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力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指將其他原因排除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出現關聯到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的體征及癥狀,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降低,使其發生殘疾的危險因素,感覺缺失是患者所表現的主要臨床癥狀。目前,仍未明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比較公認的重要機制是糖尿病患者的炎癥反應及氧化應激,氧化應激會減少神經血流,導致神經內膜損傷,而炎癥因子可增厚微血管基底膜與釋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增加神經組織缺血。本課題針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采取依帕司他聯合硫辛酸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實驗探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8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用電腦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60.23±6.15)歲;病程3~17年,平均病程(10.12±3.45)年。對照組患者中男54例,女46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60.17±6.36)歲;病程2~18年,平均病程(10.78±3.68)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標準患者;②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參與本次試驗,并愿意與家屬共同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治療依從性較高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②與嚴重臟器病合并患者;③疾病造成的外周神經病變患者。
1.2 方法 給予所有患者降糖藥物口服治療以及胰島素治療,并同時控制飲食。對照組患者采用依帕司他治療,口服,50 mg/次。觀察組患者采取依帕司他聯合硫辛酸治療,依帕司他用法用量同于對照組,硫辛酸600 mg/d,靜脈滴注。1 個療程為4 周,對兩組患者肌電圖改善情況及血糖水平進行觀察。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測定患者血脂水平,指標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②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傳導速度。以肌電儀測定運動神經組織及感覺神經組織的傳導速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觀察組感覺神經中正中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運動神經中正中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

表2 兩組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細胞氧化應激導致損傷多個代謝途徑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與發展,糖尿病患者體內抗氧化系統減弱、氧化應激增強,在高血糖刺激下神經內膜無法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等氧化應激產物,導致直接對神經組織產生細胞毒性作用,損傷神經元,損害磷脂雙分子層功能及結構、細胞膜發生脂質過氧化反應、細胞膜通透性增加、細胞水腫是臨床主要表現,除此之外,活性氧自由基還能對線粒體功能造成影響,嚴重損傷神經元[1]。硫辛酸是一種抗氧化劑,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能夠將活性氧、自由基有效清除,使氧化應激損傷得到顯著改善,與此同時,硫辛酸還能螯合金屬離子,互相作用其他抗氧化劑,形成再生循環生物抗氧化劑網絡,維持患者抗氧化活性。相關研究表明[2],對糖尿病神經病變及微血管病變單獨或聯合應用硫辛酸,能夠獲取更加顯著的治療效果。除此之外,異常激活糖尿病患者神經組織內的多元醇途徑,會造成堆積代謝產物,加重氧化應激損傷細胞,出現異常滲透壓,氧化應激反應還會使多元醇途徑獲取有效激活,以至于出現惡性循環。依帕司他是一種特異性抑制劑,屬于多元醇途徑的醛糖還原酶,能夠對多元醇途徑進行有效抑制,防止減少神經組織內山梨醇肌醇及蓄積[3]。聯合應用依帕司他與硫辛酸藥物,能夠將兩種藥物的作用完全發揮出來,通過多元醇及氧化應激,使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得到改善[4]。相關研究表明[5],糖尿病患者體內慢性炎癥存在持續性狀態。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是一種炎癥因子,在機體內十分重要,與糖尿病患者發生微血管病變有著密切聯系,但目前仍未明確損傷周圍神經的原因,很多學者認為,炎癥因子能夠對增厚微血管基底膜及釋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造成刺激,從而導致神經元缺血,減少神經組織血流,加重損傷神經功能。相關研究表明,聯合應用依帕司他與硫辛酸藥物,可使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外周血炎癥因子水平顯著降低。氧化應激互相作用于炎癥,抗氧化失衡及機體氧化會浸潤炎癥細胞,顯著增加激活中性粒細胞耗氧量。依帕司他和硫辛酸能夠通過抗氧化作用對釋放炎癥因子和激活炎癥細胞造成抑制,從而將抗炎作用完全發揮出來,但需要進一步研究具體通路。本次試驗主要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采取依帕司他單項治療與依帕司他聯合硫辛酸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感覺神經中正中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分別為(49.23±3.12)、(41.07±2.43)m/s,均高于對照組的(44.78±2.51)、(35.28±2.10)m/s,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運動神經中正中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分別為(54.63±3.64)、(49.17±2.35)m/s,均高于對照組的(48.20±3.15)、(44.21±2.17)m/s,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依帕司他聯合硫辛酸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依帕司他單獨治療,說明聯合用藥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保證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采取依帕司他聯合硫辛酸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有臨床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