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山東 青島 266555)
譫妄屬于急性腦病綜合征,受諸多因素影響所形成,同樣也是腦功能障礙性疾病,以注意力無法集中和思維混亂等為主要臨床表現[1]。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譫妄常見于ICU 機械通氣患者中,占比超過70%,使患者的致死幾率與致殘幾率不斷提高?;诖耍恼聦CU 機械通氣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闡述常規護理聯合早期活動在預防譫妄中的效果,希望有所幫助。
選擇我院自2017 年4 月—2019 年4 月期間收治的ICU 機械通氣患者50 例,進行編號后,以單雙號將其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25 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15 例,女10 例,平均年齡(54.93±5.54)歲;實驗組患者男16 例,女9 例,平均年齡(54.75±5.6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數據經比較差異性不明顯,可比性顯著。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主要的護理內容含括體位翻身,并對患者的呼吸道、呼吸機通暢性以及引流管等多常規性護理措施[2]。
實驗組應用常規護理聯合早期活動,常規護理方法同對照組,以此為基礎加行早期活動,具體措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參考患者臨床情況對活動訓練方案進行制定,一般可對活動訓練進行等級劃分。一級活動即患者在意識清晰的情況下能夠完成活動指令,作為護理工作人員需每間隔兩小時幫助患者翻身并拍背,每天還應輔助患者進行兩次四肢關節活動訓練。另外,應合理指導患者每天兩次床上座位運動,且每次持續的時間不低于20 分鐘。對患者給予必要鼓勵,使其能夠積極參與抗阻力運動[3]。二級活動即患者意識在清醒狀態下,其上肢肌力超過3 級,在接受一級活動訓練的基礎上,每天還要參與床邊座位的運動訓練。對于三級活動,即在患者的肢體肌力高于3 級的情況下,在接受二級活動的同時,可以向輪椅轉移,且每天參與20分鐘的活動訓練。患者在可以耐受的情況下,給予其必要幫助,使其能夠參與到步行活動訓練中。
比較分析實驗組、對照組譫妄持續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臨床指標。
對于兩組ICU 機械通氣患者臨床預防結果,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 展開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譫妄持續時間、機械通氣時間)采用(±s)進行表示,并進行t 檢驗,若P <0.05,即可證實組間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兩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差異(P <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譫妄持續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對比(±s)

表 兩組患者譫妄持續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對比(±s)
組別 例數 譫妄持續時間 機械通氣時間實驗組 25 2.41±0.23 4.45±0.86對照組 25 4.87±1.68 7.64±1.49 t-7.2537 9.2712 P-0.0000 0.0000
ICU 危重癥患者在進行機械通氣的過程中,可使其氣道始終保持通暢,同時還能夠改善輔助性呼吸情況,實現氣體交換目標[4]。但因為此類患者的臥床時間較長,使其自身機體代謝的速度減慢,誘發綜合征的幾率顯著提高。除此之外,在鎮靜與鎮痛治療過程中,受藥物長時間蓄積的影響,還會有譫妄發生的可能,直接影響患者大腦功能。為此,在臨床治療與護理期間,必須科學合理地采取護理方式。以常規護理為基礎,聯合早期活動指導,能夠使患者發生譫妄幾率下降。其中,早期活動指導能夠結合力學和神經生理等多個學科理論內容,實現被動運動向主動運動的循序漸進發展[5]。
在以上研究中,實驗組應用常規護理聯合早期活動,各項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臨床比較差異性顯著(P <0.05)。由此證實,將常規護理與早期活動聯合應用于ICU 危重癥患者機械通氣治療中,能夠盡快恢復患者的關節與肌群生理功能,特別是可以改善其呼吸肌肌力以及功能,加快了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康復速度,減少呼吸機通氣時間,縮短機械通氣持續時間,推廣可行性顯著。
總體來講,ICU 機械通氣患者的病情特殊且嚴重,一旦發生譫妄情況會帶來嚴重危害。常規性護理干預預防譫妄的效果始終差強人意,在采用早期活動干預后,即可使患者發生譫妄的幾率大大降低,且譫妄持續時間也隨之減少,降低患者機械通氣具體時間。所以,在接受臨床治療期間,聯合應用常規護理和早期活動干預方式推廣價值突出,可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