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雯娟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老年醫學科一病區 江蘇 南通 226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我國老年糖尿病患者發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具有并發癥多、病程長、預后差以及病情反復等特點,且致死率和致殘率一直居高不下。相關數據統計,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有超過90%為2 型糖尿病,血糖波動是最常見的并發癥[1]。因2 型糖尿病病程長較長,除用藥治療控制血糖波動外,實施有效的護理也至關重要,目前臨床上存在多種護理模式,但關于何種護理模式效果最佳,尚無定論。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醫護合作護理模式對血糖波動的影響。具示如下。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后,選擇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本科室收治的80 例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版》[2]診斷標準,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0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60-81 歲,平均年齡(68.32±3.44)歲,病程6 ~19 年,平均病程(9.17±3.64)年。對照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62 ~85 歲,平均年齡(70.18±2.93)歲,病程7 ~21 年,平均病程(9.35±3.12)年。所有患者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無精神系統疾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統計學比較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可對比。
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進行健康教育、定期體檢和為其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與運動方案等,持續護理2 月。觀察組采取醫護合作護理模式:①成立醫護護理小組:選擇2 名主治醫師、1 名心理咨詢師、2 名護士長以及6 名護士成立醫護合作護理小組;②循證支持:由小組成員在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中通過關鍵詞“老年”、“2 型糖尿病”和“醫護合作護理”搜集相關文獻,篩選整理后,開展研討會制定護理計劃,并將具體護理措施落實到個人,對其進行專項培訓,考核通過后方可分配病人;③個人檔案:為每位患者建立個人檔案,檔案中記錄病程、病情進展等基礎信息,并由專人管理個人檔案,定期電話隨訪記錄患者病情、用藥、生活習慣等狀況;④健康宣教:采用多樣化的健康宣教模式,可發放健康教育手冊、組織講座,同時可由主治醫師主持定期召開病友交流會,由患者現場交流個人經驗;⑤心理護理:分發我院自制心理調查問卷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將其劃分為優、良、差三類,對優組患者采取1 次/3d 的心理疏導,對良組患者采取1 次/2d 的心理疏導,對于差組的患者采取1 次/d 的心理疏導,疏導時可采用多樣化的心理疏導理念;⑥醫護護理記錄表:每日給患者分發一張護理記錄表,當醫生或護士實施護理后在記錄表的記錄措施后做標記,并將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錄在護理記錄表中,由護士長統一收取并檢查,將問題匯總至主治醫師處,再由其對每位患者的問題提出個性化解決方案;⑦延續性護理:給患者發放自我護理記錄表,將其每日的飲食、運動、血糖等記錄在護理記錄表中,由護士每日上門收取匯總至護士長處,由護士長匯總,更新患者個人檔案,將檔案轉交給主治醫師,由其評估患者病情進展,對于病情控制不佳者,要求及時復診。
(1)血糖:護理前和護理2 個月后,使用羅氏(ROCHE)血糖儀器檢測兩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糖;(2)統計兩組血糖波動發生率。(3)生活質量:護理2 個月后,采用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從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心理健康、情感功能、活力、社會功能和總體健康8 個維度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該量表各維度滿分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4)護理滿意度:護理2 個月后,采用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從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等方面評估滿意度,該量表克倫巴赫系數0.824,分半信度0.745,總分100 分,依據評分劃分為非常滿意(≥90 分)、基本滿意(70 ~89 分)、不滿意(<70 分)。
護理干預后,兩組血糖均得到改善,且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s,mmol/L)

表1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s,mmol/L)
組別 n 空腹血糖 餐后2h 血糖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0 10.45±2.29 5.60±0.46 14.71±3.12 7.25±0.55對照組 40 10.42±2.38 7.74±0.67 14.63±3.22 9.75±0.86 t - 0.057 16.654 0.113 15.489 P - 0.954 0.000 0.910 0.000
觀察組的血糖波動發生率為5.00%(2/40),低于對照組的22.50%(9/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65,P=0.023)。
護理2 個月后,觀察組SF-36 的各8 個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SF-36 評分)變化情況(±s,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SF-36 評分)變化情況(±s,分)
組別 n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心理健康 情感功能 活力 社會功能 總體健康觀察組 40 80.26±8.62 82.32±8.71 89.16±9.63 79.76±8.68 70.08±6.84 74.13±8.53 76.12±8.10 64.14±6.57對照組 40 71.31±7.53 75.74±8.23 81.53±9.14 73.59±8.43 65.49±6.31 68.47±8.32 70.11±7.28 56.78±5.92 t-4.946 3.473 3.635 3.225 3.120 3.004 3.490 5.264 P-<0.001 0.001 0.001 0.002 0.003 0.004 0.001 <0.001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n(%)]
糖尿病已成為臨床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如未進行有效控制,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器官衰竭、認知障礙等嚴重問題,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3]。2 型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慢性疾病,除了定期定量給予胰島素注射或口服降糖藥控制血糖外,還需要對患者進行正確有效的護理,常規的護理模式因內容單一,效果欠佳逐漸無法適應患者的要求,故尋找有效的護理模式是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4]。
相關研究表明,2 型糖尿病患者無法控制血糖的最大原因是患者沒有嚴格執行自我管理計劃,或因患者不了解自身情況,或因缺乏專業人員指導等,因此,有效的護理對于控制病情極其重要[5]。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動發生率低,SF-36 評分較高,護理滿意度較高,表明醫護合作護理模式可幫助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減少血糖波動,提升其生活質量和對服務的滿意度。因醫護合作模式涉及范圍較廣,故需成立專門的團隊以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并通過在已知的數據庫中用關鍵詞搜索收集循證依據,經過篩選、整理、專家討論并結合臨床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計劃,根據小組成員的排班情況將具體的護理任務落實到個人,以提高其責任心,并且可通過視頻教學、模擬演練等多元化的形式進行專人專項技能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水平,并考核通過后方可分配病人。另外,還可制定獎懲措施以督促小組成員做好每一項措施,從而提升護理質量,提高患者的護理體驗。因患者年齡較大,合并癥較多,體質、病情、恢復進展均不相同,故建立個人檔案并由專人進行電話隨訪及時更新檔案便于主治醫師隨時掌握患者病情變化,為調整護理計劃奠定基礎。傳統的健康宣教多由主治醫生或護士進行口頭講述,而患者年齡大,記憶力差,導致健康宣教的質量較低,而醫護合作護理模式的健康宣教采用多樣化的形式,通過健康教育手冊、組織講座等常規形式讓老年患者初步掌握相關疾病和護理知識,再定期召開病友交流會,可挑選配合度高、病情控制較好的患者作為榜樣分享自身經驗,從而提升患者的依從性和積極性,有助于各項護理措施順利實施。由于2 型糖尿病屬于慢性疾病,患者需長期服藥、控制飲食、積極運動,身體、精力較差的老年患者極易產生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為提升其治療積極性,心理護理必不可少。本研究中先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再有選擇性的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可減少患者往返醫院的次數,同時節省心理醫師精力。另外,護理過程中可結合不同的護理理念,對于焦躁不安的患者可采用“ABC 情緒法”,讓其明白自身理念的錯誤,并用正確的信念替代;對于抑郁害怕的患者可采用“激勵式理論”,鼓勵其積極接受治療。為進一步監督護理計劃實施,并了解護理效果,本研究中制定醫護護理記錄表,保證每項護理措施都被實施,并且具體記錄下每位患者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由護士長統一收繳閱覽,匯總表中常見的問題以及個體化問題,交由主治醫師對共性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對個性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出具體原因,以對患者的護理方案進行優化。另外,2 型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患者無需住院,故延續性護理極為重要,可幫助患者控制血糖,避免出現其余并發癥。印發自我護理記錄表,可每日提醒患者及其家屬完成飲食、運動、藥物等任務,從而提升其護理效果,并且護士上門收取由護士長匯總信息及時更新患者個人檔案,可幫助主治醫師及時了解患者病情進展,評估其病情,對于血糖控制不佳或出現并發癥者,及時提醒,要求改變不良習慣,若情況較為嚴重者,需要求其回醫院復診[6]。綜上所述,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采取醫護合作護理模式可有效幫助患者執行自我管理計劃,降低血糖和血糖波動發生率,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且效果高于傳統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