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應明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人民醫院 甘肅 天水 741300)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消化系統中的慢性疾病,特征為胃腺體和黏膜上皮發生萎縮且數目減少、伴幽門腺和腸腺化生、胃黏膜的基層增厚、胃黏膜慢慢變薄等?;颊吲R床癥狀多為上腹部隱隱作痛、噯氣、脹滿、食欲不振、消瘦等,若是長期未愈,可能發展成胃癌[1]。目前,西醫沒有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中醫的治療效果更為理想。本研究將對研究針藥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80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選取時間范圍是2017 年8 月—2019 年8 月,隨機均分為兩組,分別是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各40 例。
對照組: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齡在34 歲~66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52±4.80)歲。
干預組: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齡在32 歲~65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35±4.57)歲。
對比兩組上述基線資料,P >0.05,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選用中藥進行治療,煎服,每天一劑,均分為2 次溫服,持續治療4 周。組方:黃芪(30g)、黃連(3g)、甘草(12g)、吳茱萸(9g)、半夏(12g)。濕熱患者應加用胡連(5g)、雞內金(8g),肝胃不和的患者應加用黃芩(12g),氣滯患者應加用白芍(15g)、郁金(15g),腹脹呃逆的患者應加用菔子(15g),脾胃虛寒的患者應加用白術(12g)、干姜(12g)。
干預組基于對照組的中藥治療基礎之上進行針灸治療,主要針灸穴位有上脘、中脘、下脘、天樞、氣海、足三里和內關。濕熱患者應加刺水道穴,肝胃不和的患者應用章門和公孫兩穴位代替上脘,氣滯患者應加率谷穴,腹脹呃逆的患者應加刺梁門穴,脾胃虛寒的患者應加刺太白穴。針灸時,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先對皮膚消毒,再使用適當的毫針(一次性的專業毫針)進行取穴進針,上、中、下脘穴及足三里穴的進針深度可在0.5 ~1.0 寸之間,天樞、氣海兩穴位的進針深度可在0.8~1.2寸之間,內關穴的進針深度可在0.5~0.8 寸之間,太白、章門、公孫、率谷、梁門各穴位的進針深度可在0.3~0.5寸之間。進針手法應輕柔有度,及時詢問患者的適應感,針對性調針,留針時間保持在20min 左右。持續治療4 周。
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為顯效,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為無效,(顯效人數+有效人數)/總人數×100%=總有效率。不良反應主要有腹部灼痛、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等。
研究數據均選用SPSS22.0版本的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t 值進行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卡方進行檢驗;結果為“P <0.05”,則可表示兩組患者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干預組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更高,P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n(%)]
相較于對照組,干預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更低,P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n(%)]
從中醫角度看,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心下痞滿”“胃脘痛”的范疇,病因多為情志郁怒、內蘊濕熱、飲食不節等,久病至脾胃虛弱,進而氣虛、血運無力、血瘀氣滯,運化機能與受納機能均為減退,胃絡失養、胃陰耗損以至萎縮[2]。
傳統的西藥治療效果不佳,還多有副作用與不良反應。有研究顯示中藥治療的效果更為理想。中醫治療不僅有中藥或針灸的單獨使用,還包括針藥結合治療。有大量的臨床治療結果顯示,針藥結合治療的效果最好。針灸上、中、下脘及足三里等穴位可健脾益氣,氣海、率谷、血海等穴可理氣活血,章門、公孫、梁門等穴可和胃疏肝[3]。所選中藥為清熱、益氣、活血、健脾、養陰之效,改善胃腸的蠕動,調節胃蛋白酶的分泌與活力,促進胃黏膜進行自我修復,增加防御能力[4]。
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相較于對照組,干預組的治療效果明顯更好,并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更低。
總而言之,針藥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僅能提高治療效果,還能減少不良反應,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