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年兵
(桂林理工大學醫院 廣西 桂林 541004)
近年來大學生抑郁癥發病率越來越多。所以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是迫在眉捷的大事。本文統計了某校2013 年l 月—2018 年12 月335 例大學生抑郁癥患者發病原因并進行分析,提出預防措施,以減少大學生抑郁癥患者發病率。
來源于2013 年1 月—2018 年12 月某校醫院門診確診的大學生抑郁癥患者。
設計表格,統計335 例已確診的抑郁癥患者發病原因。

表 335 例大學生抑郁癥患者發病原因構成
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環境與中學相比改變很大。在學習上,有部分學生難以適應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習上產生了明顯的壓力;在生活上,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很少受到挫折,導致部分大學生自立性差,心理發育不健全。遇到困難或受到挫折時,由于缺少家人的支持以及周圍人群的有效幫助,處于緊張狀態之中。為此患上了抑郁癥。亦有部分大學生在中學時被認為是優秀生,進入大學以后,不再是佼佼者,使得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較大的傷害,表現為情緒低落,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產生妒忌心理。
性格內向的學生往往在心理上呈現閉鎖狀態,他們封閉自己,鮮少與其他人交流,將困難和矛盾壓在心理,往往因焦慮而自卑[1]。大學生來自祖國各地,成長的家庭也不同。大學內包含了各種性格特征的學生,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對所處環境難以適應,心理承受能力差,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心理問題。
當今的大學生大多胸懷遠大理想,他們對未來有較高的期望,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向往,但很多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價值觀念,一旦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他們就會表現出矛盾的心理或多變狀態。當他們逐步接觸、了解社會后,會發現社會中充斥著不正風氣,同時社會對他們有許多的不理解。他們便會逐漸會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從而情緒低落,長期抑郁,引發抑郁癥。
很多大學生易沉溺于網絡的交往,在現實生活中卻顯得沉默寡言,甚至與周邊的人格格不入,不善于處理與同學的關系,甚至排斥現實的人際交往[2]。原因在于網絡的虛擬化,由于忽視了現實中的交往,這部分大學生未能培養或漸漸失去了正常工作和社交中需要的人際交往能力,對畢業后在社會上工作和生存產生較大不良影響。
我國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類的心理病態,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3]。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當中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網絡成癮、功利化、封閉化等不良傾向[4],由此導致了多種形式的心理問題,例如自卑、偏執、孤僻、嫉妒等。有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多以自我為中心而不太考慮別人的想法與感受,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部分大學生接受的青春期教育不夠,對兩性關系沒有足夠的了解和認識,對在大學期間產生的情感、性心理產生困惑和誤解,可能陷入焦慮和恐懼、抑郁之中,產生性心理障礙。嚴重的會影響到大學生正常的工作和學習,甚至在心里上造成創傷。
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助于孩子形成開朗的個性、健康的人格,而部分家庭父母離異,性格不和,長期爭吵,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與必要的交流,無法得到家長的鼓勵,進而缺乏在工作和社交中必要的自信,進而回避生活工作中必須的社交,而易于產生抑郁。
部分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學生在對比家庭經濟實力較強的學生的消費后極易產生不平衡心理。經濟實力上的不平衡易導致部分學生產生包括嫉妒、自卑等不良心理問題,甚至催生攀比心理。這種心理問題導致的后果便是大學生過度消費,也引起了校園貸等當今社會上的熱點問題。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更需要得到學校足夠的重視,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和金錢觀。
大學生抑郁癥雖然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而引發,但是預防大學生抑郁癥主要以個人和學校為主。
4.1.1 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充實自身的健康人格內涵
大學生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充實自身的健康人格內涵是消除心理障礙、促進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大學生應該提高自己的修養,遠離虛擬飄搖的網絡世界,培養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態,才能遠離煩惱、寂寞,自然就無緣抑郁癥。
4.1.2 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是學生的象牙塔,而社會實踐活動便是大學生了解世界、認識社會的窗口。參加豐富多種的社會實踐有利于大學生提高對社會的了解,在實踐中增加對實際工作的認識。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與他人的交往交流有利于改變大學生孤僻、內向的性格,使他們更加外向、活潑。同時,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大學生設立更清晰、現實的目標,使現實與理想聯系更加緊密。
4.1.3 選擇良好的學習方法,正確看待學習成績
大學生仍然需要學習大量的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選擇良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利于事半功倍,減輕學習壓力,從而心情舒暢,保持健康的心態。古人那種懸梁刺股的學習方法可敬,但我們不提昌,這樣學習壓力大,精神緊張,容易發生抑郁癥。我們還要正確看待學習成績,學校獎學金、免費上研究生自然是好事,但要量力而行,不要為了這樣而廢盡忘食,孤獨自己,整天埋頭苦讀,與周圍同學缺少交流,久之心情壓抑,食欲差,睡眠障礙,出現心理問題。
4.2.1 構建和諧校園
心理疾病多是由于受到刺激而導致的,而良好的學校環境有助于減少學生接受刺激,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學習之中。因此,學校有義務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包括作息時間的合理安排,課程設置的合理考慮。學校還應多開展有關校園精神文明的活動,提升校園精神文化氛圍。同時,在校園內形成老師、學生相互關愛幫助,學生之間團結進取的和諧人際關系有助于學生及時化解學業和生活壓力,從而達到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
4.2.2 加強心理衛生知識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校學生工作部門和校醫務部門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工作的重中之重。具體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在校園文化墻、校報、校廣播站增設心理衛生欄目,講解心理衛生知識。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一門心理學方面的教材,為大學生講解青年心理特點、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情感的正確表達,以及如何處理學習壓力和人生中的挫折等內容,特別要重視性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還可邀請有關學者、專家和精神醫生進行有關的講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應對困難措施。
4.2.3 盡早發現,及時干預
出現情緒低落,有的人是一過性的,有的人調節失控而出現嚴重的抑郁癥。為了預防大學生出現抑郁癥,應及時他們出現情緒低落時及時給予幫助,阻止其發展成抑郁癥。學校應該成立心理健康小組,由學校專業心理咨詢人員帶頭,每個班的班主任、學生干部組成委員。班委員平時多注意自己班里每個同學的生活、學習有何變化,特別是思想、情緒變化。發現問題后及時開會,集體研究對策,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進行心理疏導。盡早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利于后期的疏導和治療。
4.2.4 建立心理咨詢工作專業化隊伍
學校應注重心理科的學科建設,培養一批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服務機構,隨時滿足學生對心理咨詢的需要。可以充分利用課堂、課外展板、心理咨詢等心理活動師生介紹心理健康知識;開設心理健康熱線和信箱,及時的回答學生的心理問題,做到有求必應,有問必答。
4.2.5 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學校應積極建立學生綠色通道,保障家庭困難的新生入學。同時學校積極開展特困生資助、貧困生國家貸款工作,幫助解決貧困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用問題。學校還應建立為學校學生及教職工有償服務部門,如小賣部、干洗店、報刊亭等等,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業余時間參與經營,所得純收入用來資助貧困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