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向陽
(如東縣豐利鎮中心衛生院 江蘇 南通 226408)
糖尿病具多發性且治療時間較長[1],患者易出現不良情緒影響治療。有研究[2]發現,在糖尿病診治期間佐以科學護理能改善其干預效果,因此本文盲選于我院(2018 年3 月—2019 年10 月間)行診治的80 位糖尿病病人實施探究,其中半數開展基礎護理服務,另外對象施行優質護理服務。對入選研究對象護理施行情況行探析。
盲選于我院(2018 年3 月—2019 年10 月間)行診治的80位糖尿病病人實施探究,應用電腦將其隨機劃分為兩組各40位。對照組中男性人員及女性人員數量分別為25(62.50%)/15(37.50%);年齡最小值為34 歲,年齡最大數值為68 歲,年齡段平均數值在(51.8±5.3)歲。觀察組中男性人員及女性人員數量分別為26(65.00%)/14(35.00%);年齡最小值為36 歲,年齡最大數值為68 歲,年齡段平均數值在(52.0±5.1)歲。兩組研究對象基礎資料比較具可比性(P 值大于0.05)。
對照組:血糖監測及糖尿病常識、預后講解。觀察組:行優質服務小組建立,完善責任制,積極滿足患者需求,落實體征監測、指導等基礎護理,優化細節服務。健全制度,提升護理人員專業性。開展培訓及考核,經評估合格后可上崗。施行:引導患者家屬辦理相關手續,為其講解院內設施,行自我及主治醫師介紹。掌握患者資料及病史,依據其情況制定服務計劃。通過發放知識冊、播放病癥視頻等形式提升病人及家屬病癥掌握程度。組織交流會,解答患者疑問,提升其依從性。對患者服藥、活動等情況進行記錄,與存在私自停藥、減量情況患者進行溝通,分析其行為原因,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解答,錯誤認知進行糾正。開展情緒評估,加強隱私管理,提升患者傾訴欲望,對存在較強負性情緒患者進行專業干預。溝通中護理人員需注意態度謙和,言語通俗,儀態適宜,面帶微笑,讓患者感受到被尊重,開展適當安撫及鼓勵,告知家屬血糖控制重要性,協助護理人員開展血糖管理。飲食方面需依據患者情況制定,控制每餐攝入量,加用餐次數。活動方面需依據患者耐受而定,如期間病人發生頭暈乏力等情況需停止活動予以針對處理。
評判標準:空腹及餐后血糖有顯著改善,負性情緒消除或有積極改善,睡眠質量好,依從性較高為顯效;空腹及餐后血糖、負性情緒有一定改善,睡眠質量較好,存在依從性為有效;空腹及餐后血糖、負性情緒未變更,睡眠質量差,依從性較低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依據本文所研究的糖尿病護理內容開展數據統計探析,具體采取軟件SPSS20.0、Excel 數據庫,其中計數、計量資料檢驗分別應用χ2、t,表現為百分率、均數±標準差,P <0.05 為差異較為顯著。
不同護理模式應用下,對照組中護理無效情況人數為10名,觀察組中有2 名發生護理無效情況。將兩組研究對象護理施行總有效率開展比對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P <0.05),見表。

表 護理效果對比[n(%)]
糖尿病病程較長,患者普遍需長期用藥,存在依從性降低,抵觸治療[3]等情況。因此在其診治期間需加強護理服務,提升其干預積極性。研究中觀察組在優質服務下血糖控制效果較好,患者不良心理狀態有所改善,睡眠質量提升。證實其應用對患者身心情況及恢復均具積極影響。導致此結果的因素可能在于優質服務以患者為中心,以人性化為標準施行護理[4]。護理期間注重制度完善及人員專業性,從而保障服務優質性。其通過視頻播放及手冊發放等形式提高患者及家屬病癥認知程度,降低意外事件出現概率。祥記患者服藥情況,分析存在治療抵觸心理患者的行為原因,予以專業指導,從而提升其依從性,監督其按時用藥。聽從患者主訴,在保障其隱私下予以專業輔導,消除不良心理狀態,提升治療積極性。溝通期間護理人員保障自身態度適宜,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問題,從而保障服務優質性。加強飲食及活動管理,對有意外情況發生的患者進行及時干預,從而提升其安全性。綜上所述,糖尿病應用優質護理服務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