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偉民
文本承載著意義,閱讀材料傳遞著思想,而語言則是思維的外殼。培養思維能力是伴隨著對文本深度解讀的閱讀教學活動而產生的。表層理解關注文本信息,而深度閱讀則開啟思維(葛炳芳2013)。提高英語閱讀能力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閱讀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文本傳達的主題情感相結合,通過一系列具有“腳手架”作用的閱讀活動,輔助學生自主完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分析、比較與判斷,而這些就是學生批判性思維形成的基礎與過程(韓亞輝 2015)。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格外重要。
然而,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有些閱讀課雖然表面看氣氛活躍,但實際上偏重對文本表層意義的理解而忽視對其深層意義的挖掘,主要教學目的只是獲取文本信息和提煉相關的語言點,忽視了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個性化閱讀的空間。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課程應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發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的過程。”(教育部 2012)《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活動,獲取、闡釋和評判文本意義,表達個人觀點、意圖和情感態度,分析中外文化異同,發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同時,在語言技能目標方面對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出更加明確、具體的要求:“根據文本標題預測文本的主題和內容,批判性地審視文本內容,借助話語中的語氣和語調,理解說話者的意圖?!保ń逃?2018)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這一概念可溯源至蘇格拉底時期,critical一詞源于希臘文kriticos(辨明或判斷的能力)和 kriterion(標準),意為“基于標準的、有辨別能力的判斷”(董焱2018)。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是以后天的客觀經驗為基礎,根據活動目的,為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性的思維(梁穎2011)。
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在個體發展這個自主建構與價值引導的對立統一過程中,批判性思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于波2009)。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朱智賢、林崇德教授(1986)也明確指出:“思維的批判性品質來自對思維活動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進行調整、校正的自我意識;這種批判性思維品質在創造性活動和創造性思維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p>
好的教育意味著能給予學生培養良好批判性能力的機會。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
學生通過學習,在接收、儲存信息的過程中,對各種信息進行理性的思考,作出獨立的判斷和選擇,甚至從不同視角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假設,以縝密的邏輯、思辨的方式主動去探尋和驗證,從而迅速并有效獲取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同時不斷開發智力,培養良好的心智特征,使自己成為具有開放性精神的思考者和探索者,為自身的個性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有針對性的活動積極地探尋和評價信息,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逐步形成主動、獨立、質疑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往往會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有時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問題和答案,產生新穎的、獨特的思維成果,從而促進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梢哉f,批判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動力和基礎,正如朱新秤(2006)所說:“批判性思維重在‘破’,而創造性思維重在‘立’,沒有批判就沒有創新?!?/p>
3.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生通過討論、對比、辯論等方式,透過信息的表面挖掘其實質,進一步探求事情的真相,更好地理解和揭露信息背后的真相,做到明辨是非,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形成正確的價值標準,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做人和做事,努力成長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主義好公民。
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文本表層信息的提取及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機械理解和掌握,而應有目的地通過創設各種活動,側重學生批判性思維意識的啟迪,訓練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視角下,主持了市名師工作室專項課題“核心素養下初中英語閱讀課中思維品質的發展策略研究”。在課題研究初期,課題組先對實驗班級1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實驗學校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以便采取適當的措施,促使課題研究有的放矢地開展,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表1為課題研究初期調查的結果。

表1: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思維品質培養問卷調查分析
分析問卷調查結果不難發現,大多數教師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滿足于文本表層信息的提取,導致很多學生對文本只停留在表層的膚淺理解上,即使有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已開始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他們對教學策略和教學活動的使用缺乏有效的整體設計,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仍然比較片面,往往用大量簡單的提問代替學生的主動思維,沒有給他們提供獨立思考和個性化閱讀的空間。在這樣的情形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任務,枯燥乏味地進行機械的訓練,課堂教學低效,導致學習興趣不濃,懶于思考,遇到問題只知道從教師或書本上尋找所謂的標準答案,而不是自己積極、主動地進行批判性思考,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的惰性,這不利于他們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有以下兩種對立傾向:
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在“唯升學率為目標”的錯誤傾向的干擾下,很多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的禁錮,唯分數論、成績論在校園中大肆盛行。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依然存在,相當一部分教師思維僵化,過于強調教材、教師的權威,不尊重學生的個性,漠視“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過于注重單詞、短語、語法等方面的知識性、技巧性,忽略了學生對文本解讀、自主建構的可能性,導致他們普遍存在“思辨缺失”的現象。
建構主義認為,雖然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人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或解釋現實的,由于個人的經驗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因此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張春莉 2002;轉引自許天佑,2014)。在課堂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經常為學生搭建各種語言支架,幫助他們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掌握知識并成功跨越“最近發展區”,以期培養各種思維能力。部分教師由于害怕學生不能按時、圓滿完成學習目標或其答案偏離教學計劃,所以在各個環節、各項活動中都盡量為學生設計各種框架和模板,讓他們按照這些特定的模板展開實踐。顯而易見,這樣的活動嚴重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他們感興趣的、能說的、想說的可能不符合教師設定的要求,而符合教師要求的,又不一定是他們感興趣的、能說的、想說的。這樣的教學設計限制了學生質疑和求異能力的發展,使他們在教學活動中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理解;剝奪了他們發表不同甚至相反觀點的機會,束縛了他們的思維發展,壓抑了他們的個性化思維,阻礙了他們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提供的支架應該以提供工具為主,這個工具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是語言,而不是思想(張成年、金毅,等 2015)。
比如,在講授人教版《英語》九年級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Section B 2b的閱讀文本The spirit of Christmas時,授課教師在post-reading環節設計了寫作任務,要求學生以“My favorite festival”為題向朋友介紹節日。為了便于學生完成任務,教師設計了下列寫作模板,要求學生根據模板完成語言輸出任務。
My favorite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It is on...I like it because...I can...
該授課教師為學生搭建的語言輸出支架明顯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束縛了他們獨立思維的空間,阻礙了他們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不是所有學生最喜歡的節日都是春節。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在新課改浪潮下,改革現行英語閱讀教學中一些落后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力培養等,其中一項就是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特別是在post-reading環節,許多教師會精心設計一些活動,如討論、辯論、寫作等,以期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但在教學研討活動中發現,有些教師設計的活動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實質和內涵,把課堂變成了學生“自由交談”的場地,他們信口開河、天馬行空、自由發揮、無的放矢,而教師為了營造課堂的熱鬧氣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往往會提供比較容易的、大眾的話題,只要與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文本的主題意義稍微有聯系就可以。并且在此過程中,因為害怕打擊學生的參與熱情,即使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甚至離題的問題,有些教師也不會加以引導、調控。這種脫離文本主旨、游離文本語境、曲解教學本質的課堂看似熱鬧,實際上收效甚微。這種現象貌似鼓勵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實質上是使批判性思維走入誤區,出現泛化現象,容易出現價值觀的偏離,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比如,在講授人教版《英語》九年級Unit 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Section B 2b的閱讀文本How Can You Become a Successful Learners時,在post-reading環節,教師讓學生圍繞“My eating habits”話題進行討論,雖然此項活動能培養學生對問題進行闡釋和評鑒的能力,但這個話題與該文本的主題意義沒有多大聯系,導致學生脫離文本的主題意義展開批判性審視和探究,且不能借助和運用文本中的語言知識進行表達,導致其語言輸出還是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匯聚,同時干擾了課堂教學的節奏,影響了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根據實驗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各種問題,多次舉行有關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專項課題研討會和同課異構活動,探尋和總結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方法。認為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吸取現代化先進教育理論的精華,深入學習和貫徹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緊緊圍繞《課程標準》中關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探索適切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再逐層遞進,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英語》九年級Unit 11 Sad movies make me cry Section A 3a The Shirt of a Happy Man教學為例,談談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通過處理文本、跳出文本和回歸文本三個環節,借助各種思維能力培養方式,切實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有效教學始于期望達成的目標。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把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作為重要環節,并有意識地使用一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技能密切相關的方法,如預測、推理、質疑、評價、自我調節等,幫助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逐步實現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
該文本主要介紹了一位不開心皇帝的故事,是一個關于尋找幸福的寓言故事。該文本還延續到Section B的聽力部分。因此,在文本主題意義的引領下,教師設定了下列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目標:
1.Predict what will happen according to the title.
2.Analyze the information of the passage.
3.Predict the writer’s attitude about happiness.
4.After having a debate,set up a correct attitude about happiness.
5.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the title.
6.Write a passage on happiness.
1.處理文本,挖掘批判性思維的支撐點
(1)預測文本內容,提高推理能力。
標題是文本的“文眼”,更是文本的“濃縮液”。教師在pre-reading環節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的標題,然后讓其帶著設定的問題預測文本的主題意義、中心思想等內容,這樣可以有效提高他們的推理能力。首先,預測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在活動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狀態,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使整個身心都處于愉悅狀態;其次,在預測過程中,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主動思維,同時運用判斷和推理等方法捕捉有效信息并進行大膽預測,提出預測理由,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最后,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形成不同的甚至是沖突的觀點,從而實現課堂上的自由辯論。在這樣的真實環境中,不但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能力,還訓練了他們的判斷能力、推理能力。
在本堂課的pre-reading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審視文本標題The Shirt of a Happy Man,然后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Q1:According to the title,who is the happy man?
Q2:What is the shirt used for?
Q3:What happens in the passage?
Q4: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talk about?
【設計說明】教師設計的問題逐層遞進,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經驗,圍繞文本標題對其主題意義及主要內容進行預測,從而激活他們已有的思維圖示,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和閱讀期待,渴望快速從文本中求證自己預測內容的準確性,以更大的熱情投入閱讀。這就為后面的閱讀活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多元、開放的思維能力。
(2)研讀文本信息,提高分析能力。
通過上面的預測活動,學生都渴望能盡快從閱讀文本中求證自己預測信息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此時教師應該趁熱打鐵,采取具體措施,指導學生進行有效活動,幫助他們認識文本的結構、體裁、特點,獲得文本的思想、感情、文化等信息,挖掘文本中蘊含的深層內涵,為后面批判性思維活動的順利開展積累語言材料,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①預覽文本,培養判斷能力。
預覽指的是學生在真正閱讀前對文本進行快速閱讀,這也是培養他們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基本技能。在預覽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讓學生在快速閱讀后尋找相關信息,了解文本大意和結構框架,領悟文本的主題意義,同時印證自己對文本標題的預測是否正確,從而作出正確的分析及評估。
由于該文本的生詞較多,學生在短時間內要把握文本結構脈絡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圍繞文本的中心內容設計下列思維導圖(見下圖),引導學生快速理清文本的結構脈絡。

【設計說明】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文本的結構脈絡,將復雜、抽象的文字具體化和可視化,激發了他們的閱讀動機,讓他們可以快速理清文本的主線,梳理文本信息,找出文中每個人存在的煩惱,為他們深層次理解文本內容提供了信息基礎,為下面的討論和辯論活動積累了素材,搭建了語言支架,提供了直觀的理性和事實基礎,有助于下一階段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②閱讀探究,提高辯證能力。
古德曼(Goodman 1967)在做了大量研究后認為,閱讀是一種心理語言的猜謎游戲,閱讀者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借助于大腦中的句法知識和語義知識,在閱讀過程中對閱讀材料進行預測,并在閱讀過程中證實和修正。閱讀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主要陣地。在學生通過預覽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教師應逐步推進,通過詞義猜測、推理思維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所采用的文體形式,深層理解文本,即文本中蘊含的How的問題。
詞義猜測是指在閱讀過程中根據文本中的信息、邏輯、背景知識及語言結構等進行綜合理解,并猜測某一生詞或關鍵詞的詞義。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也有利于他們通過抓住要領,利用已掌握的信息去獲取、檢驗新的信息,培養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并利用信息明確形成有充分根據的判斷,從而提高分析、判斷、推理能力,促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講授該文本時,教師可以設計詞語猜測活動,引導學生借助上下文語境對文本中部分生詞的含義進行猜測。
Guessing: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underlined words after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One day,a doctor was called in to examine the king.
◆ Although I have a lot of power,it doesn’t make me happy.
◆I have a lot of wealth,but I’m always worried about losing my money.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分析上下文的句子內涵,很快就能夠猜出這些生詞的詞義。如第一個句子,學生從它后面的句子“He found nothing wrong with his body.”可迅速猜出畫線單詞examine的意思為“檢查”。Guessing活動的設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生詞或關鍵詞的理解,更好地解讀文本,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思考力、分析力和推測力,提高他們的邏輯推斷能力。
在學生完成Guessing活動后,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設計一些問題,要求他們在閱讀時認真思考,通過文本字里行間透露的信息,找出可以支撐的觀點及其背后的論據,即讓學生參與Inferring(推斷)活動,培養他們正確取舍信息及科學論證觀點的積極態度,提高他們的辯證能力,從而有效促進其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師可以針對文本設計下列問題,讓學生運用閱讀策略和技巧,參與Inferring(推斷)活動:
Q1:Did the king’s man care about his health?
Q2:Could the king be happy in the end?
Q3:Could the general finish the task on time?
下面是學生運用Inferring策略,通過小組合作方式給出的部分答案:
The answer to Q1:Yes.You can find the answer from the sentence“This made the queen and his people worried.”
The answer to Q2:No,you can find the answer from the sentence“It is all in his mind.”
The answer to Q3:No.You can find the answer from the poor man’s words“I don’t own any shirts”.
【設計說明】在文本中,作者往往不會太過直白地寫出所有的內容和細節,而是省略可能已知的或讀者能夠推斷出來的相關信息。Inferring活動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依據上下文和字里行間透露的信息讀懂文本中隱含的信息。此活動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培養了他們捕捉信息、篩選信息、科學判斷信息及重建文本的能力,再一次促進了其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2.跳出文本,抓準批判性思維的激發點
雨果說過:“會讀書的人有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著紙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和獲取文本的信息,還要鼓勵學生跳出文本,體驗作者的情感態度,挖掘文本背后隱藏的信息,理解作者真實的寫作意圖,并在文化對比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1)深度挖掘,提高評估能力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在學生理解了文本的大意和相關信息后,教師應引導他們進一步挖掘文本,通過分析和識別文本隱藏的意思,從字里行間推斷作者的言外之意及寫作意圖,從中體驗作者所持的情感態度,促使他們和文本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抓準情感的激發點,形成清晰、敏捷的思維,通過恰當的評價標準確定某種信息的真實價值,形成有充分根據的價值判斷。學生思維活動的層次從低級逐漸走向高級,為后面進一步開拓和發展批判性思維夯實基礎。
在學生已經解剖和了解了文本大意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What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wanted to tell us behind the lines?”引導他們進一步深挖文本內涵,使作者的寫作意圖慢慢浮出水面。
下面是部分學生的見解:
S1:The king couldn’t find The Shirt of a Happy Man.
S2:The poor man was happy though he had no power,money or fame.
S3:The poor man was happy because he didn’t want what he couldn’t have.
S4:Power,wealth and fame aren’t the most important.Having a normal attitude to life can make us happy.
【設計說明】學生只有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關注和體驗作者所持的情感態度,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碰出思維的火花;才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保持恒久的注意力。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推理、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能力。
(2)文化對比,提高反思能力。
挖掘文本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蘊含的人生哲理,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探究文化內涵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文化對比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文本字里行間蘊含的深刻意義,對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或與文本主題意義相關的文化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并說明理由。通過這種文化碰撞,能夠鍛煉學生從不同視角思考問題、大膽質疑的能力,使他們做到自己發現、自己思考、自己探索和驗證;進行獨立判斷和選擇,提高辨別和區分能力,發展反思能力;辯證地、批判性地看待世界和人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深度挖掘作者的寫作意圖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文本中隱含的“積極”和“消極”的人生態度進行討論、對比(見表2),理清思維中的困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表 2:The 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lings
【設計說明】圍繞文本隱含的人生態度展開討論,通過對比“積極”和“消極”情緒的起因和影響,幫助學生及時反思,使其辨證地、批判性地看待世界與人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形成主體化和多元化的個性,為后面的辯論活動積累語言材料和能力。
3.回歸文本,攀登批判性思維的最高點
呂秋萍(2016)指出,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為宗旨的閱讀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鍛煉學生的思考方式,不是向他們解釋什么是對的或是錯的,而是把“對”和“錯”交給他們并協助他們作出判斷。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最高層次就是引導學生對作者觀點、文章內容等進行評價。評價的方式可以是針對文本中的某個觀點或某個方面進行質疑甚至辯論,激發學生大膽想象,多角度、多維度地審視作者的觀點,學會反省地懷疑、有根據地質疑,作出理性的、客觀的判斷。在這種有效的對比、延伸、辯論的過程中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幫助學生攀登批判性思維的最高點。
(1)適時辯論,提高應變能力。
辯論的作用在于劃清是非的界限。我國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說:“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明實之理?!鞭q論活動可以讓辯者開動腦筋,不盲從書本、教師和其他同伴的觀點,從多方面考慮問題,學會辯證、科學地分析問題,多角度、多維度地評判作者的觀點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正確的選擇和取舍,化解思維中的困惑,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成為有思考、有主見的開放性閱讀者,促進辯證性思維的發展,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本堂課的post-reading環節,教師可以設計下列辯論主題:
①主題:Do you agree with the poor man’s thoughts about happiness?
②方案
★全班分為兩大陣營,一方為正方,另一方為反方,每個陣營包括4個小組;
★正、反雙方分別派代表進行辯論,陳述自己的觀點;
★辯論時間為8分鐘,觀點鮮明、有說服力的一方為獲勝者。
【設計說明】在辯論活動中鍛煉思維是第一位的。在post-reading環節讓學生圍繞文本的主題進行辯論,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其在加深對文本內容和作者寫作意圖理解的同時,鍛煉思維的完整性、準確性、清晰性和敏捷性。
(2)合理質疑,提高思辨能力。
批判性思維是一個經過仔細思考并用依據來評估其假設的過程,在其培養過程中,質疑、評價是最核心的部分。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營造一個比較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不必全盤接受文本及作者的觀點,而要結合自身的經驗,敢于對文本中某個方面的信息提出質疑,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對于學生的各種“奇思異想”,教師應給予充分的尊重,不要急于發表意見。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還能激勵他們善于發現、敢于思考、大膽表達,使其在了解和掌握知識背后的思維方式和思想內容的基礎上,辨析和判斷知識的真偽,從而促進學生成為真正有判斷力的讀者,這也是他們到達批判性思維最高點的標志。
在本堂課的最后環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文本標題進行質疑:
T:Some students couldn’t guess the main idea correctly from the title.Do you think if the title should be changed?Why or why not?
S1:I think the title should be changed into“What is happiness?”Because i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S2:I think the title should be changed into“An unhappy king”.Because the passage mainly talked about the king’s trouble.
S3:I think the title needn’t be changed.Though we can’t guess the main idea directly.The title hinted about the end of the passage.
【設計說明】質疑活動是學生積極思維、獨立判斷、敢于辨析真偽的過程。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留出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質疑,逐步鍛煉他們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也是思維培養的核心部分,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3)梳理思路,提高調節能力
自我調節指的是對于認知活動的監控,尤其是對自我推理的質疑、肯定、調整和修正(廖成鑾2019)。經過前面的預測、分析、推理、對比、辯論、質疑等批判性思維活動后,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梳理自己的思路,及時糾正錯誤的觀點,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審慎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即進行有效的語言輸出,深化批判性思維活動。這樣,學生在不斷提高語言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促進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在本堂課的最后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fame,power,friendship,wealth,health or family?Why?”為主題寫一篇文章。下面是某個學生發表的個人見解。
In my opinion,family is the most important.In the family,you own your closest relatives.When you have trouble,home is your best place to stay at.All relatives will support you when you face difficulty.When you are tired,you will choose to go home.
【設計說明】語言輸出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及時檢驗和修正他們的思維傾向。通過自我調節,學生能及時梳理思維,糾正錯誤,理性地發表見解,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自我校準、自我修正等思維技能,逐步培養開放思想、認知成熟等思維傾向,深化批判性思維。
在為期一學年的實驗期間,課題組成員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堅持實施有效的批判性閱讀策略,通過預測、分析、推斷、質疑、評價、自我調節等方法,促使實驗班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積極參與各項討論活動,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最終他們的思維品質得到了有效鍛煉和提升,同時促進了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步發展。
在實施培養策略的過程中,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第一,教師應懷有民主、寬容的態度。教師要營造自由寬松、團結和諧的課堂氛圍,不僅尊重學生的每一個“奇思異想”,還包容他們的“錯誤”,使其能不斷挑戰自己,學會和敢于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提高思辨能力。
第二,教師應合理取舍課堂教學方法。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及文本的內容不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可能把所有教學方法都用在同一課堂上。因此,教師要針對不同的閱讀內容和教學主線精心選擇一至兩種適合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卓有成效地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第三,教師應形成長期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意識。由于初中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全面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時間和機會不多,他們的詞匯及知識背景還不夠充盈,給教師開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活動帶來很大的難度。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從七年級英語閱讀課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并開展此項培養活動,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無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核心素養的形成,還是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初中生英語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21世紀的英語教師要順應時代的要求,勇于創新,改變以往只注重文本表層信息提取和單一語言知識點教學的傾向,以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逐步培養學生求知進取、開放包容、審慎判斷的批判性思維傾向,切實培養他們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最終使其成為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