺,能夠獲取學習所需要的資料,提高學習的效率。所以學習型社交軟件的功能定位應當與其目標相切合。學習型軟件是一種輔助性的學習工具,其功能就在于更加便捷的獲取知識以及更為簡單的掌握知識。根據其功能定位,結合“互聯網+教育”模式,可以在軟件制作時推出符合需要的軟件菜單界面,并結合眾多知識庫,豐富軟件學習的素材。軟件功能是使用者使用該軟件的首要考慮因素之一。對軟件進行功能定位,是進行軟件創新設計的基礎。
2.軟件模式定位
從軟件的適用性分類,軟件的模式主要分為電腦客戶端、移動客戶端以及兼容版。在智能機高度普及的社會,移動客戶端軟件因為其便捷性而備受人們青睞,但是電腦客戶端相對于移動客戶端來說,其功能齊全度、界面清晰度以及安全防護墻更為優越。從軟件運營過程中費用的收取狀況分類,學習型社交軟件可以分為收費軟件和免費軟件兩種模式。采用收費軟件模式能夠快速的回籠軟件制作的資金,而采用免費軟件模式能夠為使用者節省一筆開支,更受使用者歡迎。從軟件的架構分類,可以分為分層模式、點對點模式以及代理模式。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軟件分為不同的模式,而模式的采用和選擇取決于設計者、制作者和使用者三者的綜合考慮,從而將更好的學習型社交軟件呈現出來。
3.軟件對象定位
軟件設計出來就是讓人使用的,而使用者就是軟件設計的對象。根據年齡劃分,可以將軟件對象分為青少年、青年人、中年人以及老年人。根據職業劃分又可以將軟件對象分為學生、公務員、教師、企業管理者、專業技術員以及農業生產者。根據不同對象的定位,學習型軟件應當根據對象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服務。軟件設計應該結合“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依照定位對象的需求,精準的提供學習資料和學習策略,減少尋找資料的耗時,為使用者提供精準高效的服務。
二、學習型社交軟件新思路與設計
1.自主學習
學習型社交軟件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為學習者提供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等多形式的學習資料。軟件中所容納學習資料應當充分考慮學習者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針對網頁設計的學習課程。軟件在內容設計時候應該考慮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要,對知識點進行更深入的解讀,或者插入專家講解。此外,學習型社交軟件應當充分考慮自主學習的方便性,在對學習方式選擇上提供多個選擇,如演繹學習型和歸納學習型。學習型社交軟件設計能夠簡便人們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2.互助共享
學習型社交軟件在設計時,應當充分的考慮互助共享。在學習型社交軟件中搭建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當軟件使用者在學習途中遇到困難,都能夠及時的在學習交流的平臺里尋求到幫助,從而實現學習之間的互助。學習型軟件不僅僅是自主學習和答疑解惑的平臺,還是資源共享平臺。比如使用者有喜歡看的書籍,也愿意將這本書共享出來,就可以將書籍有關資料上傳到平臺里。其他對書籍感興趣的使用者可以通過平臺獲得該書籍的素材。互助共享是“互聯網+教育”與學習型軟件相切合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該軟件的設計重要理念之一,能夠實現資源的最大效用。
3.需求推薦
學習型社交軟件是一個學習交流的重要軟件,學習軟件交流平臺可以根據學習者當前的學習能力、學習進度以及學習內容進行合適的推薦。平臺推薦內容可以是相關熱點新聞、學習難點解讀以及平臺內討論最多的話題。推薦內容要貼切使用者需要。除了平臺的定期推薦外,平臺應當鼓勵使用者以文字、圖片、音頻以及視頻等方式進行推薦。因為使用者了解彼此之間的需求。對于使用者推薦的內容閱讀采用收費和免費方式。一方面采用收費方式,推薦者能夠從閱讀者閱讀中獲得報酬能夠激發其推薦的激情。另一方面采用免費方式,是充分體現了平臺的共享性。根據不同的需求推薦不同的文字,促進使用者學習的進步。
結語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習方式也在轉變,產生了新型的“互聯網+教育”模式。在該模式的影響下,學習型社交軟件基于功能、模式和對象定位的分析,探求出其新思路和設計應當關注自主學習、互助共享和需求推薦,從而更方便軟件使用者的學習。
參考文獻:
[1]熊志勇,張清榮,張明靜,周佳麗,朱玲.基于“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學習型社交軟件新思路與設計[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34):84-85.
作者簡介:
李杰(1981年-)男,漢族,湖北天門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材料物理學分子模擬。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廳(科技)研究項目《StudeMate--基于“學習型”交友APP的研發》(項目編號:GJJ151093)系列研究成果;九江學院理工類研究項目《StudeMate--基于“學習型”交友APP的研發》(項目編號:2015LGYB16)系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