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重慶 400030)
消化內科患者疾病以胃腸功能障礙為主,最常見的為胃潰瘍、胃炎、肝炎等為主,較為嚴重者以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為主,患者病情類型較多且急性發病者病情危重需要盡快搶救,因此患者容易存在焦慮、恐懼情緒[1]。而對于慢性病患者來說,疾病的治療時間較長,會出現抗拒治療的情況,因此患者需要有效的護理管理來改善其現狀。優質護理服務鏈是一種更嚴密、更全面的鏈式服務管理模式,本次研究將其應用在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對其管理效果進行調查。
以我院66 例消化內科患者為調查樣本,患者均為2018 年9月—2019 年9 月間我院收治人員;患者均為消化內科患者;患者無其他系統疾病;患者無心肺功能異常表現;患者無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調查。
對照組:患者年齡平均(43.6±11.4)歲,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16 例,消化道潰瘍15 例、消化道出血9 例、消化道腫瘤6 例,其他3 例。
觀察組:患者年齡平均(43.4±11.5)歲,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16 例,消化道潰瘍14 例、消化道出血9 例、消化道腫瘤7 例,其他3 例。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日常行為管理、疾病管理等,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服務鏈管理。
患者入院后為患者講解優質護理服務鏈管理的內容、意義以及優勢,讓患者能夠配合優質護理服務管理。護理人員要為患者詳細介紹院內環境和主治醫師,幫助患者熟悉院內環境,為患者介紹院內注意事項,消除緩和陌生感。
對患者開展情緒監督和評估管理,多與患者溝通,明確患者情緒變化,對情緒變化明顯的患者開展針對性指導,情緒過于焦慮的患者可讓其傾聽舒緩、沉靜的音樂,情緒過于低沉的患者可讓其聽歡快的音樂緩解情緒[2]。此外,可通過轉移注意力、情感支持、呼吸控制法等方式幫助患者改善情緒。
對患者飲食、運動進行管理,消化內科患者飲食管理十分重要,針對無法進食的患者主要通過輸液維持機體功能,可以進食的患者要根據其病情調整進食結構,同時對患者的飲食進行監督[3]。
采用漢密爾頓焦慮、抑郁量表評估患者情緒,焦慮評分超過8 分為有焦慮,抑郁評分超過7 分為有抑郁,分數高者情緒越嚴重。采用自覺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評估患者自覺行為、自我效能感,量表共4 個維度,總分112 分,分數高者患者自覺行為、自我效能感越強。
采用SPSS 18.0 軟件處理文中數據,t 值為計量資料檢驗值,P <0.05 視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由于情緒無統計差異(P >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均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差異(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情緒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不良情緒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焦慮 抑郁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3 16.5±4.7 8.4±2.6 14.2±3.2 6.7±1.8對照組 33 17.1±5.1 11.5±3.4 13.9±3.4 8.8±2.1 t- 0.49 5.24 0.36 4.36 P- 0.26 0.00 0.71 0.00
護理前兩組患者自覺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無統計差異(P >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自覺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差異(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自覺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自覺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 33 52.6±13.6 87.5±10.5 11.66 0.00對照組 33 53.2±11.4 72.7±9.5 7.54 0.00 t- 0.19 6.00 - -P- 0.84 0.00 - -
消化內科患者病情復雜,患者的護理管理對其病情康復十分重要。優質護理服務鏈是一種以患者安全管理為目標的更為全面、系統的護理管理方式,其不僅能夠針對患者病情進行管理,同時能夠針對患者生理、心理狀態開展管理,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者不良情緒,讓患者能夠更好的參與到治療和護理中,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