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敬輝
自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放在同等高度以來,在國家政策和社會需求的雙重引導之下,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日益成為高校的育人共識之一。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提高,不僅需要課堂教學的顯性教育,更需要高校黨建的思想引領和校園生態文化的隱性熏陶。針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脫節的現狀,如何有效推進黨建工作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有機融合,營造特色鮮明的校園生態文化氛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黨建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建設既是高校實現內涵發展和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教育學生的重要途徑。作為校園文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校園生態文化建設,與黨建工作之間存在著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一)黨建工作引領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方向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大學生遭受到越來越多元的生態價值觀的沖擊,如何對他們的思想價值觀念進行有效引導,成為校園生態文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黨建作為高校科學發展、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風向標,能夠為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提供思想指導。將黨建工作融入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之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有利于保證校園生態文化的先進性,并使其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產生正向熏陶。
(二)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為黨建工作提供有效載體
校園生態文化具體而言主要是指校園中全體師生員工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而共同創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1]校園生態文化建設需要師生的共同參與,能夠對師生的行為觀念和行為體系產生直接影響,可以利用的渠道也更為豐富,因此是拓展黨建工作輻射范圍的重要載體和助推器。黨建工作的開展必須植根于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只有將黨建工作滲透到形式多樣的校園生態文化活動中,才能夠在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化素養方面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
二、民辦高校黨建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互動現狀
相對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黨建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互動面臨著更多的困境,二者脫節的現象也更為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民辦高校普遍存在“重實用、輕思想,重技術、輕黨建”的現象,黨建工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黨建主題活動流于形式,沒有緊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學生黨員發展數量和質量不高,難以在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中發揮骨干帶頭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而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形式又過于單一,大多局限于開展內涵不夠豐富的活動層面,學生受益少,參與興趣低,由此導致了黨建工作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兩難推進的尷尬局面。二是民辦高校在領導體制、經費來源、內部管理機制以及治理結構等方面的特質阻礙了黨建工作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互動的渠道。民辦高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組織并不處于“領導核心”。校長執行的是董事會的決定,而董事會更注重學校的經濟效益,對師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則重視不足,師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有關制度難以真正落到實處;校園文化建設中文化制度建設方面與黨建制度可能就缺乏關聯性,文化育人與思政育人可能就相對孤立。[2]
三、高校黨建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有機融合的路徑
盡管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黨建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互動面臨著更多的困境,但民辦高校在內部管理方面更具靈活自主性,因此可以通過充分挖掘體制機制優勢,轉變黨建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脫節的現狀,積極探索黨建工作融入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路徑,構建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模式,不斷提升黨建和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水平,使其協同發揮對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培育作用。
(一)建立健全黨建工作對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引導機制
“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高校學生存在一定的特異性,尤其是在自律性與價值觀方面,容易成為國內外各種意識形態交鋒的敏感地帶。”[3]伴隨著民辦高校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發展趨勢,其開放性進一步加大,西方的各種文化思潮也打著“現代文化”旗幟在校園內粉墨登場,并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深刻影響。尤其是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沖動與盲目消費、攀比與炫耀消費、交往度過消費及個性消費等生態消費行為失范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屢見不鮮。[4]對此,民辦高校需要提高黨建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實現黨建工作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相融合、相促進,建立健全黨建工作對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引導機制,保證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正確價值取向。例如,通過充分利用新媒體等傳播渠道,加強對與生態文明相關的黨建活動的宣傳力度,大力倡導適度、綠色、健康消費,引導大學生形成與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這一目標相一致的生態文明觀念及行為方式。
(二)優化提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對高校黨建的輔助功能
良好的校園生態文化的形成不僅需要先進的思想引導,也需要優美的校園環境作為物質基礎。積極、健康、生態優美的校園環境,會對大學生施以無言之教,也會對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然而,“很多高校沒有認識到校園文化的深層育人功能,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高校長遠發展的規劃,置于整體辦學與育人的可持續實施方案中,致使文化興校、文化育人的功能無法充分實現”[5]。民辦高校應充分認識校園生態文化的價值與意義,把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從頂層設計、制度設計、資金支持和隊伍建設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積極探索構建節約型、環保型、可持續發展的校園環境。
(三)著力打造具有地域生態文化特色的黨建品牌活動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民俗風情的集中體現,每所民辦高校的誕生和發展都深受地域文化的熏陶,而校園文化又會推動地域文化的發展與衍生。當前,很多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局限于校園內,沒有主動與地域生態文化交流并引領地域生態文化建設,導致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特色不明顯。把握區域特色是民辦高校實現內涵發展的重要元素,也是民辦高校黨建活動創新的關鍵所在。民辦高校應格外注重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充分認識和深入挖掘地域生態文化的內在精華,加強與地方生態文化的融合力度,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利用區位生態文化資源特點打造獨有的品牌項目,使其成為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培養大學生生態意識的有效切入點,并進而培養一批地域生態文化的傳承者。例如,鼓勵學生依托專業背景設計融入地域生態文化特色元素,以展現濕地文化、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內容為主題的科普展覽,通過文字、圖像及仿真生物相結合的形式,傳遞崇尚生態、回歸自然的理念。這不僅能夠讓活動參與者在增長自然知識并洞悉自然的復雜性、多樣性的基礎上自發產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想法,也有助于將黨建活動打造為兼具科普宣傳、生態教育和社會實踐的平臺,從而推動形成特色鮮明的校園生態文化。
(四)不斷增強黨建帶團建機制對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輻射作用
學生社團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學生提升自治能力、綜合素質、知識技能的第二課堂,也是高校生態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增強大學生生態文化素養的重要平臺。近年來,高校環保社團紛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看似一派紅火,實則雷聲大、雨點小,出力多、不討好。歸結起來是因為高校環保社團存在著重活動輕實效、內涵單薄、形式單一、吸引力不足等問題,活動內容趨向同質化。[6]對此,可根據學生社團的特點,在社團內建立團支部,并通過引入黨建帶團建機制,對社團進行“五帶”,從思想、制度、文化、人員、資源等方面進行幫扶,幫助社團明確定位、發展方向、長遠規劃、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等,使其緊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提升活動品質,高效地組織并引導大學生投身生態文明實踐活動。
總之,民辦高校作為培育未來社會主力軍的重要機構,在黨和國家日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要全面認識加強黨建和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必要性,積極探索黨建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有機融合并實現良性互動的多種路徑,形成合力育人的新模式、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鄭艷,呂京.網絡環境下大學校園生態文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4,12(35):52-53.
[2]覃鳳彩.民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建設“互聯互通”模式初探——以廣西N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34):234-235+246.
[3]楊清國、吳輝軍.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特色模式的探索與構建[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6):47-51.
[4]趙永明.“90后”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1):118-120.
[5]魏偉華,洪林.“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8):132-135.
[6]劉曉星.如何從同質化中脫穎而出[N].中國環境報,201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