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敏潔陳敏潔?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中華口腔醫學會顳下頜關節病學及牙合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口腔頜面外科神經疾患的診治。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可能會遇到一種尷尬的情況——打呵欠、大口吃東西后,嘴巴突然閉不攏了。如果發生在一側,下巴會向另一側偏;如果發生在雙側,整個下巴就會向前伸。患者必須到醫院找醫生把閉不上的下巴“推回去”。這種情況在臨床上稱為“急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又稱“下頜脫位”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下巴脫臼”,常因打哈欠、嘔吐、大笑等大幅度張口行為而突然發生,有時也會在長時間、大幅度張口補牙或拔牙治療后發生。
正常的顳下頜關節由運動的髁突、不動的關節窩,以及周圍的肌肉、韌帶組成,主管人的張、閉口活動。正常情況下,髁突受關節窩和韌帶的限制,只能在關節窩內部運動。如果髁突運動超出關節窩范圍,就會發生下頜脫臼。最常見的病因是髁突周圍起限制作用的韌帶松弛,使髁突向前方脫出。隨著人類的進化,下頜骨縮小,加上食物的日益精細化,關節韌帶得不到刺激,其強度有下降趨勢,這是下頜脫位的生理基礎。第二種常見病因是精神、神經系統異常,如精神分裂癥、阿爾茨海默病、腦梗、帕金森綜合征等,使主管髁突向前運動的肌肉過于亢進,調節顳下頜關節能力較差。比較少見的病因是創傷,或急救緊急氣管插管時的醫源性脫位。
總的來說,目前急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呈現年輕化趨勢,有報道稱在25~45歲較為高發,但臨床上也經常見到患有腦梗、阿爾茨海默病等的老年人因下頜脫臼來診,且這類患者常表現為復發性、頑固性,不可忽視。
發生下頜脫臼后,有些患者試圖通過推揉下巴進行自行復位。但若操作不當,不但不能復位,反而會加重肌肉的緊張性反射,增加醫生手法復位的難度,嚴重時還會對關節造成進一步傷害。這是因為在髁突和關節窩之間還有一層關節盤,起緩沖作用,如果不能同時復位,可能導致不可逆的骨關節病。因此,一旦發生急性下頜脫臼,應立刻到醫院口腔科或急診科就診,醫生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手法復位。若患者肌肉過于亢進,需局部注射麻醉劑幫助肌肉放松。復位成功后,還需用繃帶或彈力頭套將下巴固定在正確位置,持續2~3周為宜。
有的患者頻繁發生脫臼,一般的手法復位后只能維持較短時間,即復發性(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如果發生頻率高或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患者須接受進一步治療。
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注射肉毒素,以降低翼外肌興奮性;注射硬化劑,以使關節周圍粘連,限制關節運動;手術治療,如關節囊和關節盤的緊縮術、關節窩增高術。此外,急性顳下頜關節脫位發現或處理不及時,可能會導致陳舊性顳下頜關節脫位,移位的髁突會在新的位置產生瘢痕粘連,甚至生成新骨,越來越難回到正確的位置,那就需要手術治療了。
下頜脫臼的預防以避免過度張口為主,有下頜脫位病史者更應格外注意,如打哈欠時用手托住下巴、把蘋果削成片再吃等。堅韌耐嚼的食物如牛肉干、甘蔗、口香糖等可能會加重關節區韌帶松弛,應避免食用。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應積極修復缺牙,調整咀嚼肌群功能,預防脫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