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錦軒
(一)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發展
我國高等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培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等學校不僅僅要教會學生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在培養為什么人上下功夫。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重點在于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習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作為一門學科在發展,同時也是一種思想在建設性指導高校其他工作的正確推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大綱也不斷與時俱進。改革開放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了三次改革,一方面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名稱的變化,由“政治課”到“兩課”再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方面表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變化,從側重對大學生的歷史教育到注重理論素養教育。從開始提倡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到現在所倡導的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等方面,對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加強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漸深入和互聯網信息時代的不斷變化,各種各樣的信息和文化價值觀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新自由主義思潮不斷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與行為方式。面對多元文化影響,大學生對政治問題的立場和態度不夠堅定、缺少集體主義意識、在思想和認知層面對外界的負面沖擊力和抵抗力相對薄弱。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存在部分學生對于學習內容本身的認同感不足,在選擇課程初始僅為達到學分要求而學習,缺乏主卦能動性、重視程度有待加強,存在課堂上學生抬頭率不高、課堂效果欠佳等問題。同時,也存在個別老師自身對于思想政治理論理解力不足,講述方式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一般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以客觀題為主,這也導致學生內心道德的提升和外化實踐的深化是很難通過簡單的分數來得到評判的,后續反饋評價機制也難以有效建立。
(一)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淵源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有民本思想,重視民意發揮其作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根基,人民在歷史創造過程中是占有主體地位的,創造了物質和精神財富。高校教育更要深深扎根人民之中,為人民服務才能夠保證正確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3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政治觀的思想強調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們國家的獨立與強大也是我們黨領導億萬中國人民奮斗歷史。歷史與實踐都在向我們證明只有深深根植于人民中間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是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人民是黨始終牽絆在心頭的,付出在行動中的。這一思想是習近平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重要理論組成,也是指導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實踐依據。在高校這個至關重要的領域中,思想政治領域需要先進的思想去占領、去填充,不然會有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去侵蝕,對新一代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尤其如此。
(二)“以人民為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依據
大學生作為民族的未來,在校園中學習不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習近平指出:“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4我們黨工作和行動的標準就是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的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考察,從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考核是有一系列過程的,對于課程效果的檢驗和反饋機制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預期效果以及取得效果的質量和水平,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在教育社會未來的建設者,就是在廣大的高校青年學子中有一根弦、有一根道德和學習的標尺。
在高校加強思想政治課程中要入耳、入腦、入心,是說要以人為本進行檢驗的過程。廣大青年學子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加強自身道德文化修養和思想政治覺悟的提升。要教導學生什么是應該做、可以做,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與價值觀念,避免“同輩效應”產生的隨波逐流,當代青年學子衡量是非的標準應該以合理、合法、正當、有意義為要,能帶來正向的價值為核心,以避免造成負面影響為行為底線,落實到根本點就是要清楚人生價值的實現是在于奉獻。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要培養真正為社會發展服務的人才。高等學校教育質量關乎著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校園中的大學生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會帶到之后的工作崗位與社會家庭中。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青年高校學子要不斷修煉內功,不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后勤服務等都要圍繞育人展開,堅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貫徹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指導思想、課程設置、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訓、教材的設置與編寫、學分等要求。
高校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停留在課本上,還能夠走進社會中。深入實踐里,讓青年學子能夠有效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讓學生們能夠來到課堂上,坐得住而后學得進而后能輸出。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可以以多元化的體現,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政治素養的考察也要不斷完善評判體系,以多元化的、非局限于課本知識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多元評估標準來衡量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與道德修養的學習程度與內化水平。
(二)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師是育人的主體。對于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不斷深化,包括教師的業務能力、思想政治素質等。教師隊伍建設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展進步,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本身,同時結合國家發展不斷更新知識內容,自身真正理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深刻內涵,立德樹人,以實際行動來踐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深刻內涵,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不斷提升加強自身業務素養。
老師不僅僅擔任教書的任務,同時也要課堂上下和學生有良好的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僅對于教學,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都十分重要。在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存在個別教師在自己樹立權威性中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老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如何構建良性有效率的課堂,充分利用課堂的每一分鐘和每個資源,營造良好互動的學習氛圍都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通過翻轉課堂的形式來將課堂教學活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思想政治課程老師的任務,高校全體職工都應樹立責任感與使命感,在做好本職工作的時候也要有育人的思維方式,在生活學習中方方面面的細節都要給學生們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三)加強學生組織建設
大學校園是知識學習的殿堂,同時也是各類課余活動開展的陣地。班級建設方便行政管理,同時校園社團文化也要有力引導,注重學生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特長愛好與能力提升之外也要學生們對于國家大事的關心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中共黨員、共青團員、學生干部都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學習上比拼先進,活動中促進團隊團結向上,思想上也要爭先進取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同時,充分發揮黨支部、團支部基層領導作用,開展積極有效的黨團活動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僅僅停留在活動本身,更要營造積極向上的思想大課堂。在學生組織建設中,要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他同學,將日常政治教育視為自身的責任與任務,更是身體力行養成的習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年,第 789 頁。
[3]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 來源: 新華網2018-03-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3/20/c_1122566452.htm
[4]李風.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1):7-9+17.
[5]胡伯項,艾淑飛.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28-32.
[6]張正光,郭婉緋.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舉措、成效及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2019(01):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