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滿族刺繡是我國少數民族刺繡的一個重要流派,是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基于對自身生產生活方式的理解與適應,以及在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中形成的。以“克東滿繡”為主的刺繡,被譽為最正宗的滿繡,在清朝時期達到了藝術頂峰,有“中國清朝皇族刺繡”之稱。它蘊含著滿族博大的文化精髓,體現了滿族的智慧、民俗風情和宗教觀念,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克東 滿繡 藝術特點
滿族刺繡作為滿族歷史文化的載體,其主體紋樣記錄著滿族先祖的遺跡、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圖騰遺跡。
一、從運用對象特征上分析
從運用對象特色上來說,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多用于被面、枕套、床罩、靠墊、桌布等,而滿族刺繡最主要的特色是用在枕頂、荷包以及服飾上。
(一)枕頂
“滿族枕頭頂刺繡的題材和內容十分廣泛,其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藝術創造,另一方面是程式化的模仿。”[1]滿族婦女非常注重枕頭頂的制作,對于待字閨中的女孩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課,是她們閨閣之中的女紅之一。滿族婦女所繡制的多種紋樣的枕頂,底色多以黑色為主,這與滿族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一個是采用了納紗,一個是采用了平繡的針法,雖然針法不一,但是表現的內容形式是一樣的,采用了植物紋樣,取材比較豐富。
(二)荷包
在清朝,荷包成了滿族服飾中的一個輔助配件。滿族荷包按功能分還可以分為裝錢荷包、裝煙荷包、香荷包等,造型上分為方荷包、雞心荷包、葫蘆荷包等。荷包做工比較精細,常常成為男女定情之物。其中煙袋荷包一般是男人使用的物件,在東北卻也是婦女離不開的用品。俗話說“東北三大怪,女人叼個旱煙袋,窗戶紙糊在外,生個孩子吊起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荷包是東北老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之一。早起繡荷包,袖口繡扁狀小袋,是滿族早期狩獵、出征裝食物的囊,用魚皮或獸皮縫制,后演變成配飾。這種荷包既可以裝煙絲,又可以作為一個裝飾品。
二、從圖案特色上分析
從圖案特色上來看,蘇繡是以動物、山水、花草為題材的,其中貓是代表作;湘繡借鑒中國畫的長處,采用水墨相間的手法,題材多為山水、走獸等,其中獅子、虎是代表作;而滿族刺繡的題材多為抽象生殖符號、烏鴉、小鹿以及神話傳說、故事等,形象、生動、活潑,尤其受宗教中薩滿的影響。
從文化角度上來看,原始刺繡品的圖案紋樣與圖騰崇拜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少數民族刺繡。其中滿族刺繡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記錄著龍鳳圖騰的造型,在婦女的繡花褂上,在幔帳上、門簾上,還有枕頂上,都繡有龍鳳圖案。藝術來源于生活,在《藝術哲學》中提到“作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2]滿族刺繡創作題材來源于人們對自身所處環境的認識、感受、審美觀念,主要表現在對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對自然美好生活向往兩個方面。
從圖案的色彩特征角度來看,色彩在藝術表演和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遠看顏色近看花”,在刺繡中,色彩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每個民族對色彩美的追求都有不同的偏好和強調。這不僅體現出本民族特有的審美習慣,更暗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長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尚白、尚青之俗源遠流長。在色彩的鄰近色相變化上,為了使畫面不產生生硬的感覺,滿族刺繡多采用低純度的繡線色彩,藝人們還用單一色做底色,緩和了高純度帶來的強刺激感,使繡品既艷麗又統一。
三、從傳統工藝特色上分析
刺繡是一項技術要求精湛的手工藝術,所有的構圖都需要一針一線地去完成。早期滿族先民以漁獵為生,素有“衣其皮、食其肉,夏則裸袒”之說。可見當時衣服比較簡陋,多采用魚筋、魚骨繡制,受材料制約,多以補貼繡為主。后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滿漢文化的融合下,吸收了中原地區刺繡的針法,如平繡、辮繡等多種針法,形成了滿族獨特的刺繡風格,在針法上主要以補貼繡和仿真繡為主要針法。
補貼繡:用獸皮、魚皮或粗布、細布進行刺繡,經過染色處理后剪成所需要的花紋,用糨糊粘貼在已鋪好的布上,然后用針線沿著花紋的里邊、外邊縫制。這也是滿族刺繡最原始的針法,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
仿真繡:仿真繡作為滿族人現代的一種刺繡,借鑒了四大名繡中的蘇繡技法,采用現代絲或綢緞作為底料,加之滿族圖案紋樣,將滿繡發揮得淋漓盡致。
四、結語
作為北方獨有的一種特殊藝術繡種——滿族刺繡,在與四大名繡之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相比時,無論從運用對象上、圖案特色上,還是從傳統的工藝特點上,都可以與之相媲美,尤其是在傳統工藝上,滿繡中的補繡是其特有的一種針法,為民間服飾添花添葉,獲得了為帝王繡制龍錦、宮廷文武官繡袍的“專利”,以至于滿繡在清朝時期達到了藝術頂峰。
參考文獻:
[1]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2]葉立誠.服飾美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陳波,女,啟東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制作)(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