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瓊
(霍山縣中醫院 安徽 霍山 237200)
已有相關報告指出,將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應用于慢性盆腔炎疾病的臨床治療中,療效更為明顯[1]。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炎癥癥狀,保證治療的安全性[2]。在本次研究中探討了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疾病的方式與效果,現將研究結果進行報道。
選取我院于2017 年4 月—2019 年3 月間門診和住院收治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76 例,將所有患者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研究組患者年齡范圍23 ~47 歲,中位年齡(34.39±5.53)歲,對照組患者年齡范圍24 ~48 歲,中位年齡(34.57±5.82)歲,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常規資料通過采用統計學進行分析,結果得出(P >0.05),可進行對比和討論。所有門診和住院收治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納入此次研究中,且經由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 參照2006年美國CDC診斷標準:①最低標準:宮頸舉痛或子宮壓痛或附件區壓痛;②附加標準:體溫超過38.5℃;宮頸或陰道異常粘液膿性分泌物;陰道分泌物0.9%氯化鈉溶液圖片見到大量白細胞;紅細胞沉降率升高;血C-反應蛋白升高;實驗室證實的宮頸淋病奈瑟菌或衣原體陽性;③特異標準:子宮內膜活檢組織學證實子宮內膜炎;陰道超聲或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輸卵管增粗、輸卵管積液,伴或不伴有盆腔積液、輸卵管卵巢腫塊,以及腹腔鏡檢查發現盆腔炎性疾病征象。
(2)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 參照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及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婦科學》的分型標準病結合臨床實際。
對照組(38 例,僅采用常規西藥治療方式),給予患者15 mg/kg 甲硝唑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 H20044011;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每日1 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逐漸將藥物劑量減少至7.5mg/kg,每日1 次,連續治療2周。同時給予患者0.5 g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65162;浙江莎普愛思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每日1 次,連續治療2 周。
研究組(38 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對患者應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措施。中藥湯劑的組成成分包括:金銀花15g、紅藤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生鱉甲先煎15g、桔梗12g、黃柏12g、苡仁25g、蒼術10g、當歸12g、敗醬草15 g。全部藥物均用水煎服,每日1 劑,分早晚2 次服用,服用14d 作為1 個療程。
通過記錄患者的治療結果對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應用SPSS18.0 軟件處理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相關指標資料。
經過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結果進行對比觀察,研究組患者的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更高,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的臨床療效更佳(P <0.05),詳情如表所示。

表 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慢性盆腔炎是我國臨床常見且多發的一種婦科疾病,其中屬濕熱瘀結證最多見。慢性盆腔炎的產生原因包括經期不注意衛生、其他器官的炎癥蔓延、術后感染以及產后、流產后感染等[3]。慢性盆腔炎疾病具有不易治愈、容易反復發作等特點,可能會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4]。
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表現包括患者白帶異常、腹痛和月經紊亂等,嚴重的情況甚至造成患者不孕[5]。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會造成其體內的致病菌產生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中西醫結合治療作為個性化的慢性盆腔炎疾病治療措施,其主要通過規范使用甲硝唑氯化鈉和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等西藥靜脈滴注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藥治療措施。中藥成分包括敗醬草、苡仁和黃柏等,并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適量增減藥方和調整藥物劑量。
此次研究對門診和住院收治的76 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進行觀察評價,對照組(38例)僅采用常規西藥治療方式,研究組(38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經過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結果進行對比觀察,研究組患者的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更高,治療組輔以中藥未觀察到明確副作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的臨床療效更佳(P <0.05),可進行對比和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對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的治療比僅行常規西藥治療的有效率更高,對于改善患者的炎癥情況具有更好的效果,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