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麗 王松坡
主治輕微畏風寒、手足不溫的陽虛患者,外寒侵襲所致手足冰涼者也可試用。取紅棗8~10枚、山藥30克、生姜10克,加紅糖或蜂蜜適量,每日一劑,煮水代茶頻飲。紅棗具有補虛益氣、養血安神、滋腎暖胃等功效;山藥是補虛妙品,能通補脾肺腎;生姜暖胃,助陽散寒;紅糖和蜂蜜甘溫,具有益氣補血、健脾暖胃、活血化瘀的作用。諸藥合用可溫經散寒,助力陽氣達于四肢末端。
本方源于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方中甘草為君藥,用量宜稍大,可取炙甘草15克、干姜10克,煮水代茶頻飲。炙甘草重用可以補心肺之氣、強心肺之陽;干姜性溫熱,可溫脾肺之陽,溫中散寒、助陽通脈。兩者合用,心肺陽氣得以強化,溫煦之功得復,手足冰涼得以改善。
該方源于《金匱要略》。取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250克(切塊),放入砂鍋燉至羊肉熟爛,喝湯食肉,具有溫中補血、祛寒止痛功效。
本方出自《閻氏小兒方論》。取干姜、人參、白術、炙甘草、附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諸藥合用可以健脾溫中、振奮陽氣,尤其適用于脘腹冷痛等脾胃虛寒證的手足冰涼者。
本方源于《金匱要略》,為常用的溫經散寒劑之一,具有益氣溫經、和血通痹之功效。黃芪15克、桂枝10克、芍藥10克、生姜20克、大棗8~10枚,水煎服。黃芪甘溫益氣,桂枝散風寒而溫經通痹,芍藥養血和營而通血痹,生姜辛溫,大棗甘溫,諸藥合用可以溫運助陽。
本方源于張仲景《傷寒論》。方用當歸15克、桂枝10克、芍藥10克、細辛3克、通草5克、大棗8枚、炙甘草5克,水煎服。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而主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細辛溫經散寒,白芍養血和營,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本方的配伍特點是溫陽與散寒并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本方源于《傷寒論》。方取炙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各10克,水煎服,具有疏肝理脾、透邪解郁之功。柴胡升發陽氣、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白芍斂陰養血柔肝,枳實理氣解郁、泄熱破結,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原方用白飲(米湯)和服,亦取中氣和則陰陽之氣自相順接之意。
將生姜、肉桂、花椒、辣椒、艾葉、桂枝、附子、細辛等辛溫之品煮水后,用于泡澡或浸泡手足,亦可起到溫陽散寒、通絡宣痹的作用。此外,經常按揉涌泉穴、勞宮穴、氣沖穴、足三里穴,拍打腎俞穴等,對改善手腳冰涼也有一定效果。